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親愛的安德烈》是龍應臺和她大兒子安德烈的書信合集。其實早就可以讀完的,但是這段時間工作上的事情實在太多,我擔心看完太久而不能寫讀后感會讓我再提筆時感覺困難,索性就那么拖著,慢慢看。我之前只偶爾讀過龍應臺的一些雜文,印象中她是個文筆特別犀利、特別有批判意識的女作家。臺灣有許多當代作家我都很喜歡,坦白說,在這之前龍應臺并不在我喜歡的名單之列?;蛟S是帶著偏見,我總認為,一個女性如果太激烈,終究是不那么討喜的。但讀完這本書后,我的想法有所改觀。盡管談就具體問題時,她依然態(tài)度鮮明,然而,畢竟是寫給兒子的信,同為母親的我,能感受到她無處不在的母愛與溫情。哪怕名望、權(quán)力與金錢始終環(huán)繞著她(她的兒子安德烈也這么認為呢。),她還是無比緊張兒子的私生活是否健康;在兒子和她提及自己的感情狀況時她也會驚喜和緊張;她能注意到兒子特別多的細節(jié)并以他們?yōu)轵湴猎诒娙嗣媲皡s不得不對這種心思有所收斂;她對兒子有期待卻擔心自己的苦心可能被誤解;她在意兒子對自己的評價也可能因兒子的言語而感到受傷;她想緊緊地抓住孩子的手尤其是感覺到自己一天老似一天,卻又知道不能不放手…所有的這些,和任何一個普通母親都無二致。所以,我并非對作家龍應臺有了新的認識,而是了解了作家龍應臺身為母親的一面。
如果認為這本書只涉及母子情深這些小情小調(diào)的話,的確是天大的誤解,也將辜負安德烈的這份誠意。須知時時要應付和自己有幾十年代溝的母親拋來的老土亦或是沉重的話題,對一個當代青年來說不是簡單的任務。他們的通信涉及的話題很廣泛:親子關系、人生哲學、藝術與宗教、時事政治以及一些社會議題等,簡直是無所不包。
作為一個外人,通過他們的書信,我從不認為他們母子之間的分歧有所減少,畢竟所處時代、成長經(jīng)歷、文化背景都相去甚遠。然而,我也從不認為,他們的初衷是奔著減少分歧去的。龍應臺自己說“…我們原來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蕩開,從此天涯淡泊,但是我們做了不同的嘗試——我努力了,他也回報以同等的努力。我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我真的羨慕安德烈,他的母親不但有所有普通母親的驕傲與擔憂,還有著太多普通母親所沒有的反思、包容和睿智。我此刻只祈禱,等到我親愛的玥寶十八歲時,她愿意對我敞開心扉與我傾談,而那時的我依然還有與她進行探討的能力,讓我們有機會認識彼此,使我不必去羨慕作為母親的龍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