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做了一項枯燥的功課——以小學生閱讀題為研究對象,一套題、一套題地看,一道題、一道題地研究考點,希望弄清楚孩子們的閱讀分析題在考什么。
我發(fā)現(xiàn)有些狀況和之前的猜想基本一致,也有很多出乎我的意料。
至少四分之一的題目屬于基礎(chǔ)知識。
三年級的閱讀題目里有接近40%考察基礎(chǔ)知識,其中拼音、近義詞反義詞、修辭手法都是常見的考題。
即便四、五年級,考察基礎(chǔ)知識的題目也超過了四分之一,考點也在不斷變化,比如更傾向于詞語釋義、標點符號的作用等難度較大的題目。
如果孩子的語文基礎(chǔ)知識掌握得好,在解答閱讀題的時候也會比較“沾光”哦。
還有四分之一可以從原文找到答案。
這些題目往往會拿出原文的情節(jié)來,詢問孩子“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無論怎么問,這類題目都有一個共同點:答案可以從原文中找到。
這類題目隨著年級升高,呈現(xiàn)出減少的趨勢,減少的部分被更難的題目替代了。
從另一個角度講,這也意味著“在原文中尋找答題線索”是小朋友們的基本功。
中心思想很重要。
面對考察中心思想的題目,孩子們需要用自己的語言來講“學到了什么”或“受到了什么啟發(fā)”。
我原以為得到四年級以上才會考這類題目,沒想到在三年級已經(jīng)是常見的考題了。一直到五年級,這類題目都很穩(wěn)定地占到總體的十分之一。
多數(shù)題目無法照搬照套原文,答題難度也遠遠超過概括類的題目,必需看到故事背后引申的意義才行。
萬變不離課本。
四年級閱讀題的顯著變化是,出現(xiàn)了說明文;五年級的說明文更多,同時出現(xiàn)了文言文閱讀。這些文章各對應(yīng)特殊的題型,比如考察說明方法等。
這些與課本的變化相對應(yīng),換句話說,如果孩子對課文掌握得很好,抓住老師在課堂上教授的內(nèi)容,就能答得很好。
注重對寫作手法的分析。
不僅包括對文章整體結(jié)構(gòu)的分析,還包括對中心句、過渡句的識別,對描寫/說明手法的識別,除此之外還需要分析各種寫作手法的作用。
這意味著僅僅讀懂了情節(jié)還不夠,需要對文章布局、段落構(gòu)成等寫作手法有一定的敏感度。
延伸考察的題目難度不小。
各年級的閱讀題都有少量延伸的題目。這些題目以閱讀材料為核心,同時非常開放,難以有標準答案。
比如請小朋友舉一反三,講講類似的事例;或者自己碰到故事中的狀況會怎么辦;甚至將自己代入角色說幾句話。
死記硬背不解決問題。
閱讀題靈活多變,即便是基礎(chǔ)知識的部分也很難靠機械記憶來解決。
比如,常見的一種題目是要求孩子對文章里出現(xiàn)的詞語釋義。如果機械得背誦詞語釋義,簡直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wù)——成千上萬的詞語哪能背得過來呢?
這類題目只能在充分理解上下文的基礎(chǔ)上,嘗試用自己的語言來解釋。
題目的問法很有迷惑性。
盡管我們說,至少有四分之一的題目可以從原文尋找到答案,可是這些題目答起來卻并不簡單。
比如,以問“為什么”為例,很可能題目并不直接問為什么,而是請孩子講一講某個觀點/說法的由來,或怎樣解釋某件事。
正確地理解題目并判斷出題目問的是什么,是答對題目的第一步。
綜上,我的整體感受是:閱讀就像一個筐,什么都能往里裝。也難怪現(xiàn)在的高考語文差不多只剩下兩種題——閱讀和寫作。
如果我們把注意力放在一道道的題目上,會覺得想在每一套閱讀題上得高分真得很難。如果我們退一步,看到這些題目在考察什么,或許反而能找到解決的方法。
建議小朋友們這樣做:
認真聽講,認真聽講,認真聽講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在幾乎所有的題目上,我都嗅到了濃重的、課堂的味道。
無論是識別修辭手法,還是補充關(guān)聯(lián)詞;無論是分析作者抒發(fā)的情感,還是判斷描寫順序,所有的這些,都是老師在課堂上反復(fù)訓(xùn)練的內(nèi)容。
孩子們往往覺得語文課比數(shù)學課更“適合”跑神兒——如果數(shù)學課拋錨,可能連課堂作業(yè)都不會做;而如果語文課拋錨,似乎并不受影響。
這是個嚴重的錯覺。
語文老師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訓(xùn)練的內(nèi)容和方法,就是日后考試會用到。如果不好好聽課,那么下面的方法再好也沒用。
思維能力是根本,怎么提升都不過分
像偵探一樣去思考:首先鎖定要解決的問題;其次找到盡可能多的線索;最后理清所有元素之間的關(guān)系。
這個本領(lǐng)不僅適用于做閱讀題,還適用于解決一切學習問題,甚至也適合用來解決學習之外的問題。
以閱讀題為例,孩子需要弄清楚題目要求與閱讀材料之間的關(guān)系,弄清楚人物特征與故事情節(jié)之間的關(guān)系,還需要了解與寫作背景有關(guān)的信息等等。
說白了,閱讀題也是思維游戲,考察的關(guān)鍵仍然是思維是否過關(guān)。
通過糾錯練習,找到得體的回答方式
讀懂了題目、知道怎么解決還不夠,最終還得把所想的表達出來,讓老師明白你的確解決了這個問題。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孩子不僅需要抓住核心要義,并把它講清楚,還需要遵循答題的規(guī)范,回答得很得體。
這就像吃西餐一樣,不光吃到嘴里,還不能吃相難看。
想做到這一點很簡單,只需要在每次答題的時候都盡力表現(xiàn)得很得體,如果被扣分了,就對照標準答案找出得體的答法就可以了。
課外閱讀慢一點兒,必要的時候停一停
老師和家長往往期待孩子看書的時候能快一點兒,以速度來衡量孩子的閱讀能力,更為極端的甚至會讓孩子學“速讀法”。
只追求數(shù)量的閱讀毫無意義。
慢慢讀,指的不僅僅是精讀。培養(yǎng)閱讀技巧固然重要,更值得我們重視的,是培養(yǎng)孩子的“感受力”。
功利點兒說,想做對有關(guān)“中心思想”、主題延展的高難度的閱讀題?缺了感同身受的能力壓根就不可能。
孩子們最為寶貴的閱讀時刻包括:讀著讀著,覺得作者寫得不對;讀著讀著,覺得自己變成了書中的角色;讀著讀著,流出了傷心/感動的淚水;讀著讀著,忘記了時間,忘記了自己身處何處……
只有慢,才能體會到文字之美,只有慢,才有機會品味和分享閱讀感受。
希望這篇文章對孩子們有用,新學期要加油哦~
這篇文章首發(fā)于我的原創(chuàng)公眾號:糖紙匣子,歡迎大家關(guān)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