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4月到5月,終于讀完了《如何閱讀一本書 》,
感受如下:
感受一:讀一本書應當要有所收獲,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書中介紹了經(jīng)典的、并廣泛適用于每一本書閱讀的四個問題:一是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什么?二是作者細部說了什么?怎么說的?三是這本書說的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四是這本書跟你有什么關系?在每讀一本書時,都不妨問一問自己這四個問題你將如何回答,這大大有助于你完整的理解所讀書目。
感受二:閱讀有四個層次,分別是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這個層次層層遞進,但讀不同的書需要讀到的層次是不同的,不同層次的閱讀,其方法也是不一樣的。
感受三:有些人號稱愛閱讀,而他(她)的思想和知識卻并不見得有什么長進,那主要是因為“爽文”讀得太多。人在學習和閱讀時都習慣和喜歡完成自己容易理解的、在自己能力范圍內(nèi)的內(nèi)容,這種做法本身并不能帶給你進步。雖然從生活方式來講,“進步”和“懈怠”并不必然意味著好與壞,或許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無謂對錯。
感受四:附錄一里面的經(jīng)典書目太多,自己讀的太少。從內(nèi)心里恐懼經(jīng)典,尤其是外國經(jīng)典,這恰恰落入了“選擇容易的”的大坑。前路慢慢,要學會啃經(jīng)典。
感受五:這本書的翻譯可真不咋地,我得努力尋找才能概括出段落、篇目大意。許多地方或許是翻譯的原因,或許是自身能力的原因,感覺似是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