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是個松散的集體,談不上組織。大家因為孩子在同一個班級,共同學習,才會聚在一起。所以,班級群一般是用來老師發(fā)通知、作業(yè),解決學校里和學習有關的相應事宜,家長群則是家長們可以一起就需要商定的事宜討論溝通的群。這是我對這兩個群的理解。
一般班級群,還是聽老師的發(fā)布為準,通知發(fā)布,可以@大家,不必回復“收到”,影響對通知的接收。不關心關注班級群,說自己沒有看到通知的,往往就是對孩子關注不夠,是家長的問題。一般班級群要設提醒,以防止遺漏通知。
家長群里,大家可以暢所欲言,就是為了解決問題,所以提出問題,討論,找尋最佳辦法,愿意參與就積極參與不愿意參與則可以取消提醒,有時間就看看,沒時間可忽略。如果有人要找你,自然會電話、點對點微信,不怕遺漏。
群的設立,本來就是為大家提供交流溝通的方便,因為共同需要才設立,變成打擾就不好了。小丫是班級英語課代表,因為有一次要就英語材料收費,而且不是人人都繳費。我就在班級群發(fā)了通知,然后請有意向的家長加群,我另建了一個收費群,把群的二維碼放在班級群里,這樣可以不至于把班級群攪亂,也不影響不需要的其他人。后來老師覺得這樣挺好,干脆就把我這個臨時建立起來的收費群,變成了班級收繳各項費用的群,專群專用,很方便,也少了許多打擾和麻煩。
群的弊端,目前看有兩種:其一,老師發(fā)完通知或者提醒,包括一些對班級情況的匯報和說明,家長們會紛紛表示“收到”或者“老師辛苦了”等感謝的話語。對老師的禮貌、尊敬和感激固然沒錯,但是全班四五十個家長都寫,確實把有用信息就給沖沒了。但是大家都說,自己不說一聲,貌似不好;其二,學校常常借班級群發(fā)一些八竿子打不著的信息,給學校拉票,給所在地區(qū)的某些行政行為拉票,非常討厭。尤其是還要截圖上傳。非常煩人。老師無奈,學校大概也無奈。
“太平”這種效果,全在自我調(diào)節(jié),學校、老師的統(tǒng)一安排和布置,通知收到,盡力做到,就是太平;有不平事宜,上有上策,下有對策,知道自己如何做,如何自處,不影響和傷害他人為宜,也就沒有什么可以太過計較的。
在一些原則問題上,也不能做和事佬,該不太平的時候,也不能太平。如果涉及到廣泛利益,就和大多數(shù)家長達成共識,統(tǒng)一行動,目的就是保護孩子,為孩子們爭取利益的最大化。像孩子午飯發(fā)霉這樣的涉及到公共健康的問題,就不能容忍,就得積極反映,可以尋找媒體,讓問題暴露出來,爭取輿論,或者在有證據(jù)的情況下,向有關部門反映……一切為了孩子,為了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