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位朋友給我打電話表示很焦慮,孩子(9歲,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成績差,怎么辦,專注力差,怎么辦?據(jù)說,孩子回家后寫作業(yè)超不過10分鐘就出來晃,東晃晃西晃晃,她總結(jié)為孩子專注力不好,我問孩子看動畫片呢,答看動畫片玩游戲一動不動,可以一坐幾個小時。
這真的是孩子的智力或?qū)W⒘Τ隽藛栴}么?我認為根本原因在學習興趣上,因為據(jù)我了解,這個孩子從小沒有閱讀、英語、數(shù)學等方面的啟蒙。我問朋友對孩子的期望是怎樣的,有沒有對孩子有個長期規(guī)劃,比如考個好的大學,找個好的工作,還是怎樣?朋友表示沒想法,但是比較在意成績,這可能是很多家長關(guān)注的焦點吧。我問朋友想怎么解決?我猜想是報課外班,果不其然她是這樣想的。那么如果孩子對學習不感興趣,報班就可以了么?他真的能把注意力放在學習上么?
今天我看了孩子的數(shù)學測試題,知道問題出在了哪里,我舉幾個例子說明,第一個是關(guān)于除法的底層邏輯是什么,第二個是三道應用題的底層邏輯是什么。
第一,孩子做除法運算,老師教的方法是通過乘法推算,比如通過乘法口訣知道4??9=36,所以36?9自然就算出是4,如果換做是你,不知道乘法口訣,你該怎么做?你能明白36?4意味著什么嗎?對于孩子來說,機械的背誦乘法口訣本身就很枯燥,又讓他不停的做題,有幾個孩子會感興趣,即便題做的好又如何呢?
第二,因為是靠記憶(乘法口訣)和技巧得出的結(jié)果,所以孩子沒明白除法的本質(zhì)是什么,所以做題就很容易出錯。比如下面這張照片左邊最后一道題,36?9=4只能表示36里面有4個9,對不對?
我來解析下除法的底層邏輯是什么,我分了三層,第三層是最底層的,也是需要從小培養(yǎng)的。
第一層,對于小學生,我們不是通過乘法口訣,而是通過圖表(下圖左)的形式讓孩子明白除法的含義,比如36?9,可以把一個長方形看成一個整體,為36份,把這個整體平均分割成9份,每份是4。這個4又是怎么得來的呢?其實把每一份(再次看成整體)都分成了4小份(下圖右)。
對于這道題,我們還可以拓展,36里面還能有幾個幾,繼續(xù)用圖表形式表示,可以是1個36,2個18,3個12等等。
第二層,對于學齡前3-6歲的孩子,通過用實物對物群計數(shù)的方法,也就是孩子要學會數(shù)1個9,2個9,3個9,4個9,4個9是多少呢,帶著孩子從頭數(shù)一下,知道是36。
第三層,有兩層概念,一個是整體部分,一個是一一對應和計數(shù)。首先,把這一堆積木看成一個整體,分成4個部分(相當于4行),每個部分又看成一個整體,分成9個部分。對于低幼小朋友,我們只是帶他數(shù)一數(shù)第一排有幾塊積木(數(shù)的過程也要一一對應和計數(shù)),觀察剩下的幾排是不是一樣多(每塊積木一樣長,一一對應起來,發(fā)現(xiàn)下面幾排都是9塊),然后開始數(shù)1個9,2個9,3個9,4個9,一共有多少塊呢?從頭數(shù)一共36塊。孩子在不斷的數(shù)學概念游戲中自然建立了數(shù)感。這一層是最最底層的邏輯。
總結(jié)一下,低年級孩子不僅在做除法時,做其它數(shù)學題(比如哪個多哪個少)的邏輯是怎么發(fā)展的:學齡前孩子在家長的引導下進行大量的實物探索,生活中不斷滲透各種數(shù)學概念,比如一一對應、計數(shù)、比較、整體部分、分類等等,獲得經(jīng)驗;等孩子抽象思維發(fā)展,就可以用圖表、加減乘除等符號表征,最重要的是孩子建立了這種思維方式,不會排斥學習這件事。
第二,孩子應用題不會做,是哪里出了問題?
先說試卷中第一道應用題:小青有32張畫片,小明比小青多12張畫片,小明和小青一共有多少張畫片?
這道題分兩步,我用低幼小朋友的游戲來解決,第一,小青有32張畫片,我們應該擺多少塊積木呢?32塊,第一排是小青的。小明比小青多12張畫片,應該怎么擺,是不是先一一對應擺成一樣多,再往后擺12塊積木,這時我們數(shù)數(shù)小明有多少塊積木,小青和小明一共有多少塊呢?從頭數(shù)一遍,得出結(jié)果。這里面涉及的是一一對應、計數(shù)、比較的基本概念。
對于二年級小朋友也可以試著用這種方法,因為他抽象思維已經(jīng)發(fā)展了,所以可以通過畫圖來表示。
第二道應用題:果園里共有蘋果樹、梨樹和桃樹87棵,蘋果樹有30棵,梨樹有25棵,桃樹有多少棵?
這是一道整體部分的題目,把三種樹(87)看成一個整體,每種樹都是一部分。對于低幼小朋友,不需要這么大的數(shù)量去玩游戲,所以我舉個同類簡單的例子:媽媽買了3種水果,一共10個,蘋果、梨子和桃子,蘋果3個,梨子2個,桃子有幾個呢?
首先孩子會分類(分類的重要性),才能計算。我們可以用兩種方法(我用積木代表水果),第一種,先擺3個蘋果,再擺2個梨子,我們還需要幾個才能夠10個呢,邊拿邊數(shù),數(shù)到10停下,看看增加了幾個,這就是桃子的數(shù)量。第二種,一共準備10個,數(shù)出3個蘋果和2個梨子,剩下的就是桃子,剩下5個說明桃子有5個。這里面涉及的概念有整體部分、分類、計數(shù)。
對于二年級的小朋友可以畫圖嘍,也是根據(jù)整體部分,同除法,不再贅述。
第三道應用題:果農(nóng)叔叔用手推車運水果,4次運走28箱水果,采摘了50箱水果,7次能運完嗎?
看到這道題,我想起了跟梧桐每天玩的均分游戲,比如我做了蛋糕,讓他給爸爸、媽媽和自己平均分一分,看看每人能分幾個,有時我會做剛好能均分的,比如12個,每人可以分4個,有時我也會多做或少做一兩個,故意制造不能均分的情況,比如11個,每個人分到3個后,還剩幾個?還夠不夠每人分一個呢?
其實這道題的底層邏輯除了除法中用到的整體部分,還有一一對應,比如跟低幼兒童玩搶凳子的游戲,3個人搶2個凳子,孩子會發(fā)現(xiàn)總有一個人搶不到,因為人多凳子少,3個人搶3個凳子剛剛好,因為人和凳子一樣多,3個人搶4個凳子就會多一個凳子出來,因為凳子比人多。
我把這道應用題游戲化,50個蛋糕分給7個人,怎么分,通過輪流給每人分一個的方式,發(fā)現(xiàn)還剩8個蛋糕,每人還夠分一個么,試試看,分完還剩幾個。
最后想說我們學習是為了什么?僅僅是為了考試成績?
上面是我收到一個包裹,牛皮紙圓筒里面裝的大白紙,我從一頭使勁拽、用剪刀從另一頭頂,都不能抽出來。最近梧桐處在卷曲圖式期(就是這段時間他不斷重復卷曲這個行為,下圖),我?guī)孢@樣的游戲:一張紙松松的卷一圈和緊緊的卷幾圈有什么不同,其實這是個此消彼長的過程,就是紙的長度是固定的,卷一圈的紙筒就比較粗,卷三圈的紙筒就比較細,如果通過多種游戲不斷觀察并內(nèi)化這種現(xiàn)象,對于這個包裹,就很容易想到外面的圓筒口徑是固定的,紙卷緊一些就會變細,從而很容易把紙抽出來。
因此,我們教育孩子,最終還是培養(yǎng)他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都來自于他的經(jīng)驗,而這些經(jīng)驗也是家長帶孩子不斷觀察、不斷思考、不斷總結(jié)得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