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訪學時,修習的課程中有一門叫“大學教育方法論”。給我們授課的Sonja老師是MSU的教授,講現(xiàn)代知識的分類時提到陳述性知識(Declarative Knowledge)和程序性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
陳述性知識能夠回答“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樣“的問題,可以用來辨別和理解事物。比如,蘋果是一種水果;它之所以有營養(yǎng)是因為富含礦物質(zhì)和維生素,回答的是“蘋果是什么、為什么有營養(yǎng)”,這屬于陳述性知識;
程序性知識能夠回答“怎樣做”、“怎么辦”的問題,比如,怎么削蘋果?包括用什么工具、怎么用工具一步一步把蘋果皮削掉,這就屬于程序性知識。
一邊聽課一邊考慮自己在大學主講的課程內(nèi)容哪些屬于陳述性知識、哪些屬于程序性知識,該如何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以使TA們更高效地掌握這些知識。
快下課時,忽然,想起昨天晚上和9歲兒子的對話,以及他問我的那些問題。當時我像往常一樣在臨睡前和兒子聊天,講了一個小故事,本希望5分鐘左右講完他能迅速入睡,沒想到,他卻一邊聽一邊經(jīng)常打斷我講述,問了很多問題。現(xiàn)在回想起來,他的那些問題完全可以歸類為有關“陳述性信息”的問題和“程序性信息”的問題。
課間和Sonja老師聊起此事,她很感興趣,讓我把孩子的問題整理整理發(fā)給她看看。我回去根據(jù)回憶整理出來,發(fā)給了Sonja?;貞浤切﹩栴}是個很費勁的過程,好在是前一晚的事情,記得還算清楚。
小故事的內(nèi)容大概是這樣的:美國斯坦福大學招生主任接受采訪時說,如果有兩個學生考了同樣高分數(shù),一個考生家庭經(jīng)濟條件很好,見多識廣;另一個考生父親去世,只有母親在超市收銀,收入很低,平時這個考生還要打零工貼補家用。大學在錄取時,如果只有一個名額,會考慮這兩個考生的具體情況,會更青睞后者,因為更看重后者能吃苦、能克服困難的精神和能力。
然后,兒子的各種問題就來了……
1問:美國的名校只聽說過哈佛大學,另外好像還有一個大學也很有名,叫什么大學?(問“陳述性信息”)
2問:這個故事是真事嗎?真有這樣一個窮孩子和一個富孩子嗎?(問“陳述性信息”)
3問:為什么不能讓更多的學生去考試,錄取比這兩個考生分數(shù)更高的學生?(問“程序性信息”)
4問:考大學時都考什么內(nèi)容?是考大學里學的課程嗎?(問“程序性信息”)
5問:斯坦福大學入學考試滿分多少?這兩個考生分別考了多少分?(問“程序性信息”)
6問:媽媽再說一遍,窮孩子的家庭情況是怎么樣的?(問“陳述性信息”)
7問:為什么超市收銀員的收入低?(問“陳述性信息”)
8問:窮孩子學習的時間少,不用做作業(yè),應該更輕松啊,怎么會更辛苦呢?(問“陳述性信息”)(此處,因為我解釋時說了句“這個貧困考生學習效率可能更高”,接著引發(fā)了下一問)
9問:什么是學習效率高?(問“陳述性信息”)
10問:如果窮孩子比富孩子考的分數(shù)低50分,大學會錄取誰?(問“程序性信息”)
11問:如果窮孩子比富孩子考的分數(shù)低好幾百分,大學會錄取誰?(問“程序性信息”)
(當時回答了這些形形色色的問題后——有些問題短時間內(nèi)還不一定解釋得清楚——我已接近崩潰,勉強回到主題總結了一句“善于并勇于戰(zhàn)勝困難的精神和能力是很重要的素質(zhì)”,就去睡了。原本幾分鐘就能講完的故事,用了半個多小時,我已困得不行……)
很快,收到Sonja老師的回信,內(nèi)容如下:
I think these are great, great questions.He was trying to understand how college application works, wanting to know the entire process (procedural knowledge.) And then he wants to understand the reasoning behind the judgment (about efficiency, equity, an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wealth and time,some of them are declarative knowledge). I'd encourage him to make more connections, especially when he asks questions about learning. What does it mean to be an efficient learner? What makes or breaks prestigious schools? etc.
郵件內(nèi)容翻譯過來,更便于了解Sonja老師的思路:
“我覺得這是一些非常非常棒的問題。孩子試圖搞明白大學入學申請是如何運行的,希望知道其整個錄取過程(這些屬于程序性知識)。此外,他還想搞清楚建立這些大學招生評判標準背后的道理(這些道理包括效率、公平、財富及時間的聯(lián)系等,其中有些屬于陳述性知識)。如果是我,我會進一步鼓勵他做更多的聯(lián)系,特別是當他問關于學習的問題時。例如,做一個高效的學習者意味著什么?什么東西使名校成其為名校?什么又會使名校的聲譽下降?等等?!?/span>
Sonja老師的反饋,具有專業(yè)性并引發(fā)人思考。這個小故事的本意是想說明,一個人的潛力,并不能完全由分數(shù)體現(xiàn),對一個人的判斷要綜合考察TA的綜合素質(zhì),分數(shù)僅是參考,不能唯分數(shù)論。
但是兒子問的這些問題,其核心是關注如何定量衡量兩個考生的優(yōu)劣,兒子的思維顯然屬于更為精確化和定量化的邏輯思維,也就是理性思維做主導。
如果,他問的問題更多聚焦于富孩子落榜后的情緒、感受,或者窮孩子被錄取后的態(tài)度、心情等,則他的思維可能更側重聯(lián)想、情感方面的思維,即感性思維做主導。
所以,無論是關于“陳述性知識還是程序性知識”,都有偏理性問題和偏感性問題,通過孩子問的問題,可以逐漸發(fā)現(xiàn)孩子是偏重于什么思維類型的人,對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對一些事情的反應、發(fā)現(xiàn)孩子的特長等有很大幫助。
平時多和孩子聊天,并觀察思考TA問你的問題,如果孩子的思維偏理性,可以挖掘TA理科方面的特長;反之,如果孩子的思維偏感性,則可以考慮挖掘TA文科方面的特長。
雖然學校教育不再區(qū)分文理科,但每個孩子的特長和天賦一定有所差異,在孩子接受全科教育的同時,做家長的我們可能有責任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天賦和興趣所在,并進一步培養(yǎng)孩子的長處,讓孩子的優(yōu)勢更加突出。
畢竟,所有的人,包括我們自己,只有靠長處才能在這個世界上更好地生存,只有靠長處才能在社會上站穩(wěn)腳跟并進一步追求更好更快的發(fā)展。
微信公眾號:木槿的思維筆記
(本文圖片來源:數(shù)學圈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huxueq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