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小朋友的年紀(jì)和對應(yīng)的英文內(nèi)容來決定要不要中文解釋,因?yàn)樽罱K的目的就是讓對應(yīng)的輸入變成可理解性的輸入,如果只是為了不破壞英語思維硬是不解釋也沒有必要。
我們家小朋友三歲半開始英語啟蒙最初的一些名詞和動詞是沒有中文解釋的,名詞就是直接指實(shí)物動詞通過TPR.累積了一些詞匯量之后開始了卡爾爺爺?shù)囊恍├L本,其中比較經(jīng)典的就是Brown Bear因?yàn)榍捌诿~和動詞的積累,再加入動作和圖片小姑娘基本可以理解繪本在講什么。通過這個過程小姑娘了解了一些基本的句子,雖然她可能不太理解那個句子進(jìn)的每個詞的意思但做為整體她懂并會用就夠了。
后來又加入了一些簡單的分級讀物,餅干狗之類的,因?yàn)橛行┚湫突蛘咭恍疤摗痹~不是通過實(shí)物或者動作可以讓她明白,所以在前面三遍的時候我會加中文解釋,三遍后就全英文了,但這個時間持續(xù)時間不長,基本餅干狗后再分級的話我就只講英文,除非遇到一些我覺得她理解不了的會加中文解釋。如果不確定小朋友有沒有理解??梢栽谥v完故事后和她討論里面的情節(jié),通過討論大致可以摸清她理解了多少。
總歸就像前面所說,不管解不解釋最終的目的都是讓輸入變成可理解性輸入。根據(jù)這個目的來覺得要不要中文解釋或者其他方式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