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時隨地指導孩子寫作,如果按提問中的例子是最終落實到作文寫作中,那我們家倒是完全做不到,但是還是想分享一些我們在寫作培養(yǎng)上的做法。
看回我家小朋友的歷程,我更愿意說我們家走的是先(寫作)思維后(寫作)技巧的路線。
受認知心理學影響,我家不管做什么都是認知基礎(chǔ)優(yōu)先,所以對于寫作或者表達這方面,我們也是以孩子為中心來發(fā)展。對于學齡前的小朋友,自己經(jīng)歷過的事物認識最全面,然后在這個基礎(chǔ)上進行想象,而想象也很多是其他認知的重組,因此學齡前我家是很注重給孩子自己體驗的機會。在這些初級體驗上給到最初級的詞匯、概念。
比如小時候我們喜歡玩水,端一盆水放面前玩一會兒,然后讓保姆拿了幾塊冰出來,先讓她試試冰,知道啥是冰冷的感覺,然后放冰在水里,冰慢慢化了,水就涼了,然后分一點出來,慢慢加熱水,每加一點就伸手去玩一會兒,我們在旁邊說這個“有點涼“,“有點暖和,和我的手差不多一樣“或者“太熱了“、“太燙了“,讓小朋友養(yǎng)成觀察、體驗、感知差別、表達差別的習慣,這是后面學習的重要基礎(chǔ)。
我是話癆,因為我太喜歡跟孩子講話了。我看見了什么,就想著告訴她,通常我就是用我說你猜的模式,讓她一步步猜出來我在說什么,然后她跟我描述物體時,我也會有意識的問一些關(guān)于形狀、顏色、材質(zhì)或者功能方面的問題,這樣的溝通方式會引導小朋友有意識地注意細節(jié)觀察,并且找到更恰當?shù)谋扔鱽碜寗e人理解。
我們出門玩回來都要跟我爸說玩的過程,我都不打岔,由得小朋友自己講述她的感受,從過程到她認為最精彩的地方,我爸的回復總是跟隨她的情緒去重復她的話,或者“然后呢……“,每每這種時候都激勵孩子再來一些更詳細甚至更夸張的描述,我從中可以看到她的觀察體驗重點。
情緒的表達也是很重要很好的思維培養(yǎng)方法之一,我們開心時會伴隨著很多動作啊、聲音啊,生氣發(fā)怒時也是一樣的,我家小朋友把這些都會轉(zhuǎn)成自己的語言進行情景再現(xiàn)。有一次我同學來訪,我們聊天時她聽見我們說“太生氣了“,她走過來說“我媽媽有一次太生氣了,在廚房里把碗都砸了”,我同學圓場說“說不定是媽媽沒拿好”,她說“不是,后來她還重重地踢了垃圾桶,我和外公都不敢說話,我們躲在書房里假裝看書“,這種技能到后來上學寫作文時,老師就說她寫的小作文都比較生動形象。
跟隨認知的發(fā)展,口頭表達是我們最經(jīng)常的模式,講述事件的發(fā)生過程,在自己喜歡或者想要引起別人注意的地方進行強調(diào),事情的前后、因果,還有她自己對這些事情的看法,有了這樣的思維習慣,等到要寫作時,需要的是寫作技巧的加強學習。
平時讀過的繪本,校園里課堂上老師開始進行的系統(tǒng)的寫作訓練,詞匯,修辭等等,這些都是使原來習慣的口語表達一下變得精彩起來。
文字上的功夫積累于閱讀和練筆,但是如果沒有細致入微的觀察與感知能力,讀再多還原出來還是類似于鸚鵡學舌,缺少靈氣。
我們在寫作這件事上一直都沒有特別去推進,給了小朋友很大的空間,她其實也非常享受這樣的自由,我們做的就是激發(fā)小朋友的寫作激情。生活中很多事,很多情景都可以成就一篇小文。
這算是一些我們的經(jīng)驗,供大家姑且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