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出分后,朋友感概“快熬出頭啦”,孩子離家上大學,是她期待已久的目標達成。與孕期時隨身攜帶的不便相比,成為母親后十八年來酸甜苦辣不可勝舉,我理解她的種種不易和欣喜雜陳。
??事件后第四年,鄰家小妹即將迎來26歲生日。雙一流211畢業(yè)后第五年,經(jīng)過考編失敗和數(shù)次短期工作后在家賦閑??粗龔挠變簣@寶寶成長到離家上大學再回家與父母同住,我理解她拒絕父母要她去相親早點結(jié)婚生子的提議。
為人母后,尤其是當自家孩子進入青春期,面對各種現(xiàn)象與變化,我開始心理自建。
從一個呱呱墜地粉嫩柔弱的嬰兒,到成為身心健康、生活自理、經(jīng)濟獨立的“成年人”,需要多長時間?坦白講,我也不知道,有的人童年時就“成年”了,迫于生存不得不早熟;有的人到老也沒“成熟”,終生以幼童的心智面對世界……遇見的存在越多,越驚嘆生命的多樣性、世界的多元化,越發(fā)敬畏而緘默。
生老病死是生命的必然,那么成熟是必須的嗎?人的一生會誕生幾次?
我想,人有三次“誕生”:
第一次誕生,是與母體的分離,從物理上分開。(出生那天)
第二次誕生,是自我意識與核心人格的形成,逐步進行自我分化,從心理上初步獨立。
(自我分化一階段2-3歲;第二階段青春期;尚未完成的推遲到第三階段中年期,或終身未形成穩(wěn)固精神內(nèi)核)
第三次誕生,是與原生家庭的分離,從物理、心理上分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個體。
其中第二次誕生,是以隱蔽、根源性的方式存在,難以察覺。尤其是“自我分化”、“心理獨立”這種抽象概念,該如何理解呢?
??講個故事吧:
小明是一個活潑開朗的男孩,他的童年充滿了快樂。但是,當他慢慢長大,家庭環(huán)境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小明的父母經(jīng)常因為一些瑣事爭吵,甚至有時候會把小明卷入其中,讓他成為他們爭吵的焦點。
小明開始感到困惑和不安,他不知道自己應(yīng)該如何處理這種情況。他試圖去調(diào)解父母的矛盾,但往往適得其反,反而讓爭吵更加激烈。小明開始感到自己無法掌控自己的生活,他的情緒也變得越來越不穩(wěn)定。
有一天,小明遇到了一位心理老師。在心理老師的引導下,小明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和思維模式。心理老師告訴小明,他可以學會“自我分化”,即明白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與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是不同的,并且需要尊重這種不同。
小明開始嘗試去理解父母的爭吵,并認識到他們之間的矛盾并不是他能夠完全解決的。他開始學會在父母爭吵時保持冷靜,不再試圖去調(diào)解他們的矛盾。相反,他會找到一個安靜的地方,讓自己的情緒得到平復。
隨著時間的推移,小明逐漸學會了“心理獨立”。他不再依賴父母的情緒來定義自己的情緒,而是開始主動地去尋找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并努力追求自己的夢想。他開始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權(quán)利去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
在這個過程中,小明與父母的關(guān)系也得到了改善。他不再試圖去改變父母的行為,而是學會了尊重他們的選擇。同時,他也開始與父母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讓他們更加了解他。
“自我分化”和“心理獨立”是人格形成期的重要課題。遺憾的是,在家長的小時候,或許沒能被引導、被支持、鼓勵完成“自我分化”和“心理獨立”;而與孩子共同成長,恰好是探索自我、成為自己的巨大良機:當我們學會尊重自己和他人(包括孩子、伴侶、父母、親友、同事、陌生人等)的不同,不再依賴他人的情緒來定義自己的情緒時,我們就能夠更加自主地生活,并建立起更加健康的人際關(guān)系。
??
終身成長1093人有 · 評價198 · 書評11[美]卡羅爾·德韋克 (Carol Dweck) 著;楚祎楠 譯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 / 2017-11
帶著這個愿景與希望前進,中年期與青春期邁出的每一步嘗試都意義非凡,祝福我們終身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