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剛上幼兒園的時候,我每天回家和她聊天,想了解下她在幼兒園的生活,但對話通常是這樣的:
“今天在幼兒園過得開心嗎?”
“開心。”
“哪件事最開心?”
“……?!?/span>
“你今天和哪個小朋友一起玩了?”
“都玩了?!?/span>
總之就是通過聊天,我還是對她在幼兒園的狀態(tài)一無所知。
后來我才知道,因為寶寶的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dá)能力還沒達(dá)到成人的高度,這樣籠統(tǒng)的問題會讓寶寶一時想不來從何說起。
但我覺得,和娃保持溝通是很必要的,
從幼兒安全方面講,孩子有話都和家長說,利于我們?nèi)娴恼莆蘸⒆拥那闆r,
從親子關(guān)系方面講,每天溝通不僅是親密親子關(guān)系的必要環(huán)節(jié),同時也是鍛煉孩子表達(dá)的好時機,
所以我采用了以下幾個方法,讓娃主動開口和我嘮起幼兒園的生活。
1、故意說錯法
比如和娃說:“今天早上,我看到XX老師牽著你的手進幼兒園了,進去了之后,你們先是測體溫吧?”
“不是!是和老師大聲的說‘早上好’!”
“哦哦,那之后就開始測體溫了吧?”
“嗯,測體溫,然后張嘴,讓老師檢查?!?/span>
“然后你就去教室了,在教室里玩玩具?!?/span>
“不是!是放書包?!?/span>
“哦,把書包擺放好。然后開始玩玩具?”
“不是!是去洗手!”
……
如此這般,我就知道孩子每天都做了哪些事,和誰一起玩,在一些特殊的點上,她還會拓展著和我說一些細(xì)節(jié)。
2、家長帶入法
有兩天孩子在幼兒園尿褲子了,
我問她:誰給你換的褲子?
她不說話。
我估計她是感覺尿褲子了,有點害羞,不好意思。
于是我說,“今天我在公司也特別著急上廁所,都快憋不住了?!?/span>
她問:“那你也尿褲子了嗎?”
我說:“是啊,不過還好,只尿了一點點。后來我們班的X老師,帶我去換了褲子,我又可以玩了。”
她說:“哦,你們班也有X老師???今天是XX老師帶我去換的?!?/span>
現(xiàn)在我們聊天的時候,她還經(jīng)常問我:“媽媽,你們班今天出去玩了嗎?你們班有沒有同學(xué)亂跑?誰不愛吃飯?”然后借勢講她們班里的趣事。
3、過家家法
讓孩子扮演老師,家長當(dāng)同學(xué)。孩子的模仿力是超強的,有時候看她惟妙惟肖的模仿老師的口吻和話語,真是太有意思了。
4、照片法
我家娃所在的幼兒園不給家長們看監(jiān)控,只是每天會發(fā)照片,帶著孩子一起看在幼兒園的照片,這時候提問,孩子會非常樂于分享。
因為娃現(xiàn)在上的是半日的過渡班,所以每天中午午休,我會和孩子視頻聊天,她現(xiàn)在會主動和我說班里有意思的事。
最后要說的是,在聽孩子分享的時候,還有兩個重要的原則,
一、不做猜測性提問。
舉個例子,孩子剛上幼兒園沒多久的一天,晚上回家我發(fā)現(xiàn)孩子下巴有幾道劃痕,我問孩子:“你下巴這里是怎么弄的?”她沒說話。
我有點緊張,因為看上去是新的劃痕,我問:“你和幼兒園里的小朋友打架了嗎?”
可能是我嚴(yán)肅的表情,讓孩子感覺很不一樣,她順著我的話說:“嗯,我和小朋友打架了。”
“和誰打架了呢?”
“XX!”說完她還哈哈大笑。
我繼續(xù)問:“你和她怎么打的呢?”
她沒說話。
我又開始猜測:“她用手撓你了?”
娃說:“對,她就這樣撓我?!边呎f還邊揮舞著小手。
于是我繼續(xù)問:“那她撓你的時候,你怎么做的呢?”
娃說:“我什么都沒做!”
此時我是懷疑的,因為以我對娃的了解,如果別人撓她,她一般會還手,如果不還手(比如對方很高大,她比較害怕之類的),她也會大喊大叫、大哭大鬧,應(yīng)該不會“什么都不做”。
后來我找老師求證,發(fā)現(xiàn)班里根本沒有她說的那個名字的同學(xué),她那天也沒和其他小朋友起沖突,臉上的劃痕,應(yīng)該是衣服上的物件導(dǎo)致的。
我當(dāng)天因為自己的擔(dān)心,問了她很多傾向性很明顯的猜測性問題,孩子是最喜歡聽故事、編故事的,所以就出現(xiàn)了后面的情況——她順著我的思路開始編故事玩。
二、不管孩子說了什么,不論對錯,家長都不要評判,特別是不要表現(xiàn)出反對、擔(dān)憂等情緒。
比如孩子說班里有兩個小朋友打架了,不要嚴(yán)肅的和孩子說打架不對,這樣孩子可能會覺得,說這樣的事情爸爸媽媽不喜歡,總是被說教,以后就不對家長說了。
開心的和孩子討論,他們?yōu)槭裁创蚣埽吭趺创蚣艿??如果換做是你,你會怎么處理?這樣孩子更愿意和大人一起分享。
孩子越大越覺得,和孩子溝通是個技術(shù)活兒,但也是最重要的事兒。希望我們都能和孩子保持親密的溝通:)
來源:公眾號“原來是張小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