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統(tǒng)計數據表明高考文言文、現(xiàn)代文閱讀得分不足40%,中考不足60%;基礎知識不足50%,由此可以看出學生在語文的考試中反映出語文能力水平全面下降。語文能力,是人生成功的最重要能力(對于講中文的我們來說)。因為語文是百科之母,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用到語文,或口頭表達,或書面說明。衣食住行任何一項工作都離不開語文能力。有的人因為一個錯別字,損失幾十萬訂金;有的工程師因為表達不好,寫出一篇誰也無法讀懂的使用說明書......太多這樣的例子告訴我們語文能力的重要性。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語文分值在中考、高考中的比重越來越大,曾經有過這樣的一句話“得語文者,得高考”。現(xiàn)實中家長們越來越重視語文的學習。“大語文”這個理念一次又一次充斥在我們的耳邊。那么什么是大語文,所謂的“大語文”觀認為:語文教育,是以人獲得更好的身心發(fā)展為基礎的,因此,語文教育不僅在于讓學生更好地進行語言表達,同時在于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培養(yǎng)美好健康的情感與心理認知、完善和提升學生的自身人格與人文修養(yǎng)。(百科知識)
那么大語文時代孩子應該如何學習語文,以下是我的一些觀點——與經典同行,從傳統(tǒng)文化起步進行“大語文”的學習:
一、首先就要識字,用漢字打牢語文基礎。
語文學習的基礎就是漢字,如果識字量不夠那么一切語文的學習都是空談??磮蟮乐赋稣Z文優(yōu)秀的人識字量必須突破5000字,而小學階段只要求2500字的識字量,中學生階段要求3500字的識字量。而在語文考試中字詞得分率只有70%左右,這反映出對于漢字的學習并不扎實。
漢字功底決定閱讀能力,80%的人讀不懂《紅樓夢》為什么?不是看不懂故事,而是根本看不懂細節(jié)描寫的文字。再說一件發(fā)生在前幾天工作中的事情,我認識一份文件中所有的字卻不清楚到底表達了什么意思(專業(yè)性比較強的一份文件)。
同樣,漢字功底從根本上決定寫作能力,寫作中文學語言能否準確精彩的運用也充分體現(xiàn)了筆者的漢字功底。
現(xiàn)在的家長都十分重視孩子的閱讀,閱讀期間很多孩子的識字量也隨著增加。當然也有一些孩子只對圖畫敏感,漢字的學習滯后,在小花生上有很多媽媽提供了識字的教育妙招,大家不妨參考一下。
二、其次要學習蒙學、經史子集等經典書籍,用元典培育語文靈魂。
所謂的經典就是流傳至今的一些經典著作,其中蒙學經典包括:《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聲律啟蒙》《幼學瓊林》《增廣賢文》《朱子家訓》《弟子規(guī)》等,思想元典包括:《大學》《老子道德經》《詩經》《孫子兵法》《論語》《禮記》《尚書》《三十六計》《中庸》《孟子》等,這些經典著作包括四大名著都可以用來領略漢語的博大精深,讀懂論、孟、老、莊,讀透一本好書,可以領略人生的永恒法則。
比如《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們一輩子智慧的結晶,包含了中國政治、倫理、道德、學術的精華,其中有很多內容是中國后世的永恒指導法則。
讀經典,讀好書不僅僅是為了語文成績好,而是真正從古人的經驗中培養(yǎng)良好的思維方式、培養(yǎng)美好健康的情感與心理認知、完善和提升自身人格與人文修養(yǎng)。
小花生上很多家長已經開展了小古文的學習,論語的背誦等活動,一次火車旅途中了解到目前北京某舞蹈特長的初中一年級已經有專門的課程來給孩子講解經典著作。
三、熟讀背誦古詩詞,古文言文,引經據典培養(yǎng)寫作水平。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唐詩宋詞是語文學習的重要一部分,精煉的語言,優(yōu)美的語境,充沛的感情,朗朗上口的韻律,都值得孩子們學習。而且引用詩詞歌賦也能為寫作增添不少精彩。
當然優(yōu)秀的寫作能力來自于文言文的熏陶。有的學者指出:學透文言一百篇,精通寫作水到渠成。
學校老師也要求孩子們每周背誦一到兩篇古詩。小花生上很多花友也特別重視孩子對古詩詞、文言文的背誦、學習。從書中到生活中不斷延伸拓展,讓孩子領略到詩詞的美好。
四、閱讀、閱讀、閱讀,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語文是我們的母語,不管多優(yōu)秀的老師,課堂只能解決10%,60%的能力靠孩子課外突破。這就需要不斷的閱讀,通過課外大量的閱讀來提升孩子的語文能力。
通過中文閱讀來了解歷史、了解文化、了解地理、了解傳統(tǒng)、了解名俗,中國文化滋養(yǎng)了文學發(fā)展,只有在文化的背景下學習,才能真正學好語文。因為這些知識是語文最重要的知識背景。只有了解了中國歷史和文化,才能掌握中國語文的涵蘊。因此需要為孩子盡可能提供中國文化生態(tài)全景,快速構建語文背景。
當然,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除了圖書館的閱讀,博物館、名俗館、各地旅游、名勝古跡、歷史故事等等都是在為孩子構建語文學習的背景。
語文的學習任重道遠,植根于日常生活中。所以親愛的媽媽們、爸爸們利用好一切資源開啟孩子的大語文學習旅程吧!
備注: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