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Young媽已經(jīng)說過原版閱讀是要摒棄強迫癥,不需要熟讀背誦,而是讓閱讀回歸閱讀本身。那我們家長一定會問:不朗讀,怎么訓練孩子的發(fā)音呢,不朗讀也就沒有輸出啊,那孩子的口語又怎么辦?
真是靈魂三連擊?,F(xiàn)在家長們對孩子的口語輸出非常關注,我很能理解,因為我們這代人是啞巴英語,學了一輩子,聽不懂說不出,我們的痛,不希望自己孩子重蹈覆轍。那么怎么樣做,才能避開啞巴英語的雷區(qū)呢?
01 耳朵一定要喂飽
在這里,我要先糾正大家的兩個觀念錯誤。
一、學會一個單詞怎么發(fā)音,不是靠讀,而是靠聽。你只要在看書的時候是聽著音頻的,那你就能把這個單詞的發(fā)音和字型對起來,只要聽到得足夠多,就會讀這個單詞。很多孩子一下子讀不出來是因為聽得太少,如果在后面的閱讀中能不斷出現(xiàn)、刺激,他是一定會讀這個詞的。不管你是不是去跟讀,你的耳朵都不會罷工,它都會不斷告訴你的大腦,這個詞就是這個音。
但現(xiàn)在一些家長讓孩子早早地學會自然拼讀,特別喜歡讓孩子拼讀生詞,仿佛會拼讀就是認識這個詞。所以一些孩子不愛聽,上來就是一陣猛拼,單拼讀其實很多都是錯的,錯了再改就很難,發(fā)音也很不地道,孩子一張嘴我就知道他平時是不是聽得比較多。不信我就隨便說一個詞,sean,這個單詞你們用自拼規(guī)則試試,能讀對嗎?
二、朗讀和口語能力沒有任何關系。口語表達是什么,口語表達就是你思想的外化,你思想里面有什么內(nèi)容,你就能表達出什么內(nèi)容,而朗讀則是比較淺表的大腦皮層刺激。你們想想我們都能朗讀紅樓夢,那幾個人能寫出紅樓夢呢?
所以千萬不要把朗讀錯認為是輸出,輸出一定是需要大腦的再加工的。只有大量的聽力輸入,閱讀輸入,輸入的原材料越多,你可以用來再加工的材料就越多,你就能形成自己的觀點,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朗讀是無法提高口語能力的,我們小時候?qū)W英語誰沒朗讀呢,還不是啞巴英語。
所以我們只要讓孩子多聽,他發(fā)音就漂亮;讓孩子多聽多看書,他口語就漂亮。是不是看完一本書就能馬上朗讀出來不重要,因為孩子會在后面的閱讀中不斷看到、聽到這些詞,他總有一天會讀。
強調(diào)的是,在英語啟蒙早期,每看一本書,我們都必須邊聽邊看,這才是王道。盡可能多地使用耳朵,讓耳朵和眼睛雙重刺激大腦,這個字的字型和發(fā)音就可以重合起來,才能真正學會了一個詞。
所以一定要記住young媽說的話,耳朵一定要喂飽哦,我們一邊聽一邊看哦!
最后,怎么實現(xiàn)聽和看的完美結(jié)合呢?
所以重點來了,Young媽給閱讀營的孩子們歸納了一套科學閱讀的三遍法,經(jīng)過閱讀營幾千個孩子的實際操作,得到實效驗證,今天就分享給大家。
02 行之有效的三遍法
|第一遍|
拿出一本分級繪本,打開一頁,先讓孩子一邊看圖畫一邊聽音頻(或者點讀筆),這一遍是用來磨耳朵和用圖畫輔助理解。大家知道繪本一頁圖就幾個詞一兩句話,那么圖畫的輔助理解就十分關鍵,否則這一句話能代表什么故事情節(jié)呢,圖畫能幫助孩子把故事的內(nèi)在邏輯串起來。同時,這一遍家長也可以聽一聽來糾正一下自己的發(fā)音。
|第二遍|
(記住還是這一頁)由家長來給孩子指著字讀書,為什么要指著字呢?因為需要讓孩子能看到這些字,如果孩子不看字,那他永遠不認識字,尤其是四五歲以后的孩子,那只能是一個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的文盲。媽媽指著字通過斷句,語氣語調(diào),指圖或者中文等各種方式,來讓孩子理解這句話講了什么,這一頁故事講了什么,越細膩越好,但不要老是提問孩子,這個詞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嗎?提問一定要用自問自答的方式,不要讓孩子覺得一看書就是考試。
|第三遍|
這本書講解完之后,讓孩子一邊聽原版音頻一邊自己翻看一遍,形成自己的認識和理解。這個可以當天做也可以隔天做。
這三遍完成后,一本書其實就算結(jié)束了,但在碎片化的時間里我們可以裸聽這些我們已經(jīng)看過的書。因為已經(jīng)看過了有印象,裸聽也能聽懂,就是非常有效的磨耳朵輸入,印象會非常深刻。
從我的方法上,大家就能看出,“聽”對于我們這種沒有語言環(huán)境的人學英語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大家千萬不要忽略掉“聽”這個環(huán)節(jié),否則很容易就學成我們這代人這樣的啞巴英語。
市面上我們能夠接觸到的閱讀資源太多太多,但只有擁有正確的理念和正確的方法才是王道,才能通往閱讀的高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