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識越說越明這篇文章中,提及我們這些做家長的要在娃娃面前示弱,引導孩子將知識點說給我們聽,以幫助他們借由不斷地講述而(1)將知識點陳述清楚;或是(2)讓其知識的外延得著擴展;或是(3)讓其知識點間的聯(lián)結更為交錯;或是(4)發(fā)現(xiàn)知識的盲點而自我糾錯;或是(5)鞏固已有的知識而成為長期記憶。
至于讓娃“說”為什么這么重要呢?請看下面這張圖。
當我們將所學教授給他人時,我們的學習內容平均留存率為90%,這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所以,親子閱讀,很好,但是不夠;自主閱讀,很好,但是不夠;看動畫學英語,很好,但是不夠;親子閱讀/自主閱讀+討論,很好,但還是不夠。最有效的方式是,將你從各渠道所汲取到的內容內化后再教授給人。
在此補充說明下,此法適用于孩子“有貨”的情況下,不然,干巴巴的,讓娃說啥呢?所以,對于蹣跚學步咿呀學語的娃,娃指哪兒嗯一聲,我們就要沿著他的視線將他所可能要知道的東西告訴他,并且要不厭其煩地告訴他;在娃如海綿汲取而有十萬個的十萬個為什么時,我們還是要不厭其煩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地為他解答。所以父母前期對娃的親子閱讀和玩耍的陪伴都要有所積累,等娃兜里有貨又愿意在我們面前侃大山時,我們就要開始裝傻并且放下手機和不耐煩,乘勢引導娃將知識越說越明。
接下來,上幾個我們家的案例。先申明下,案例的主人公是11年10月出生現(xiàn)今讀大班的男娃,我們沒有幼升小的壓力,所以對娃的養(yǎng)育屬于“提供合適材料讓他自主學習探究歸納”類型的。對于已經(jīng)有點“厭煩”父母的大童,或是已經(jīng)識破爹娘裝傻功夫的娃娃,建議家校合作,讓娃在學校能有可以輔導的對象,借由給同學“當小老師”而帶進正向循環(huán)。若是大童懂事又聽的進父母的話,爸媽可以不用裝傻了,直接曉之以理讓娃當老師父母抓漏洞提問即可。
案例一:我是真不懂-媽媽也要向家里的小老師不恥下問
親爹親娘都知道,小小娃兒有時得抱著睡,有的還得抱著走著睡,有的是抱著走著搖著睡,但,不論是哪一種小人兒,躺推車上出去溜達一圈,尤其是在顛簸的路面上溜一圈,保管睡得香噴噴。在我們家妹妹小的時候,我常讓她躺在推車上,在廚房門口的軌道上推車哄睡,有時推呀推,轱轆老是轉呀轉,車無法推直,但是娃爸推的話就沒有這種情況,但,我也不好意思問娃爸,嘿嘿嘿,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兒子推車的時候和他爸一樣推的直直直的,就不禁發(fā)問,娃立馬趴地上給我示范應當如何搞定這些卡榫卡扣。哎,這回我是真弱智哈,這嬰兒車是大娃那時用過的,我都二胎了,還真沒注意到這些竅門哈。下面上張能向娃證明“媽媽也有不懂的地方,需要你的教導”的證明。
再來一張,各位知道這是啥嗎?娃告訴我這叫“套筒”,至于娃是怎么知道的呢?好像是很久以前娃爸主動上網(wǎng)查然后告訴娃的。這個名詞我們在生活中都沒用到,經(jīng)過一些時日,這玩意兒小娃最近很喜歡玩,我今天又問了大娃這叫啥,娃想了幾秒給了答案,我是真忘記這名詞了,娃這下又當了回我的老師。
案例二:給自己制造不懂的機會-不陪看英文科普視頻,同期親子閱讀相關中英文書籍,讓娃在我面前侃侃而談
首先,申明下,不陪看一面是因為沒時間,一面是真想在娃面前弱智,而我能放手讓娃看這些英文視頻而娃不捉瞎,是因為我前期做了這些鋪墊給娃搭了臺階,請參考:我是這樣讓娃喜歡上閱讀的;中文先行,英文跟上,培養(yǎng)娃的科普腦袋;另辟蹊徑-荒漠中的綠洲,善用英文科學教材音頻。
娃很迷wild kratts,但每回他來和我分享時我都很迷茫,什么xx whale,什么xx eagle,whale和eagle我知道,但加上前面的xx,那我真是茫然,更別說一些我腦袋瓜里根本不存在的動物英文單詞。還有某日我在聽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時,娃突然冒出一句,每樣東西都是由原子組成的,當時很愕然,心想娃為啥突然冒出這句話,因為那時我根本沒有仔細在聽音頻,而在那幾日前后,娃曾告訴我atom就是原子(好吧,atom還是我剛才查的,不是中譯英,而是查詢atomn,但百度網(wǎng)頁智能地給出百度翻譯atom)。
為了跟上娃的腳步,我們現(xiàn)階段的親子閱讀主要是中英文的科普書籍,當然,主要還是和動物有關的,這些書籍,就是娃教授我知識的“誘發(fā)點”和“憑借”。先上張我們最近從各圖書館借的中英文書籍。
每次借回來的書,娃都會自己先翻看幾遍,當然還是看圖,然后眼巴巴地等著爸爸媽媽有空時給他讀書。很多時候,一翻開書,我都還沒開始讀,娃就開始嘰里呱啦把他從視頻中汲取的信息告訴我,哈哈哈,這時我所需要做的就是“當個學生好好聽講”,然后適時問下為什么?你怎么知道的?why?why?why?你確定嗎?然后再把書上娃沒提及的內容讀給娃聽,有時娃聽到某些詞匯,又開始嘰里呱啦地講,好吧,我再好好聽講適時發(fā)問,問到娃沒啥可講的了,再聚繼續(xù)讀書,就這么”娃看圖后嘰里呱啦-我提問-娃嘰里呱啦-我讀書-娃嘰里呱啦-我提問-娃嘰里呱啦-娃看圖后嘰里呱啦-我提問-娃嘰里呱啦-我讀書-娃嘰里呱啦-我提問-娃嘰里呱啦”地把書里娃感興趣的內容讀完。
所以,借由看科普視頻,娃汲取了知識,而為了和娃有討論,我們進行了親子閱讀(這時親子閱讀的目的和娃小時候的親子閱讀的目的就截然不同了),閱讀過程中的圖片和詞匯成為娃向我講授知識的媒介,書籍中娃缺乏的知識借由我的朗讀而成為娃的囊中物,閱讀和討論過程中的存疑,娃在下次的視頻觀看或是親子閱讀中,獲得解答。就這樣,我只要適時提供合適的材料讓娃享受,并在娃愿意在我面前講授時好好聽講并提問,娃的知識就這么一再夯實和積累,娃的口頭表達能力也獲得精進。
案例三:這個我不能裝不懂-on是no,no是on?6+6=11?
雖然我們沒有幼升小的壓力,但是,為了明年入學后的母慈子孝,我開始帶娃做作業(yè)。在這文中提及,我讓娃開始刷sight word,而既然開刷了,那就要刷好,所以有些娃易搞混的word,就不能這么混過去了。復習時我一般讓娃先將word的字母朗讀出來(意即spell),然后讀word,然后讀sentences。有時娃讀word讀錯了我也不著急糾錯,因為一般他在讀sentences時就會自我糾錯了,但也有可能遇到他就是怎么也轉不過彎來的時候,比如他在no和on上也??ぃ@時,如果以前我就曾反復告訴他了,那我隔段時間就不會直接告訴他這個word怎么prounce,而是反復問他,the word no sounds / the word on sounds,直到他自己從毛線圈里出來。
在家里我們沒有教過孩子x+y=?,大概是在園里老師上過課,所以有幾次孩子會說x和y可以組成5,5是由x和y組成的。有時娃也會問x+y=?我一般回答“你自己數(shù)啊”。娃最近說,6+6=11,我也沒搭理他,他自己說,因為5+5=10,所以6+6=11。我心里想著,很好,會類推,但還是沒告訴他“你錯了”,而是回答“哦~~~是嗎?”隔幾日,娃又說6+6=11,我引導式地問他,5+5=?娃回答“10”,我接著問“所以5+6=?”娃回答“11”,我接著問“所以6+6=?”娃想了下,回答“12”。
在案例三中的這2個小例子中,由于娃在相關領域并還沒有足夠的積累,所以他在我們面前也就沒有“有深度”的念叨,而我們所能做的僅僅是針對他薄弱的知識環(huán)節(jié)“機械式地反復提問”和“搭臺階式地合適引導”,直到他自己“開竅”,這樣,這些知識就真的是他自己的了。
結語:這是我們家的小老師。你們家的呢?歡迎分享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