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本《秘密花園》我和女兒讀了一周多。我倆都非常喜歡,很享受讀它的過程。在此與大家共同分享。
一、關于版本的選擇
《秘密花園》這部書在國內(nèi)翻譯的版本有很多,我在圖書館曾經(jīng)對比過其中六個版本,沒有一個讓我滿意。我先比較了它們的目錄,與原著目錄都不一樣的版本直接排除,然后我選了第11章進行比較,對比了它們的翻譯內(nèi)容,對照原版原文,發(fā)現(xiàn)不僅是翻譯文字的美感上有差距,就連準確性都不能保證。比如“檞鶇”,有的版本譯成了“知更鳥”,更有甚者譯成了“烏鴉”。面對這樣的版本,我也只能選擇放棄了。
后來去書店找到了這本名著名譯名繪系列的《秘密花園》,一翻開就讓我愛不釋手了。為了避免被它的貌美沖昏頭,我還是翻到了第11章。這次看到的內(nèi)容太讓我滿意了,不僅文字美,其他版本出現(xiàn)的翻譯錯誤也沒有在這個版本上重演。真的是刷新了我對系列叢書的認識啊!
喏,就是這本了。里面的內(nèi)頁不僅紙張排版都無可挑剔,畫家英潘還特地參考了古老的植物圖畫《美麗之花》,在每個章節(jié)的開頭都繪制了一幅植物畫像,這對喜愛植物的女兒來說簡直就是一份額外的饋贈。
女兒讀的時候?qū)ξ艺f她很喜歡里面的插畫,覺得它們有莫奈般的印象派風格。
好了,關于版本就不再啰嗦了。在后面介紹我們的閱讀過程時還會欣賞到它的內(nèi)頁和圖畫的。
二、我們的閱讀過程
女兒喜歡閱讀的酣暢淋漓,經(jīng)常把一本書一口氣讀完。雖然我們的目標是精讀,但這樣的閱讀體驗還是必須滿足的。所以,所謂精讀,并不是慢讀,而是反復去讀。這本書我們一共讀了三遍。
第一遍:泛讀(2個晚上)。孩子自己獨立完成。主要目的是掌握故事情節(jié),對人物有大致了解,產(chǎn)生基本的閱讀感受。女兒讀完之后跟我復述了它的情節(jié),興奮地和我講述了她的體會和她覺得最不可思議的地方。
第二遍:精讀(4個晚上)。我與孩子共同完成。在孩子讀第二遍之前,我自己也把它仔細地讀了一遍,并在重要的地方做了標記,對其中需要加深理解的內(nèi)容也做了準備。我把整本書按照內(nèi)容分成了四個部分,分四個晚上和女兒共讀。
第一天(1-4章):
1、引導孩子關注作者。因為之前讀過該作者的另一部作品《小公主》,這次順便回顧一下,把兩部作品一起進行了比較。這個步驟并沒有做得一板一眼,而是利用路上的時間,邊走邊交流的。
當時女兒特別驚奇地發(fā)現(xiàn),這兩部作品間竟然有那么多的相似之處。而在她第一次泛讀的時候自己卻并沒有留意。比如:兩部作品的小主人公都出生在印度,后來都去了英國;她們都出身于富裕家庭;她們的爸爸媽媽都去世了;她們都經(jīng)歷了一些變化;她們都很善良,很勇敢;她們都有好朋友;故事里都出現(xiàn)了阻礙她們的人等等。我們越比較越驚喜,越想知道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相似。
繼而,我又為她講述了作者的生平,講到作者生活的年代,她所在的國家正在發(fā)生著什么。英國與印度之間有著什么樣的聯(lián)系。女兒還是第一次涉及到作品的時代背景,很興奮地跟我一起討論著。這樣一來,本來讓她感到疑惑的一些細節(jié),比如,瑪麗對印度土著用人的態(tài)度為什么那么蠻橫粗魯?shù)鹊?,也就迎刃而解了?/p>
為孩子講述之前,自己先做的功課。
2、引導孩子構(gòu)思這本書的思維導圖。女兒提議要畫出主人公瑪麗的變化,想畫一個秘密花園的大門,在里面開滿鮮花等等。于是,說做就做,先構(gòu)圖,然后從瑪麗最初的樣子開始畫起咯。
3、引導孩子按照泛讀的印象說出自己對瑪麗的第一印象,再去邊讀邊找答案,看看有無遺漏,是否準確。把想到的關鍵詞寫在導圖上。
4、在閱讀過程中引導孩子思考我劃線的句子,猜想我為什么把它們畫下來。
5、和孩子一起朗讀那些描寫出色的句子,感受它的美。
第一天的精讀讓女兒很有收獲,也讓她特別開心。
第二天(5-12章):
今天閱讀的內(nèi)容充滿了感情,瑪麗的變化描寫很多。我們還是像第一天一樣,邊讀邊畫導圖,邊討論瑪麗變化的原因。
1、另一個主角迪康出場。書里的描寫也非常精彩。女兒試著畫出迪康的樣子,并總結(jié)他的特點。
2、瑪麗向迪康吐露秘密一段很是精彩、感人,和女兒互相分享了我們的感受。
第二遍讀到瑪麗進入花園,女兒還是特別興奮,她在那里做了好明顯的標記,后來每次翻到那里都忍不住說:“好興奮啊!”
很多愛書之人都有一種“潔癖”,就是不能容忍在書上亂寫亂畫的行為。我本來也是這樣的。但后來我發(fā)現(xiàn),這些舉動對于還不能熟練書寫文字的孩子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矛盾之間,我還是選擇了實用第一吧。
第三天(13-19章):
隨著劇情的展開,秘密花園一步步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在這一部分中我們會遇到第三個重要人物,也會對反復提到的一些植物和動物有所了解。我們還是一樣邊讀邊記邊畫導圖。
1、我們選了幾個特別感興趣的植物和動物,一起查閱了資料,做更進一步的了解。在這個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作者對這些生物的描寫是多么的準確??!真的是不得不佩服。另外,也能看到知識的準確性對寫作也是有所幫助的。如果想當作家,也要知識廣博哦!
2、第三個重要人物科林出場。和之前一樣,我們分析了科林的特點,并在文中找到證據(jù)。
3、繼續(xù)觀察瑪麗的變化?,旣?,這個剛剛才獲得了一點點愛的女孩,立即把愛又反哺給了科林。她對科林的信任是舉棋不定的,但她又強烈的希望幫助他。這段的描寫也好精彩,值得反復體會。
女兒在第二遍閱讀中更加關注細節(jié)對人物變化的反映。她邊畫邊跟我說:“科林居然說了請,這說明他開始懂得尊重瑪麗了。他過去是那么傲慢,哪里懂得尊重別人??!”
第四天(20-27章):
科林也在一點點變化起來。我們的閱讀也沉浸在為他們的秘密行動竊喜之中。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大團圓的結(jié)局在魔法的比喻中得到了升華。如何理解魔法,是最后一段的閱讀重點。他們究竟因為什么而發(fā)生了改變。魔法,僅僅是女兒理解的春天嗎?可能還不全是,魔法還是我們自己的思想,是積極樂觀的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是對自己永遠保有的信心。
最后一章尤其值得好好去讀。女兒對這些內(nèi)容記憶非常深刻,在一次閱讀分享會上,女兒分享了這個故事,在最后就是以這段內(nèi)容結(jié)的尾。
第三遍:略讀及摘抄(3個晚上)。
女兒寫字慢而費力,時間也不夠用,因此,導圖上的文字,摘抄都由我來代筆。就算這樣,也消耗了三個晚上,我們才把導圖,摘抄都基本弄完了。
通過這次精讀,我和女兒都覺得收獲滿滿,好像被喂足了肥料的植物一般,臉上都不由得堆滿了笑。這樣的過程不僅對理解這本書有幫助,我其實更希望它會影響到她的閱讀習慣,在泛讀中也能有更多的思考。不過,這就扯遠了,單靠幾次的精讀是不夠的,需要時間和量的積累,才能形成習慣。
另外,這個月因為精讀占用了時間,嚴重影響了她的泛讀數(shù)量。但女兒表示,這樣做很值得,她很喜歡。有了她的肯定,我覺得費時費心也就都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