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娃認識更多的字并少寫錯別字并順利過度入了解古文字意

2019-3-26 10:27 原創(chuàng)

最近一直想開始系統(tǒng)整理梳理下漢字字根,并從有相同相似漢字組件的形近字入手,幫助娃進一步擴大識字量,并有效幫助書寫~~

工程略好大,且行且試吧!

前言一

漢字系統(tǒng),跟拼音體系的文字不一樣,會讀不一定會寫,會寫但不一定寫對。

大量同音字、形近字,如何順利讓小朋友清楚快速地了解并掌握,全靠強化記憶未免太吃力。拿我們家小寶的例子來說,大量的閱讀讓她順利地解決了識字量的問題,但是真正到了寫字這一關,又是一個新任務。

之前在親子閱讀的時候,我就會有意識地跟她玩很多“文字超級變變變”的游戲,比如“一-二-干-于-平-乎-傘-金”,比如“一-二-口-日-旦/舊/田-由/甲/申/電”,再比如看到一個不認識的“跟”字,我就先講一講“艮”字的象形含義,并列舉出不同偏旁部首的艮系列字——“很、恨、狠、痕”(h音)與“跟、根”(g音)。等等。

于是,從很早開始她就知道了漢字部首偏旁的概念,并且把這種漢字變換部首當成一個好玩的游戲。(好玩、游戲,這兩個很關鍵,啟蒙認字的時候千萬別把認字當成負擔,甚至最好別讓小朋友覺得這是在學習最好了。)

我們是中班升大班的暑假,開始過度到中文自主橋梁書的閱讀(英文至今還沒有完美過度真是心焦),當時《四五快讀》刷完第四本開始第五本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不用刷下去了,因為小朋友基本都認識,估計都是在閱讀中潛移默化解決了。

識字量我沒幫她認真測過,入學前估計2000肯定有的,大概還會比我猜想得更驚人一些,因為大班暑假她就自己閱讀《希臘神話》(當然是國家地理那個比較簡單的版本),一年級就自己看《哈利波特與魔法石》,讀過的古詩應該300多首,中文語感好的結果是現(xiàn)在進入“每日朗讀一則小古文”的任務時,也比較平順。

但是呢,當最近“一句話日記”提上日程時,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新問題——很多她認得并很熟悉的字,但寫不出、要么就寫得不大對,比如“走”“敢”“很”等,比如“春”下面的日寫成是“目”(因為跟“看”、“著”混淆了),再比如有些字里到底是寫“兔”還是寫“免”,“且、其、具、直、真”等漢字里哪些兩橫哪些三橫……問題瑣碎而繁多。(不過因為閱讀量大且字都面熟,糾正過幾次后很快就記住了,所以一定要在學前與低年級保證大量的閱讀時間,這是一舉數(shù)得的基礎工作。)

為了幫助小朋友順利完成“書寫正確”并進一步擴大識字量的功課,我覺得需要系統(tǒng)地幫她講一講漢字的組成部件了(包括字根、字源與簡單的造字法與漢字的發(fā)展過程)。而在此過程里,我還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一個好處——在講漢字部件的時候,有時候還能幫助孩子初步了解一些漢字的古義(以及古義與今義之間是如何演變而來的),這對以后的文言文學習又會有所幫助!

在做這個漢字組成部件(組件)的系統(tǒng)梳理工作中,我研究了市面上的一批講漢字結構、造字本源的著作,比如“小象識字系列”、“漢字思維”、“漢字樹”系列、“漢字的故事”、“畫說漢字”“說文解字”等等等等書籍,也閱讀了很多專家們講字的圖書,比如林西莉教授、流沙河老先生的,還學習了上海博物館青銅器研究部葛亮先生的“說文解字”課程。很多書都很贊,對漢字的發(fā)生發(fā)展演變進行了闡釋,很值得爹媽在啟蒙孩子識字的過程中自己看一看,并幫小朋友講一講,然而這些書大部分都有一個同樣的問題,要么體系太龐大,小朋友或家長看不進去;要么比較碎,沒有針對性對漢字的“相近”“相似”部分進行區(qū)分比較,看完以后雖然知道了“一些”漢字的本義與造字源流,但是一到寫字的時候,可能還是不小心就一歪歪到另一個錯字上去了。

所以,我在分析漢字組件涵義的同時,還做了這一項工作——就是把漢字中相同、相似的那些筆畫(漢字部件、組件)單獨拎出來對照講,針對“錯別字為什么會寫錯”這個問題,把容易混淆、寫錯的那些字解決掉!

前言二

必須了解一些漢字的造字法,以及漢字發(fā)展的歷史進程(當然講字過程中也會陸續(xù)提到、復習)。

略,待補~~

1

偉大的一

每個小Baby學講話的時候,除了Baba、Mama之類親人的稱呼,可能最早學會的就是數(shù)“一二三”了。

“一”,既是漢字,又是中國人的數(shù)字符號,還是漢字最基本的筆畫。它很重要。所以雖然簡單,還是要仔細從頭開始梳理。

作為筆畫,“一”可以寫長、也可以寫短,可以寫成“一橫”、也可以寫成“一豎”,筆畫雖然簡單,但作為漢字最基本的組成部件,“一”的作用和指代的涵義非常非常地豐富。

“一”可以是廣袤的天空(天)、遙遠的地平線(旦),可以指代人最重要的頭(元)、可以是植物的根(本);

“一”既可以是計數(shù)的1(一個、一雙),也可以表示全部(一心一意),乃至表示事物的整體(天人合一、九九歸一等等);

從造字法的角度,“一”還是指事的符號,從這個筆畫開始,漢字從實體的象形延伸到了虛指的概念……

在漢字所構筑的(哲學)世界里,萬事萬物的源起就是這個“一”。

延伸鏈接,一個小故事:

“盤古開天辟地”

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

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

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

天數(shù)極高,地數(shù)極深,盤古極長。

后乃有三皇。

數(shù)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處于九,故天去地九萬里。”

——三國吳徐整《三五歷紀》

盤古開天地的故事,小朋友估計都已經(jīng)聽過白話文的版本?,F(xiàn)在請大家通讀下上面古文的版本。這是我們古代先人們對世界、宇宙形成的一個看法,到了三國時期,由有個名叫吳整的人記錄了下來。

天地最早是一個混沌的雞子,用老子的觀點來說,也就是“道”,是一個無形的宇宙本體,混沌一片!但我們今天都知道了,科學家們是認為宇宙起源于約138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Big Bang)。然后大概46億年前,我們的太陽系(包括地球)形成了,大概30億年前,我們的地球在水中有了最早的生命……這是一段非常非常漫長而矇昧的時光,再接著生命慢慢進化,最終有了“我們”——人類。

而后來,當我們的祖先思考“我們”到底從何而來的時候,雖然他們沒有科學,但是古人很聰明,他們在各種想象的神話傳說故事里,闡述了他們自己的觀點,對于宇宙如何產(chǎn)生,對于人類從何而來,對于萬事萬物的來源等等,都有他們自己的理解。所以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小朋友正好適合閱讀幻想類神話故事的時候,通讀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并對照閱讀希臘北歐或其他民族神話故事,找一找古人在神話故事中的邏輯和道理,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并且對于他們建立正確的歷史觀很有幫助!

我們中國神話故事里,盤古開天辟地的創(chuàng)世故事,正好可以對應老子所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保ɡ献印兜赖陆?jīng)》四十二章)

現(xiàn)在讓我們把他們綜合在一起看一看——

“道生一”,說的是從無形宇宙的本體“道”中,產(chǎn)生了一個“一”,這個“一”也就是混沌,這個“一”孕育著我們的創(chuàng)始神盤古(我們還可以把這個孕育著盤古大神的“一”對等為混沌宇宙“Big Bang”的“一瞬間”);

于是“一生二”,盤古把混沌劈開,“陽清為天,陰濁為地”,天與地這個“二”形成(太陽系中的地球形成了,有了天空和大地);

接著“二生三”,天地之間陰氣陽氣交融為和氣(氧氣),于是才慢慢有了生命,最終進化出了地球上最高等級的生命形式——人類(“三”就是天地人,人是中間最短的、最渺小的那一橫);

最后,“三生萬物”,生命進化出各種各樣的不同形式,人類的文明產(chǎn)生,形成了現(xiàn)在這多姿多彩的世界。人類開始透過自己的眼睛看待、解讀、定義身邊的一切。我們創(chuàng)造出文字,用來描述與記錄身邊的萬事萬物,也可以說,萬事萬物是因為我們人類而有了意義!

而這一切,都從文字里的“一”開始!

所以,漢字“一”是偉大的“一”。

在漢字里,“一”“二”“三”的字形演變與字意,并不僅僅是簡單用來“計數(shù)”的三橫,在這三個漢字的字形變化里,我們可以解讀出我們古人對于世界形成的觀念,里面隱藏著漫長宇宙、地球和人類的進化史,包含著古人的哲學思索與智慧。

跟阿拉伯數(shù)字“1、2、3”和英文的數(shù)字“one、two、three”不一樣,這些數(shù)字和文字,就沒有漢字那么多那么厲害的內涵了。所以,小朋友可以跟著我一起陶醉一下:“我們的漢字真的是最最偉大的漢字,從我們的一二三開始就很厲害!”

漢字真的很厲害!

漢字的象形、會意與指事、形聲的背后,有很多很多古人對世界的思考,還有很多很多的故事,希望小朋友都能體會到這一點,并且慢慢地發(fā)現(xiàn)獨屬于我們中國漢字的美!

總結,重新認識一下我們的一二三

一,是宇宙形成的本源;

二,是天與地。

三,天與地之間有了我們——“人”。

三生萬物,從此,這個世界就不一樣了!

所以《三字經(jīng)》里說:“三才者,天地人。”

“一”的關聯(lián)記憶漢字:

旦、上、下、卡

旦,會意字,日+一,表示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天亮了。中國文明的發(fā)源地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qū),這里地勢平緩,太陽每天是從地平線上升起,“旦”字由此而來。

上,指事字,地平線(或某一標準線)之上,豎表示從下往上,小短橫是“指事”的符號,表示這里不是什么具體實物的“象形”,而是表示一個“虛擬”的概念,比如表示一個方向、一個位置、上方眾多的事物等等!

下,同“上”。地平線(或標準線)之下。豎表示自上而下,注意“下”的指事符號跟“上”的不一樣,下的指事符號是個沖著下方的“點”,感覺也在往下掉呢!

卡,上下之間的位置,也就是被“卡”住了,多音字,qia與ka,后來引申為很窄、很薄的物體,如卡片。大卡車的卡沒有這個意思,這個是“car”的音譯了。

未完待續(xù)………


回應7 舉報
已贊17
收藏85
6年前
拓展的深入,厲害
6年前
建議親可以看看漢字思維 字有道理和漢字宮 這三個識字資源我經(jīng)常安利給身邊的朋友。很不錯的喔
6年前
朵朵媽727 建議親可以看看漢字思維 字有道理和漢字宮 這三個識字資源我經(jīng)常安利給身邊的朋友...
謝謝寫的,漢字思維也看過一些,還有漢字樹等等等等
6年前
漢字就是博大精神,比英文難。我們本來打算今年學漢字,明年英文,結果姻緣巧合先學了英文,而且勢如破竹,基本能解決英文自主閱讀,中文爭取年底進行,希望也像英文那樣有所突破。
5年前
謝謝分享(*°?°)=3
5年前
謝謝分享????????
5年前
謝謝分享學習了哈
發(fā)布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