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突然接到住讀兒子打來的電話,絮絮叨叨地說兩個男生發(fā)生了沖突,一個把另一個的要害部位打了,有點嚴重。還特地讓我和爸爸坐一起聽他的電話。末了,要聽聽我們的想法。我們稍微說了說事情的嚴重性。
然后話鋒一轉,他就問最近老師在家長群有沒有點他的名,說他哪些作業(yè)做得不到位。我表示沒有。他很心虛地自我總結,都是因為寒假沒有預習下一學期的數(shù)學,所以考試沒考好。我說,這也不是一兩句說得清的,反正明天你回家了,要不回來再說。他說,我也不想說,算了吧。
掛了電話,我笑出聲了。這家伙終于接受了自己不是一兩次考不好數(shù)學了,而是,這學期每周一次的考試都不好。前幾次,他還說,雖然選擇錯很多,但最后的大題我做對了一半。雖然我分數(shù)低,但這次沒有一個計算錯誤。直到今天自己總結說,原來我不是偶然不好,而是有我自己沒做那些事,所以我考不好。不再給自己找理由了。而且愿意主動跟我們表達這個意思,想必他也是放下了自己對面子的執(zhí)著。而且他自己就很清楚原因到底在哪里。聽到他自己親口說出這句話,我覺得比其他任何人告訴他都管用。
我跟他爸說,雖然他這么意識到了,等這個暑假來了,他依然不會提前預習。因為那時他可能好了傷疤忘了疼,還會經(jīng)不起各種誘惑,放棄他的總結。
人要成長,總是有個過程的。只是時間到底要多久,我們無法預測。
我感到比較欣慰的是,他遇到“大事”他還是最愿意跟我們分享。也愿意在我們面前收起他的防御,把自己脆弱的一面展示給我們。這是相信我們的表現(xiàn)。
我不知道下面一段話出自哪本書,但我覺得有道理。我們應該是孩子的力量源泉,而不是“生活已經(jīng)很艱難了,父母只會讓他們更難?!?/p>
希望你的孩子在把東西弄壞了之后,第一反應不是“完了,我爸一定會殺了我”,而是,“看來我需要給我爸打個電話”
希望你的孩子在考砸了之后,第一反應不是“死定了,回家又得挨罵”,而是,“好想和媽媽一起散散心啊”。
希望你的孩子在失戀之后,第一反應不是“喚,肯定又得被他們說‘活該”,而是,“嘿嘿,以后電影票都歸我老爸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