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媽媽洗腳與掉到坑里的熊—大語文背后教育思維的匱乏

2022-2-13 16:50 原創(chuàng)

每個階段都要整理一下家里的書,昨天看孩子二年級時某本習題冊,上面有一個看圖寫話的題目居然是給媽媽洗腳!而且還做出了好幾個空兒讓孩子填,什么看到了媽媽腳上的老繭,要理解媽媽的辛苦之類...我大驚!為什么要洗腳?這個題從哪來的?仔細翻看,還好不是學校的書,不然我就更加不淡定了... 先把給娃選擇習題冊的老婆批評了一頓,老婆說“你沒看這個題空著嗎,我也覺得不妥,所以沒讓孩子做。”

傳說中的給媽媽洗腳,也終于讓我給碰上了!

許久以來,在小學、中學教育中在家庭環(huán)境關于“尊重”、“理解”和“孝道”的教育,洗腳是其中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似乎,也只有洗腳,方能看到媽媽的辛苦,理解媽媽為家庭的付出與操勞。大凡在過去的年代,人腳上總有個雞眼,老繭什么的,最好還要帶點泥垢,看到點老皸,方可體現(xiàn)出生活的不易,乃至于修腳都被譽為“肉上雕花”的“國技”;而洗腳,又必須或坐、或蹲、當然,跪洗就更完美了,姿態(tài)較低,而母親們往往坐著,可以俯視孩子。于是幾年前經常在電視新聞上看到,一操場的孩子和媽媽,擺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陣勢,感恩的方式就是給媽媽洗腳!

望著老婆那比我臉還細膩的腳,我又陷入沉思... 咋不寫給腳貼個面膜呢?

總讓孩子給媽媽洗腳的背后,真的是教育思維的匱乏... 

這些年語文教育改變了很多,特別是我小時候很喜歡的一些古詩詞又回來了,甚至還多了一些我小時候沒有學過的詩詞,這一點我特別開心,即便到今天,中學語文課本中一些詩詞,還需要結合自己的經歷和心境去理解,而十幾歲的我,只會抱怨那些詩詞的晦澀難懂。我想跟我同年代(90年代末00年初)經歷過山東高考的“孩子”來說,背古詩詞的上下句,可能是在高考復習階段的一個放松項目了。

雖然“大語文”的概念提出了、強化了,但是在操作層面,舊式的教學方式依然有很大的慣性,因此遺憾的看到,很多東西并沒有改觀,甚至還弱化了。聽過大語文專家講座的朋友們應當對一道考試題有印象,是基于對紅樓夢或者對水滸傳的閱讀,討論人物之間的人際關系。誠然強化閱讀沒有問題,但是分析人物關系,依然是需要通過邏輯分析+對人情事故的理解方可完成,即便如此,大人的理解都不一定準確,紅學專家也會有爭執(zhí),更何況涉世未深的孩子? 
 

不提怎么跟孩子一起想象大觀園的樣子,我就只想著怎么給8,9歲的孩子講講“寶玉初試云雨情”?啥,你連這個都不知道,你怎么分析人物關系?水滸更甚,少年時讀起來豪情壯志,中年時滿眼的陰謀算計... 
 

邏輯分析方向的教育該干的事情,活生生的讓語文給干了。 
 

從小讓孩子寫湊字數(shù)的看圖寫話,慢慢過渡到教寫議論文的方法,不與邏輯相關,采取簡單的例證法,引用名人名言,鬧出了不少“我自己說的”笑話。這樣的方式,固化了思路,直接影響到了大學本科教育的畢業(yè)論文。久而久之,中國學生的基礎成績好,但得出結論的能力比較差似乎成了一種共識。語文教育帶來的副作用,影響了中國學生的科研能力,更形成了幾代人的某種思維定式:“我XX的孩子上了XX學校,不也考了XX學校?”,“XX能開個公司賺錢,我也能開個公司賺錢!”... 
 

抱歉,我也突破不了思路,用例證法證明例證法的錯誤。 
 

即使有了大量閱讀的依托,能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也是問題。 
 

比如就在幾年前,有一道奧數(shù)題引發(fā)了爭論:大體說的是一只熊以幾秒的時間,掉到了一個坑里,問這只熊的顏色。解題思路就是求出重力加速度,大體得出緯度,看看這個維度上生活著什么樣的熊,從而分析出這只熊的皮毛顏色。人們紛紛不解。這個就是考察的綜合分析能力——找出看似不相干的兩件事情之間的聯(lián)系點。

我小時候學過奧數(shù)。當年的奧數(shù)書還只有要拆掉的那個天橋旁的新華書店有賣,那本紅皮的書第一個問題就是七橋問題。我們小時候的奧數(shù)學習是選拔的,一堆學校的尖子湊在一起學習和研究,誰先做完了誰先出去玩,回頭再給大家講。那時候的師資也好,基本沒有機構的介入,老師在講具體題目的時候,更多的將題目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聯(lián)系了起來,告訴我們的是一種學習、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很感激,這也是與現(xiàn)在奧數(shù)方面教育差別比較大的地方。而奧數(shù)注定了越學越難,對邏輯、知識架構、系統(tǒng)思維方法的要求越來越高,對老師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當前的奧數(shù)也從之前的一種類似精英教育變成了普及教育了,而青島太小,這種高水平的老師又少。對于網課而言,只要教案寫得好,前臺的老師不過就是一種“表演”,看誰“演”得好;孩子又感受不到之前那種優(yōu)秀孩子在一起的壓力;而參加網課的家長,看著自己的孩子玩一些自己搞不懂的圖形玄學,形成了一種孩子很聰明的錯覺。其實按照門薩的理論之一,這些沒有文字說明的圖形題目,不需講解,高智商也是能做出來的。 
 

一種用來篩選的題目,又不結合實際的運用、不與實際生活相連、不介紹思維方法,學起來有什么用? 
 

真要學的好,需要結合生活經驗,介紹思維方法。而語文閱讀,不加以分析,缺少的科學的思維方法,沒有生活的歷練,閱讀再多又有啥?這些,又更是“功夫在詩外”了。語文教育思維不變,不與其他學科相結合,是永遠脫離不了“標準答案”的。 
 

語文要學好,真不單單是語文的事情... 

還好老婆沒讓孩子做這個題... 


回應 舉報
贊4
收藏

推薦閱讀

土人阿布
土人阿布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