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看兒保就是來診室玩,因為在診室里我們會準備各種不同的玩具給孩子,在觀察孩子和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孩子的行為是兒保醫(yī)生關注的重點。
因為他的行為會告訴我,他是如何去探索這個世界的。
舉個例子,當我將一個2.5cm*2.5cm*2.5cm的積木放在一位10個月大的孩子面前時,他可能會先用手指將積木抓起來,左右轉一下,仔細看一看或者用另一只手摸一摸,然后就將積木塞進自己的嘴巴。
如果我再放一個積木在他面前,他可能會再次抓起,轉一轉看一看,然后將兩塊積木碰撞到一起,最后將積木扔出去。
在這個過程里,孩子會運用他所有的感官——視覺、嗅覺、觸覺、聽覺和味覺來了解這些積木。
也就是說,孩子會通過不同的感覺去探索這個世界。
這個探索的過程,也讓一些家長產(chǎn)生焦慮,我在兒保門診和日常聊天時都會聽到類似這樣的疑問:“我是否需要幫我們家孩子訓練五感/大運動/精細運動?”
我的意見是:可以引導,切忌刻意。
我們在養(yǎng)育的過程中,需要記住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我們雖然可以人為地將孩子的發(fā)育劃分不同領域,但每個領域之間并不是相互獨立的,它們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聯(lián)系??墒沁@個聯(lián)系是否起到?jīng)Q定性作用?我們很難確定。
舉個例子,有的媽媽認為自家手指食物給得早,所以語言發(fā)育也會好。
為什么會這么覺得?理由是手指食物引入得早,所以口腔以及相應部分也會發(fā)育較好,因此語言也受到好的影響。
這里實際上有一點滑坡謬誤的意思,手指食物的給予在性狀上確實能夠對口部肌肉的發(fā)育帶來正面作用,對于后續(xù)的構音也會有一定幫助,但這并不是唯一方式。
此外還有孩子的精細運動、自主進食能力等。在與孩子的互動過程中,是否能夠與孩子進行有效的、高質(zhì)量的輸入?我們是否納入了更多符合孩子當前發(fā)育階段的游戲?
有效的、高質(zhì)量的輸入或者陪伴是什么樣的?
主要有以下兩個特點:雙方能夠自然、流暢地接觸(肢體上);互動過程由孩子主導,家長跟隨并引導。
什么意思呢?當你坐在孩子身邊,孩子能夠非常自然地靠到你身邊,你也會不自覺地往孩子那邊靠;玩的過程中,由孩子來教你怎么玩玩具或者游戲,你跟著孩子的思維玩,并在參與過程中加入一些新的元素。
就以前面的積木游戲為例,還能夠怎么玩呢?我們可以先按照孩子的“規(guī)則”玩,然后在面前放一個容器,當我們將積木對敲后,放進容器里。
再看看前面提到的五感。
孩子的感官發(fā)育有一部分其實從胎兒時期就已經(jīng)在進行了,比如嗅覺,大腦的嗅覺中心在胎兒發(fā)育中很早就形成了。而其他的感覺也會在出生后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步發(fā)育。
整個發(fā)育過程并不是線性勻速的,不同感覺的發(fā)育進度也并不是并駕齊驅,或快或慢。
因此家長要做的,還是一樣,根據(jù)孩子當前的能力提供對應的引導,讓孩子逐步提升能力。
這里我們以吞咽功能為例,我們知道,孩子從最開始的米糊到后續(xù)的米飯,這之間能有無數(shù)個中間態(tài):較稠的糊、細顆粒、中顆粒、粗顆粒等。
我們可以在孩子當前稀糊狀食物已經(jīng)穩(wěn)定的情況下,嘗試引入少量的比當前性狀稠一點的食物,然后根據(jù)孩子的表現(xiàn)一點點添加量,最后全部替代,然后再重復上述操作,讓孩子的吞咽能力得到鍛煉。
此外,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感覺都是不一樣的。
我們就以觸覺為例,同樣一個質(zhì)地粗糙的積木,有的孩子可能會非常喜歡,有的孩子觸摸后沒有任何反應,而有的孩子會非??咕苓@種感覺。
不同人對于同一種感覺的加工處理都是不一樣的,雖然我們都有大腦,雖然我們大腦的加工過程是一樣的,可是結果不一樣。
而這種不同,如果和同齡人比較,極度異常,且影響到孩子的學習、生活或社交等,那我們還是需要請??漆t(yī)生進行評估,看看是否有其他相關問題,結合孩子的年齡、具體經(jīng)歷等具體分析。
比如孩子對某種觸感的物品特別癡迷,癡迷的程度到了會影響生活的程度,那可能就需要引起注意了。
我們在引導的過程中,也要考慮到孩子當前的認知能力和接受程度。
當我們提供的信息過于復雜或者超出孩子目前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時,孩子自然無法get到這些信息,腳手架的搭建就無果了。
還以前面提到的10月齡孩子為例,孩子對積木的探索方法就是抓握、對敲和啃。
那如果我們在這個時候去給孩子灌輸顏色的概念,其實就遠超孩子當前的能力了,這種行為堪稱“揠苗助長”,孩子不買賬,你也很焦慮。
那么我們可以給孩子玩什么呢?比如我們知道孩子會抓著積木,就可以教會孩子“給”這個動作,或者讓孩子將積木放進一個瓶子里,或者教孩子用更少的手指去抓積木,或者我們教會孩子這個玩具叫積木,這些都是我們可以教給孩子的。
孩子的發(fā)育是綜合的、螺旋上升的,作為養(yǎng)育人,我們可以給孩子提供豐富、安全的條件和環(huán)境,讓孩子自由地探索和學習,我們也要學會觀察和琢磨孩子當前的能力所在,并逐步調(diào)整自己“表現(xiàn)”出來的能力,讓孩子較為輕松地精進技能。
當然了,如果你發(fā)現(xiàn)你已經(jīng)很努力了,可是孩子都沒有什么進步,可能就得請兒保醫(yī)生評估,是孩子存在什么問題,還是你的方法出了問題。
比如你已經(jīng)費盡心思和孩子說話了,可孩子還是“金口不開”,那我們可能需要詢問一下家長是如何進行輸入的以及輸入內(nèi)容的選擇,再進一步評估到底是什么方面出了岔子。
最后:唯有適度灌溉,才能靜待花開。
因此我們需要在兒童時期對他們的一些好習慣進行培養(yǎng)比拔苗助長重要,比如閱讀?,F(xiàn)在已經(jīng)有了租書平臺,例如網(wǎng)圖繪本,他們在童書這些領域比我們普通家長在選書上更專業(yè),且圖書更全。之前我們買書需要是找書單,然后等打折,而現(xiàn)在只需要購買他們的服務就能無限閱讀,這比以前更省錢,也更方便,更省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