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老照片,曾經(jīng)穿過的衣服,用過的老物件把他們重新安排可以變成什么?雖然它們不會說話,但是恰當?shù)臄[放卻讓它們敘述著回憶里的故事。奶奶留下來的一箱子舊物,在伊娃娜的手里,他們變成了一個個故事,一種藝術。
《獻給奶奶的搖籃曲》是2020年博洛尼亞國際童書展最佳童書獎新視野獎獲獎作品。也是三度入圍國際安徒生獎伊娃娜?奇米勒斯卡作品,她用奶奶留下的舊物,用藝術手工的視角演繹了奶奶的一生。
伊娃娜?奇米勒斯卡,1960年出生于波蘭帕比亞尼采,1984年畢業(yè)于托倫市哥白尼大學美術系版畫專業(yè),2004年在韓國出版了處女作,之后逐漸成為擁有全世界讀者的國際藝術家,目前伊娃娜·奇米勒斯卡參與創(chuàng)作的書籍已有三十多本。
滿懷思念,關于赫爾達的一生
1911年小赫爾達出生了,他出生在一個紡織家庭,家里人總是忙忙碌碌耳邊的紡織機轉(zhuǎn)個不停吵吵鬧鬧。小小的赫爾太躺在舒適的被子里進入夢鄉(xiāng),她生活的羅茲城,是一個紡織業(yè)發(fā)達的城市,日夜不斷的紡紗機器不斷地工作著,從尿布到床單桌面,到處都是蕾絲、繡繃和毛線,生活中充滿了溫柔的棉制品,讓生活也有了一絲柔軟。
后來有了戰(zhàn)爭,潔白的蕾絲棉布開始讓路給厚厚的布和黑色的布,這些布用來制作戰(zhàn)爭用品,還要制作喪服和面紗用來遮住人們的悲傷。戰(zhàn)爭結束后,長大的赫爾達來到街頭,那里又有了新的品種面料,那比棉更加柔軟有光澤。
伊娃娜回憶了奶奶赫爾達的一生,那個一生都和紡織在一起的人。《獻給奶奶的搖籃曲》是伊娃娜用赫爾達的一箱子舊物和溫暖的文字講述了她的一生。“快樂的玩耍吧,小小的紡織工,將來你要做的事情很多很多?!薄八伤?,小赫爾達,你的人生總是交織著形成新系統(tǒng)緯紗?!薄凹词箾]日沒夜地站在機器前干活,你也會倍感榮耀”,在字里行間充滿了伊娃娜對奶奶的思念之情。
藏在舊物中的年代感和藝術感
“舊箱子里裝著奶奶用過的紐扣,創(chuàng)作本書的靈感就來自于這個舊箱子”。紐扣除了是紐扣還可以是什么,在伊娃娜手里,它們變成了一粒粒小精靈手里的葡萄;一排排的花朵刺繡,將“花田街道”描繪了出來。紡織品交織變成了城市,街道,房子,樓梯、漂亮的衣服,轉(zhuǎn)動的機器,有序的排列,錯綜的交織,新穎的面料拼接,拼接成了長方形、正方形、條紋、等等各種各樣的形狀,一座城,幾個煙囪,一幢大樓,一條紡織的小船上載著有經(jīng)驗的紡織女工們,讓畫面充滿了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力。
翻開《獻給奶奶的搖籃曲》,瞬間把我拉回到了小時候。記得小時候特別想有自己一雙買的鞋,因為小時候的衣服鞋子都是奶奶給做的,看到別的小朋友的衣服都是花花綠綠,工整的機器印花就很羨慕,隨著長大,奶奶年齡大了,媽媽也開始給我買新衣服,再也不能穿奶奶做的衣服和鞋子,反而懷念起來那種手工的舒適感。
書中的舊物有很明顯的泛黃,讓人不禁想到赫爾小時候穿它的時候是在做什么,是在玩耍抑或者在為家庭忙碌,這是經(jīng)過時間和沉淀留下來的歲月痕跡。
拼接的藝術,激發(fā)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
創(chuàng)造力是未來競爭力的核心,不管是以前現(xiàn)在還是未來,擁有創(chuàng)造力,懂得變通是才是在未來脫穎而出的有力法寶,而藝術也是最能培養(yǎng)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一種方式。
《獻給奶奶的搖籃曲》書中用了大量的紡織面料進行拼接,也展示了面料上各式各樣的刺繡圖案,引導讀者生活中的舊物都可以用來重新創(chuàng)造,在藝術上不要局限,盡情創(chuàng)造,盡情想象,打開局限的思維,創(chuàng)造全新的事物。創(chuàng)造力不是別人告訴的,不是固定的模式,而是創(chuàng)新,是思維的靈活。
伊娃娜說:“我的創(chuàng)作從來都不是只給兒童創(chuàng)作的,而是給我們每個人、每個成年人心中住著的那個小孩創(chuàng)作的,也是給那些在小孩子心中的大人創(chuàng)造的”。《獻給奶奶的搖籃曲》這并不是一本傳統(tǒng)意義上的童書,大人讀來應該更有共鳴,里面也進行了一些面料和刺繡的科普,親子共讀也可以和孩子一同了解不同時代下的紡織品的發(fā)展,領略布藝的藝術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