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早在酒店訂好的年夜飯,最終取消。早早盼望放假在一起嗨的家伙們,最終連院子也沒有出。早早盼望年夜鐘聲敲散過往一年的辛勞愁緒,最終愁緒倍增。這個春節(jié)充滿壓抑,尤其年初一,這座古城戶外烏霾彌漫,不辨晝夜,應景著人們的心情。
即使知道發(fā)生了什么,小孩子也不可能心存波瀾。李斯特悠閑地趴在桌子上畫畫,無異于日常放學回家。他在緊急制作一本“病毒書”,盡管并沒有半點緊急的樣子。很多字他不會寫,讓我?guī)兔懗鰜?,他會再抄下來,不過不會寫的字目前太多,于是干脆求助我?guī)退a上??戳怂漠?,我說也許會讓有些不知道情況的小朋友了解怎么辦,他欣喜地點頭,快樂好似托馬斯當中“做一輛有用的小火車”那般。
詳細與孩子交流,身邊具體發(fā)生了什么,我覺得向來有必要。衣食瑣事幫助孩子形成底色習慣,繪本故事保護孩子的純潔遐想,而大大小小的因果事件,幫助孩子了解真實的世界。在這樣的世界里,有美好,也有灰色,大人除了高大權威的一面,也有膽小和恐懼的一面。
在坦誠的告知、問答、事無巨細一言一語交流之間,是無所顧忌的絕對信任,這是人情之間,最惹人珍貴的一部分。
告訴孩子發(fā)生了什么,并不需要孩子做出我們“期待”或“想要”的迎合反饋。他以年齡專屬的理解方式和程度,健健康康地在你身邊淘氣著說說畫畫,不斷表達,不斷疑問,已是為娘莫大的快慰。
告訴孩子發(fā)生了什么,除了事實,當然也存在溝通的方式。我想起年前遇到的一位爸爸。
臨近跨年,李斯特支氣管肺炎住院,在醫(yī)院煎熬了半月。患流感與肺炎的孩子多得超出想象,高熱的娃娃們雨后春筍般安扎在狹長走廊的加床上。起初我還淡定,然而孩子幾夜退不下燒,最厲害的那晚,焦慮侵占了我的細胞,走廊里哭聲鼾聲咳嗽聲聲聲入耳,被放大得格外清晰。
隔壁床是大我們一歲的小姑娘,已有七天尚未退燒。除了劇烈哮喘咳嗽,整天都不怎么說話。媽媽白天照顧,今夜換爸爸陪他。
爸爸不時地跟女兒開開玩笑,不過小姑娘太不舒服了,玩笑的舒緩作用并不明顯。趁小姑娘上廁所,爸爸密集地跟她聊著天。
“今天你好像更不錯了,兩次發(fā)燒的持續(xù)時間都比昨天要短一個兩個小時?!?/span>
“普通的感冒,本來也需要至少三到五天,我們這種呢,有一點病毒感染,可能時間會長一些,最起碼,也要七到十天,這個很正常啊,心里不能著急?!?/span>
“不過,一點也不用害怕啊,這雖然是個麻煩,但是和嚴重的情況相比,你的程度,是,這么大”,爸爸用手圍了個圈,“還有更麻煩的重癥,就是更厲害的情況,和你的程度比,得這么大”,又用手圍了更大的一個圈。就好像在講“猜猜我有多愛你”的故事那樣。
“所以,不用害怕,慢慢就會好了,不著急?!?/span>
這個爸爸的語氣,似乎也安慰了我。一瞬間,我覺得非常羨慕這個小姑娘。非常非常羨慕,一種因羨慕而溫暖的感覺占滿了心窩,并不想再多說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