我們夫妻很少吵架,那天晚上為了一道數(shù)學題,還是吵了一架。
我在朋友圈看到一個同學發(fā)的一道奧數(shù)題“現(xiàn)有一個正方形水池,在它的周圍修一個寬為5米的草地,草地的面積為400平方米,這個正方形水池的邊長是多少米?面積有多大? ”。我把它抄下來給剛做完作業(yè)的Emma做,當時是晚上十點,我告訴她不斷地畫圖去試肯定能想出來。
這道題的套路解法是這樣的:
Emma一拿上手就直接“400/5=80(米)”,我問她得出來的是什么,她說是草地的外邊長,我說應(yīng)該不是吧,你切下圖看看。她不斷地在那試,我一看時間快10點半了,想叫她趕緊上床睡覺。
這時一直在旁邊看的她爸跳了出來,三下五除二就引導她做出了套路的方法。我怒了,直接罵了她爸一頓,比較難聽。她爸也生氣,覺得自己很委屈,不就是堅持一下當天事當天了的原則嘛,覺得自己是為了幫孩子培養(yǎng)好習慣。
我整理好思路后對他說:“如果精神狀態(tài)好的話,她肯定能自己想出來。累了就睡覺,明天可以繼續(xù)想。如果你不加入,她按自己的方法,很快就能想出來了。你的方法我也會呀,不是為了讓她自己思考,我干嘛平時總裝傻。如果你們兩個想成為狐偃和狐射姑的話,就繼續(xù)這個模式吧。”
我們正在聽《謝濤聽世界》中的《春秋》,其中說到狐射姑也很有才華,因其父狐偃太強勢,狐射姑沒有出頭和鍛煉的機會。等到他的父親死后他上位,因為一個錯誤的決定斷送了狐氏一族的前途。
第二天早上她爸道了歉,晚上我跟Emma說:“你昨天差點就做出來了,你再按你的方法試試看?!彼謱憣懏嫯嫷?,最后用方程求未知數(shù)的方法推了出來。我們沒教過她方程,她也沒上輔導班,以前想讓她自學奧數(shù)的,可是我沒執(zhí)行力,不了了之,她自己倒是看了不少數(shù)學方面的故事書。我要求她變成普通列式,最后她也做出來了(下圖是我根據(jù)她原稿整理的答案)。
我說:“你看,你自己能想出來的。一個題目本來可以有很多解法,一旦別人教你,那就變成只有唯一的解法了,如果爸爸沒教你,最后兩個做法都會是你自己想出來的?!?/p>
我們家爸爸很有能力,但在我們家有個不成文的約定,就是他不能插手孩子的學習,除非我開口求助。所以這么多年來,這個強大的爸爸只能淪為陪玩和買菜做飯的角色。
可能大家會覺得很奇怪,人家都說爸爸帶娃娃聰明,為啥我們家不讓爸爸帶娃學習呀?
我們家娃娃對爸爸無限崇拜,而爸爸教娃不知不覺就會進入“我行你不行模式”(我覺得這是很多男人的通?。?,她也很配合地進入“你行我不行”狀態(tài)。我把我觀察到的現(xiàn)象告訴她爸,于是我們就做了以上約定。
娃小的時候,我開啟的是騙娃模式。她要我畫畫給她看,我故意畫得比她更差:“你看,媽媽畫的也沒你的好看呀!”她每畫好一幅,我會認真聽她講畫的是什么內(nèi)容,然后大力表揚。
她兩歲多開始剪紙,我也剪,總是剪得比她差。她越剪越有信心,我徹底變成陪剪的那個。
她四歲多開始玩樂高小顆粒主題,她照著圖紙拼,遇到拼不出來的地方想放棄,我就趕緊說:“我來幫你吧?!比缓笱b模作樣地不停地在那試,嘴里不停地說著:“好像是這樣,又好像不是?!弊詈蠖际撬约合氤鰜砹?,繼續(xù)拼。我就趁機說:“你看,你比媽媽厲害多了,媽媽都沒想出來?!?/p>
慢慢的,她就形成了“我行媽媽不行”的思維。
她快五歲的時候,我買了一本《園長教你做:60款親子入門折紙》,這本書做得很用心,不僅有清晰的圖片,而且每個步驟都講得很清楚。
在她沒事做的時候,我會拿出這本書說:“Emma,這個折紙很漂亮,媽媽想做一個,但看不懂,你教我吧?!彼廊煌?,自己看圖片和文字說明,一步一步地教我,當她卡住的時候,我又裝模作樣地試。實在是兩個人都搞不定了,就去找她萬能的爸爸。
我們從小親子閱讀,我只讀給她聽,她有問題我就回答,但從來不解釋不提出問題。我給她讀書也從來不指讀,我不希望她過早關(guān)注文字。結(jié)果到了上一年級,親子閱讀了五年,她沒認得多少字。上了小學后,我再讀書給她聽,她就會下意識去看字了。到了二年級下學期她才開始自主閱讀。
因為我認為語文離不開歷史,她又很愛看漫畫,于是我買了一堆洋洋兔的歷史漫畫和漫畫唐詩宋詞扔給她看。
我只負責買書,如果她想我讀書給她聽我就讀,平時我是不過問她看了哪些書的,也就是我不在乎她讀書的結(jié)果是怎么樣的。
這次我又一口氣收了11本《文學必修課》給她,這種書我一般陪看的,怕她理解不了。她先挑的是四年級春季,開篇就是李清照的《如夢令》和《武陵春》,說實話,我一向?qū)υ娫~無感的,甚至很怕,所以我從來不帶她讀詩背詩。而我和她這一讀,卻讀出驚喜和感覺來了。
Emma先是給我講了她所知道的李清照,她說在漫畫宋詞里看過。然后給我示范了這兩首詞的讀法,前一首讀得緊湊歡快,后一首緩慢沉頓,感情拿捏得非常到位。
我們讀了下面注釋后,她給我解釋整首詞的意思。我覺得她對《武陵春》的解釋非常好:“風停了,塵土里飄滿了花香,但花都落了,我早晚都懶得梳頭。物還是那一件,但人已經(jīng)不是了,什么事都做不了,想說話時,眼淚先流下來了。我聽說雙溪的春色還很好,也打算乘小船去看,只怕雙溪的舴艋舟,裝不了我如此多的愁啊?!?/p>
我非常驚喜,問她怎么讀得那么到位和翻譯得那么好,她想了想說:“我們語文老師教的”,這些詞她沒有學過,她指的是感受詩的情感和翻譯的方法。
第二天她又扯著我互相考李清照的詞,三兩下,我們兩個就把兩首詞背得滾瓜爛熟了。
以上說了這么多,其實就想表達一個觀點,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帶孩子,不應(yīng)該以教為主導,而是要給孩子留白,留出思考的時間。我們是沒有教她知識性的東西,但一直在幫她打自主學習的基礎(chǔ)。
我有個志向高遠的媽媽,從小就教我識字和做算術(shù),這兩樣東西只需要背就行了。在那個絕大多數(shù)父母沒參與到學習中的年代,我是屬于搶跑的,所以學習成績一直都很好,因為所有的知識都是切得碎碎地考的。搶跑確實改變了我的命運,但只有我自己才知道我為這搶跑付出了多大的代價。
因為早識字,所以我的學習是以字詞為單位的,也就是讀文章先關(guān)注的是字詞,文章意思我從來不愿意動腦子去想。以前預(yù)習老師就叫我們寫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我是去買教參來抄的。我看文章是確認是不是所有的字詞我都會,不會的挑出來搞會,一般看一遍就完了,不會費腦子去搞清楚這篇文章寫的是什么,表達了什么情感,直接關(guān)掉了思考的按鈕。
我們無論是聽人說話還是聽課,都會只挑自己有興趣的聽,忽略掉自己不感興趣的。然后在語文課上我就只聽字詞相關(guān)的部分,其他自動屏閉掉,到高中就花這個時間做題。
最后高考的結(jié)果是語文基礎(chǔ)題能拿滿分,閱讀理解和作文分數(shù)不高,三項分數(shù)加起來還是比較高,語文單看成績的話,我一直算是學霸級的。
最后這種學習方法也影響了我的英語,每學一個單詞,我就查它的讀音和用法,記句型,然后刷習題。用這種方式學習得到的分數(shù)也是學霸級的,但我看不懂英語文章,更不愿意去看長篇的原版小說,其實深層次的原因是不愿意動腦子。
我一直到初中畢業(yè)成績都還是很好的,從重點初中免試升入重點高中(沒參加中考)。像很多花友說的那樣,從高一開始,我除了語文和英語,其他科目都不好了,因為以前的學習習慣不奏效了。
鑒于我自身的經(jīng)歷,我認為孩子學習各樣知識的開啟模式會影響孩子一輩子的思維方式。于是我就避免讓孩子過早認字,不希望她太早把注意力放在文字上。我認為語文的學習和英語的學習一樣,應(yīng)該以句子以塊以文章為單位的,所以我的孩子在語文的學習上也是整塊輸入,然后整塊輸出的,很多時候我都想不到她能用那么精彩的句子和文段。
上面說到人跟人的交流或聽課都會只注意有共鳴的部分,也就是自己有經(jīng)驗的部分。如果我們做父母的以教為導向,孩子的知識面就會很窄,會形成孩子聽課只聽一部分或甚至完全不聽的局面。
我并不反對幼升小銜接學習,雖然我自己并沒做,我認為做了會在一開始增強學習的信心,否則如果父母很在乎成績的話,大人和小孩都會過得很辛苦。在我和她爸看來,時間是有限的,選擇這樣就意味著放棄那樣,只能抓大放小,所以這樣做我們并沒有后悔,雖然我們沒做知識性的銜接,但做了學習能力的銜接,孩子還是很平穩(wěn)地走到了四年級。
我們家是不斷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增長孩子各方面見識,以孩子均衡發(fā)展為主,等待孩子的成長。這樣孩子的成長雖然比較緩慢,但她很喜歡上學和學習,也很享受自己的生活。這也是我們?nèi)易非蟮慕K極目標:愛生活、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