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社交能力屬于比較弱的那種。
害怕見到領(lǐng)導,不知道該給領(lǐng)導說些什么,遠遠地看到領(lǐng)導,都會想辦法避過去,不要見面。
平時兩個人在一起,還可以,能正常聊天。人多了,就找不到自已的位置,不知道跟誰聊,聊什么,很尷尬。
老大小時候在游泳池游泳,與小朋友發(fā)生沖突,我心里咚咚直跳,不知道如何處理,心里想以后不在這游泳了吧,或者游泳時最好只有我們一個人。
曾經(jīng),我以為這是性格的原因,是天生的,無法改變。
后來,我了解到,性格的形成確實有先天的原因,但也有后天的原因,受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很大。
正如巴甫洛夫所言:“性格是天生與后生的合金,性格受于祖代的遺傳,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又不斷改變、完善?!?/span>
社交能力雖然受性格影響,但也可以通過訓練改變。內(nèi)向的人也可以練成不錯的社交能力。
老二現(xiàn)在正處在性格形成、社交能力奠基的關(guān)鍵時期,社交啟蒙要做起來了。
Part1
不同年齡段寶寶的社交特點
1歲前
1歲之前,寶寶基本上都是自已玩,吃手、吃腳、玩玩具等。這是他們不斷認識自我的時期,這是“我的”腳,這是“我的”媽媽,這是“我的”玩具。以后所有的社交發(fā)展,都建立在孩子擁有穩(wěn)固自我的基礎(chǔ)上。
這個階段除了家人,他們不會關(guān)注其他同齡的伙伴。即使我們創(chuàng)造環(huán)境讓他和同齡寶寶一起玩,他的注意力也會集中在玩具或者物體上,而不是同伴本身。
1-3歲
1歲以后,寶寶雖然依然以自我為中心,但是已經(jīng)開始能夠注意到別的小朋友,并且對對方的行為做出反應(yīng)了。
這個階段要多帶寶寶出去,去小區(qū)、公園、游樂場等小朋友聚集的地方,讓寶寶和同齡的小伙伴多待在一起,逐漸適應(yīng)同齡孩子的存在。也可以邀請小朋友到家里玩,建立固定的玩伴。
在寶寶們玩的過程中,大人不要離開太遠,這個階段的寶寶心理上很依戀父母,只有確認父母就在周圍、能夠及時地回應(yīng)自己,寶寶才會安心地玩玩具、和小伙伴相處。
和小伙伴一起玩的時候,常出現(xiàn)的兩個問題是搶玩具和打人,這時候需要大人干預,給孩子示范正確的做法,不能讓孩子自己解決。3歲以下的寶寶還沒有成熟到可以自己解決。
Part2 搶玩具
寶寶玩具被搶
首先,要表達出來。
寶寶不會說話時要替他表達出來,“他拿了你的玩具呀”。
會說話了,引導寶寶自已說出來,“怎么了,寶寶”,等著他回答,如果不回答,就繼續(xù)引導,“他拿了你的玩具,是嗎?”
學會表達很重要,把事情說出來,是溝通的第一步。
其次,要接納寶寶的情緒。
“他拿了你的玩具,你很不開心,爸爸抱抱,爸爸幫你拿回來,好嗎?”
語言、擁抱、親吻,來安撫寶寶的情緒,一方面可以很好地安撫寶寶失控的情緒,避免進一步爆發(fā);另一方面也讓他明白,自己受到委屈時,父母是值得信賴的求救對象,他們是會來保護我的。不要小看這一點,安全感的建立就是體現(xiàn)在平時這點點滴滴。
大部分情況下,對方家長會讓自己孩子把玩具還回來。如果對方家長沒有干預的話,可以平靜地給那孩子說:妹妹正在玩,你可以讓她玩好,你再玩嗎?看著孩子的眼睛說,大部分情況都可以取回玩具。
寶寶搶別人玩具
不要簡單地說:不能搶別人玩具。
可以給寶寶說:你想玩這個玩具呀,這是姐姐的玩具,你問問姐姐愿不愿意給你玩,好嗎?
Part3 打人
寶寶被打
首先大人不要有“受害者”心理,覺得自已寶寶被欺負了,一定要還回去。
3歲以下的孩子沒有欺負、被欺負的意識。
3歲以下的孩子,“打回去”不是一個好的處理方式。
可以試試教寶寶這樣做。
1.說出你所看到的,“你推了我,你搶了我的玩具...”;
2.說出你的感受,“你這樣做,我很不喜歡...”;
3.說出你的需求,“你要給我道歉,把玩具還給我...”。
如果以上三步?jīng)]有解決問題,可以先走開,保證自己的安全,并尋求成人的幫助。
可能不少父母會說,這么做沒用,只是口頭說說,都沒反擊,是軟弱。
其實,孩子被打后最關(guān)鍵的是,保護孩子不要陷入“受害者”心理。
當孩子可以堅定地說出這些話時,他們的心理優(yōu)勢已經(jīng)回來了,即使沒有打回去,他也已經(jīng)明確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場,自己明白,也讓對方明白什么是對的。
身體的傷害是一時的,心理的影響卻能一輩子。這些影響很大一部分來自于最親近人的反饋。不要強調(diào)孩子受欺負了,不要給孩子貼上“懦弱”的標簽,就不會形成孩子的“受害者”心理。
寶寶打別人
告訴寶寶,打人是不對的,要表達,先說,說了解決不了,再找大人幫忙。
成年人處理沖突不也是這樣嗎?先溝通,解決不了,再找警察或法院。
Part4 不要強迫分享
不要強迫寶寶分享,小伙伴想玩寶寶的玩具,寶寶不愿意的話,不要強迫,讓他自已做主??梢越o小伙伴說:妹妹還在玩這個玩具,她現(xiàn)在不愿意分享。等她玩好了,我們再問問吧,可能她會愿意。
要讓寶寶明白,是否分享的決定權(quán)在于她,因為這個玩具是“她的”;也讓小伙伴明白,他需要尊重和等待,因為這個玩具不是“你的”。這樣的界限劃分,是需要從小培養(yǎng)的。
職場中,既會干事,又會來事的人,會更快的獲得提拔,1-3歲奠定了“會來事”的基礎(chǔ),家長們一定要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