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背景:寶爸沒學過任何藝術,讀了不少心理學,教育類書籍。我兒時酷愛繪畫,學過一年素描,考上了美術高中,但最后選擇了普高。
藝術ART,在中國,常翻譯成繪畫。其實藝術遠不止繪畫,技法上還有雕塑,剪紙等等,類型上更是不拘一格。書面定義可以百度,我覺得,一切能給人帶來美的感覺的,都是藝術。
學藝術,如果為了畫得像,那不如照相機了;如果為了將來走設計專業(yè),那等到12歲以后直接學速寫素描就可以了……
為什么要藝術啟蒙呢?我覺得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家,最美的作品就是沒有限制自由創(chuàng)作的。記得曾讀過,一位藝術大師說“我一生追求的,就是像孩子一樣創(chuàng)作?!焙⒆拥膭?chuàng)作,沒有局限,沒有定式,純粹就是表達。我想做的,就是讓孩子更自由的表達。也就是盡量最大化發(fā)揮和保護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讓他可以用更多材料,更多方式去表達。
有了這個目標,在為孩子們選擇藝術培訓的時候,我們就很謹慎。純粹教畫畫的,首先排除。近年來,很流行創(chuàng)意美術,看機構展示的作品,也是會用到很多材料,方式,但是具體課程還是要仔細甄別。
小寶2.5歲的時候,去了一家知名的國際美校,整體氛圍和理念很打動我。正式課要獨立上課,試聽課家長可以旁聽,兩個不到三歲的孩子,三個年輕女老師。主題是蒲公英,現(xiàn)實看PPT,然后給孩子丙烯顏料畫紙和工具,老師告訴孩子可以用怎樣的技法在紙上畫出來蒲公英。小寶則完全無視老師,自由發(fā)揮,玩的不亦樂乎,一位老師全程盯著他,一問他你畫的是蒲公英嗎?蒲公英是這樣的嗎?那時候小寶還不怎么說話,更不聽話,老師也很無奈。另一個孩子大一點,很乖的按步驟去做,老師也會及時告訴她蒲公英一般是什么樣子的。課后講演的時候,小寶自然不會說。老師為另個孩子畫的是蒲公英嗎?她說是。等跟奶奶說的時候,她說畫的是花,老師趕緊打斷,說你剛才不是說這是蒲公英嗎?這么大的孩子,本就是想到什么說什么,沒有邏輯很正常,老師卻一再讓孩子承認那就是蒲公英,很想建議老師先去看看幼兒發(fā)展相關書籍。
肆意發(fā)揮的小寶
小寶說,這是?和??
我沒選擇這里,一方面小寶確實太小。另一方面,很重要的,我覺得沒有我期待的自由。
之后去了一家早教。三歲以下是家長陪同上課。藝術課開始,老師說“在這里講的是過程藝術,小朋友的作品沒有對與錯,好與壞,家長不要去評價,只需要鼓勵和欣賞?!蔽液喼辈灰J同。
課的主題是馬蒂斯的《蝸牛》,開始老師介紹了藝術家,欣賞了大師作品,然后講相關繪本,再介紹材料和步驟。(其實我覺得,這部分都是給家長講的??)然后發(fā)材料,小朋友開始動手。老師一直會說,家長不要代勞,不管作品什么樣,都是小朋友的創(chuàng)意。小朋友都是自由發(fā)揮。總結環(huán)節(jié),有孩子說自己做的是車,有的說是花,小寶指著紅色卡紙說了句“red”……老師說“讓我們?yōu)樾∨笥血氁粺o二的藝術作品鼓掌”,掌聲響起來的時候,小寶開心到跳起來。
小寶開心的捧著自己的作品。
回到家,讓小寶在自己的畫上貼彩紙。
這是小寶第一次用剪刀,第一次玩貼紙。第二次貼紙課的時候,小寶已經很熟悉步驟,用剪刀也靈活多了。
第二次課的丙烯顏料紡織品設計
回到家,剪了哥哥的舊衣服,泡沫板做底,用手指畫顏料畫的。
動態(tài)雕塑
回家路上高興的飛起
回家用卡紙做材料,又做了一個
不同材質做的貼紙畫
回家用,廚房紙代替皺紋紙,剖開紙箱當瓦楞紙,撕掉哥哥的卷子紙,又做了一份貼紙畫
葛飾北齋《開花的樹》
家里的顏料有點干了,費好大勁溶開,還是有顆粒,卻讓畫有了不一樣的感覺
絎縫藝術
回家又做了一個
鑲嵌藝術
回家,剪了包裝盒,買來太空泥,跟老師要了些小裝飾,小寶很愛玩。
混色藝術。這幅手指畫,小寶出來抹,還嘗試用手指去點,五指一起點。
水彩畫《西瓜》,了解畫家弗里達
回家做的《水果》
剩下的顏料順便玩了混色
在《西瓜》那節(jié)課上,弗里達本意是藍色天空,桌上放的西瓜。幾乎每個孩子都會說,藍色是水,小寶也是。老師并沒有糾正孩子們。他問一個孩子,西瓜是什么顏色的,有個孩子說藍色的,老師也沒有去糾正。至今,小寶依然不會介紹自己的作品,但是他非常樂于展示作品,在家里每每涂鴉完畢,都要喊全家來欣賞,再咿咿呀呀的指著,即便我們不知道他的意思,還是會鼓勵他,會認真欣賞。
現(xiàn)在家里到處掛著哥倆的畫作,小寶今天指著說是星星,明天說是花,后天是云……沒關系,我只希望孩子是自由的,自由的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