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布頭兒媽常常咬著后槽牙對布頭兒說“放下執(zhí)念”。4歲熊娃,個人意愿強烈,只要想到,就要做到,不如愿輕則唐僧式念叨個沒完,重則哭鬧好一陣,總是不能在把媽媽整崩潰前適可而止,非逼媽媽使出“獅吼功”才消停一下——不死心,抽抽嗒嗒的伺機進入下一輪……
如此這般,“溫柔且堅定”這事兒對老母親是有多難,經(jīng)歷過的人都懂。
頻繁爆痘的布頭兒媽決定要用知識武裝自己——從心理學探究孩子這個階段的特質(zhì),直面4歲大挑戰(zhàn)!
4歲孩子具有兩個顯著特點:1)自我中心;2)思維的單一性,即中心化。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杰把兒童認知發(fā)展分為四個階段,其中2-7歲的兒童處于處于前運算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的思維特點是自我中心,即他們不能從別人的角度來思考。
《大衛(wèi),不可以!》把孩子這一特點描述的淋漓盡致,分分鐘對號自家熊娃有沒有!
同時,他們也表現(xiàn)出中心化,即他們的注意力很容易被物體鮮明的知覺特征所吸引的傾向。
一個經(jīng)典的證明中心化的實驗——
將同樣是多的水倒進兩個相同的杯中,學前孩子和學齡孩子都認為有同樣多的水。但當把其中一杯水倒進一個細長的杯中時,學前孩子和學齡孩子會產(chǎn)生分歧——前者認為細長的杯子里的水更多,而學齡孩子會認為水量并沒有變化。
這個實驗說明了學前兒童在判斷事物時通常只關注最顯著的一個維度,或大小、或高矮、或粗細等,即只能從單一的維度進行思維,看問題容易走極端。
處于4-6歲學前期的孩子,他們的自我概念進一步發(fā)展,并表現(xiàn)出較強的自我中心傾向和獨立性,開始違拗,拒絕父母的要求,不按規(guī)則行事,憑自己意愿和想象嘗試不同事物。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這個階段兒童的主要發(fā)展任務就是獲得主動感,克服內(nèi)疚感,體驗著目的的實現(xiàn)。
巧用強化物是個不錯的選擇。
強化物,就是與行為相倚的——隨時間推移能增加該行為出現(xiàn)可能性的任何刺激。它可以是物質(zhì)的,也可以是精神的。
一個小例子。
如果孩子喜歡在人前學豬叫,那么一定是他每次學豬叫的時候,都會有人關注——這個【關注】就是強化物。孩子因發(fā)出豬叫聲,而獲得關注,這個過程使他開心和有成就,那么他就會繼續(xù)這個行為;相反,如果大家對他發(fā)出的豬叫聲都沒有反應,他也會覺得無趣,過程沒有強化物,所以這個行為就不會持續(xù)了。
如果我們不想讓孩子做什么,那么就盡量的克制對他的“糟糕”行為的反應,忽略有時候更有效。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想要鼓勵孩子做一些不那么喜歡的事情,比如讀書,那么我們也可以用強化的方式來解決。
比如,你想要讓孩子做事情,這個事情不是他感興趣的,那么你可以用他喜歡的事情來提出“交易”:“你認真讀書,之后可以玩一會兒iPad游戲。” 這個過程,相信很多家長都不陌生,跟娃斗智斗勇我們常用這招兒,沒想到它還有個學名——普雷馬克原則。
普雷馬克原則是指,更有可能發(fā)生的活動(也就是,在通常情形下出現(xiàn)概率較高的行為)可以用來強化不太可能發(fā)生的活動。
對于一個好交際的外向型兒童,與朋友一起玩??梢杂脕韽娀荒敲从腥さ膶懽鳂I(yè)活動。對于一個害羞的兒童來說,讀一本新書可以用來強化他不太喜歡的與其他兒童的玩?;顒印?/p>
隨著時間推移,孩子因為多次參與不太喜歡的活動,而從中發(fā)現(xiàn)這些活動的價值和樂趣,這個過程也是典型的行動改變態(tài)度的過程。
但是!不是所有強化都有效果。布頭兒媽就發(fā)現(xiàn),有的時候強化的效果會減弱,甚至沒有作用。原來,還有個“強化程序表”的論述,說明強化物的出現(xiàn)頻次和行為反應的關系。
上面這個表太過學術(shù),簡單的說——我們需要根據(jù)想要達成的效果,決定孩子在完成任務過程中,什么時候,或者達成多少任務量,予以強化(獎勵)。
如果想要幫助孩子養(yǎng)成一個新的習慣,那么連續(xù)強化是最好的辦法;如果想讓孩子在好習慣的基礎上繼續(xù)保持,那么不定期/量的獎勵方式更有效。
布頭兒馬上四歲半,媽媽也會好奇接下來的半年會是怎樣的精彩?然后就被布頭兒媽發(fā)現(xiàn)了下面這個圖:
恍然大悟——為什么幾個月前還乖巧懂事的天使娃,轉(zhuǎn)眼就變身鬧翻天的熊娃。
原來是有科學依據(jù)的——孩子的成長,以半年為單位,不斷在“和順期”和“不和順期”之間轉(zhuǎn)換。難怪布頭兒最近這么作,原來馬上到達四歲半不和順期的尖峰時刻了呀!
這個成長的韻律,簡直娃爸媽的福音——激烈交鋒后,給時間讓殘血的娃爸媽們治療,好繼續(xù)迎接新的挑戰(zhàn)。
據(jù)說四歲半到五歲,是由激情張狂向內(nèi)斂沉靜逐步轉(zhuǎn)變的過程。
四歲半的孩子,做事情的自覺性比以前稍有進步,也能比以前更長久地做一件事。這個年齡的孩子更加熱衷于手機新的訊息和提高他已經(jīng)掌握的技能。他的游戲風格不再像四歲時那么張狂,而且也更容易忍受挫敗……
關于挫敗,布頭兒媽就發(fā)現(xiàn)布頭兒最近的忍受度增加了,不再像4歲前那樣“輸不起”了——
布頭兒最近開始踢球,正式訓練會有簡單的多人或單人的對抗搶球環(huán)節(jié),布頭兒基本上都搶不過——主要是沒有爭搶意識,再加上中午不睡覺,到訓練時開始犯困,所以每每都是被搶……布頭兒雖然失落,但情緒穩(wěn)定——進門見到媽媽,會主動說“媽媽,我需要一個擁抱?!?,抱過之后,再轉(zhuǎn)一下注意力,就好了。
松下幸之助說“做任何事,都有所謂的“天時”。不管多么渴盼,春天不來,櫻花就不會盛開?!焙⒆拥某砷L更是順應天時的過程,急不來。
只不過,在等待花開的時候,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家長要幫助孩子積蓄能量,在最佳的時間,綻放最美的花。
參考書籍:
《心理學與生活》/《人格心理學》/《你的4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