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口語】怎么才能說的更像母語者(下)

2022
2025-2-15 17:40 原創(chuàng) · 圖片24

? 我本篇是小童媽媽不重視,感覺做了沒啥用,大童媽媽很重視,但又感覺時間上來不及的事。

全文長8651字

預計閱讀時長34分鐘

關注過短指媽的朋友都知道,我是四級兩次才過,然后基本也還給老師了。在帶暖暖的這一年中,不斷練習,大概有一半多是現學現賣(各大平臺搜外國人的真實場景),然后內化成我的常用語,另外還有一部分,是自己根據自己的底子,組的句子。

  • 6月齡前:有心無力,忙的暈乎乎的,英語口語沒啟動,事實證明,只聽英文兒歌完全沒問題;
  • 6月齡-1歲:英語口語摸索階段,今天這打一槍,明天那放一炮,感覺沒形成習慣,方法也沒太摸清,暖暖輸出有限,動力也不足;
  • 1歲-1.5歲:逐漸摸到英語口語正軌,方法這里有寫(點藍字跳轉),大概是幾天冒出個新詞,老母親激動的不行;這里特別感慨,能在暖暖還沒太輸出時找到正確的方法,要不然真的覺得擔誤了孩子。
  • 1.5-2歲:暖暖的話癆模式上線,一個新詞我照著念幾遍還沒記住,暖暖先記住了,她在生活中和我說時,我要反應一下才想起來,這個階段,完全體會到了家長的儲備量決定了孩子的上限。短指媽也恨不得,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啃英文。

問題就出現在,自己脫口而出的這種,自建句中。

  • 動詞不習慣使用第三人稱單數,名詞總忘使用復數;
  • 時態(tài)基本都是現在時,現在進行時,然后就沒有其它了;
  • 語法錯誤數不過來。。。

終極解決方案奉上

發(fā)音怎么解決(其實就是音素)

②發(fā)音實操

上半部分點藍字跳轉,本文為下半部分

③語法怎么解決(原來叫做語感)

④語法實操

一、語法怎么解決

別嫌我啰嗦,問題寫的很長,因為只有深入剖析問題,才能找到正確的答案

我們一直以為

  • 口語不地道(說)
  • 考試答題錯誤(閱讀理解)

都是根源于語法這個問題。

但就是這個根本問題上,我們一開始就錯?了。

 

安妮鮮花的二兒子剛上幼兒園2個月,把餐盒拿回家后,安妮鮮花找筆想在餐盒上寫名字,小孩子直接說了一句:already named。安妮沒有任何英語教授,這句是在幼兒園,老師說過的話。

 

有沒有發(fā)現,真實生活中的英語是

  • 套用不上我們學過的語法;
  • 大多是兩三個詞;
  • 不具備句型的完整性,主謂賓好多是省略的

孩子并不知道什么是“過去式加ed”,為什么“第三個稱單數加s”,國外根本沒有學語法這一說,但他就是知道怎么用,這到底是什么秘訣呢?

1.問題出在英語思維上嗎?

英語思維就是,在生活中,口語真實使用起來,積累不同場景下的表達方式,量足夠大,用人話說就是,

真實的場景,有聽有說,練成肌肉記憶

用的時候脫口而出,擺脫沒話說,先想中文怎么說,再翻譯成英文(中式英語),即能做到情境對應。

真正的高手在關鍵時刻靠的不是計算,而是棋感。

2.問題出在語感上嗎?

語感一種玄之又玄的東西,說不清道不明!

你讓一個有語感的人去做卷子,分數高的很!問他原因,但他

  • 并不能清楚地告訴你字詞的正確讀音與寫法
  • 也沒法給你講出來選擇題為什么該是這個

因為他根本不是刷題(大量題目重復訓練),他沒有那種,可以直接歸納出來的方法(刷題經驗)。但他就是能做出正確答案,因為,他完全是

憑感覺“瞎蒙”的

在查詢“語感”這個詞,不能繞開王教授,他是1960年在杭州大學中文系畢業(yè),在中學長期從事語文教學工作,后調入浙江師大,當“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教授,碩士生導師。他著有一本《語感論》,這樣說道

 

語感是思維并不直接參與作用的、由無意識替代的、在感覺層面進行言語活動的能力。

它表現為對作用于人的言語作品的內在反應能力,即聽和看(讀)的能力;

也表現為,因表達個人情意的需要和適應社會交際的需要,而在感覺層面直接生成言語作品的能力,即說和寫的能力。

 

短指媽用大白話,復述一遍王教授的話:

  • 思維不直接參與

短指媽理解為,這不是主動思考的結果,用在閱讀上來講,就是文字所帶來的信息,沒有經過思維的加工和整理。

  • 無意識替代的

語感不是有意識的行為,而是意識之下的行為,是憑直覺所獲得的。

  • 在感覺層面進行

就是表面意思,人的感官對文字刺激的直接反應

北大王尚文教授授課及他的《語感論》

3.那我們現在以母語者為本,分析他們說的地

  • 對好的文本,能產生共鳴理解力,
  • 押韻,語言形態(tài)優(yōu)劣的判斷力
  • 語法不合規(guī),用詞不當時的感受力

建立情感

把積極愉悅的自然情感,和英語聯系到一起,讓英語不再是冷冷的

2.音義的領悟

在什么情景下,說哪句話,適當,合適;不同的情景調用自如;就是語言學中的pragmatics,中文翻譯為語用學。 社交溝通或語用學是指兒童在社交場合使用語言的方式。

3.內化后脫口而出(語法正確,語速正常)

這就是說,書讀的多了,就會培養(yǎng)出語感

相信大家都了解一些,銀行新員工的識別假幣的培訓。除講授一些知識外,最重要的就是“點鈔”,意在培養(yǎng)對真錢的手感,但絕對不會用假錢,來培養(yǎng)手感的,對吧?

好,結論就是

多讀書

那還欠缺點什么?

4.我們還缺的就是“雅致”

白話說,就是

有人敘述的有魅力,有人沒魅力

字詞句之間的魔力在哪里,這個感覺需要去捕捉。表現在閱讀上的話就是快速、敏銳地抓住語言文字所表達的真實有效信息,

感知語義、體味感情、領會意境

捕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詞只有在句子中才能獲得意義,但句子本身也只有在文章段落的上下文中才能獲得意思。

 

這點在雙語指示牌上,就顯得更明顯,因為有的只能

稱之為會說話,而不是言之有物

尤其是很多國人“以語法代替語感”,生產了很多哭笑不得的例子。懂的媽媽們都懂,就不多說了,所以,我們現階段的目標就是

“會說話”,轉變到“說好話”上來

那我們從中國學者開始找答案,他們對"中文語感"的定義是,

  • 字詞有敏銳的感受
  • 其含義有準確的理解

一個詞不僅有直接的、表面的、字典上的意義,還有內涵的、情感的、牽涉到許多聯想的意義。

 

在語感銳敏的人的心里,

‘赤’不但只解作紅色,‘夜’不但只解作晝的反對吧。

‘田園’不但只解作種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

見了‘新綠’二字,就會感到造化之工、少年的氣概等等說不盡的情趣。

見了‘落葉’二字,就會感到無常、寂寥等等說不盡的詩味吧。

 

夏丏尊所提及的這些詞語的意味,在《字典》中是找不到的。

《字典》和日常生活中都是

  • “赤”=“紅色”
  • “田園”=“種菜的地方”
  • “落葉” =“落下來的樹葉
  • “春雨”=“春天的雨”

這些文學的意味,是詩意的感受。這些詞語,只有文學作品中才這么用的。

當一個人因為讀了很多本文學書籍,就自然具備了不同程度的語感。包括文言文(短指媽給暖暖規(guī)劃的大語文路線也是走這個,把文言文當成一種語言,從小大量輸入,點藍字看詳細規(guī)劃)語言類的道理是相通的,這也就是說,為了獲得“語感”,翻字典、背單詞作用有限。而對語言的這一感受能力,主要是通過文學作品的閱讀而獲得的。文學作品就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包括對字詞的準確的理解,但字詞的含義是依賴其上下文而定的。

結論是,不但要多讀書,但不是簡單的口水書,還要

多讀文學作品

5.讀文學作品,那是選經典名著嗎?

我們的解決方案找到了,那就是讀,并且優(yōu)先讀經典。

那為什么我們只聽過從小要學國學,《三字經》人人都知道,那為什么沒聽說的國外教育,和我們現在正在進行的國內英語教育,從來都沒出現過經典呢?

安妮鮮花的出書時間,剛好是安妮上小學二年級,她回憶說

 

基本看不到給孩子讀什么經典,老師選的一般是詩歌,韻文還有兒歌,當時覺得很奇怪。

短指媽也有同樣的困惑。我想,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答

對于我們作為第二語言來講,孩子的目標是高考(大學四級考試),相當于美國小學三四年級水平,基本都是生活用語,不涉及到高深與內涵,一句話來說,還是我們學的太淺;

國外初、高中的語言課,就是研習經典,只不過在國外讀書的媽媽,分享回國的信息集中在兩頭,小的就是幼兒園和小學(口語多),大的就是大學、研究生(英語作為工具學習其它科學課程),

中國的教育史中,近二三十年,大學本科普及,遍地都是。但之前都是,只讀兩三年,所以一上來,私熟安排的是先讀經典,學做人,比學具體知識更重要,體現在啟蒙讀物第一本就是《三字經》(從學習書目順序到中國歷史王朝更疊),而國外的現代科技革命,決定了大量的科技工作者需求,更重知識,培養(yǎng)某個崗位的專才更現實,重nonfiction科普那種;

美國初中生的語言課內容

我想,這也直接回復了以下這個問題。

FCE(相當于國內大學英語四級水平)過了后(短指媽實在是操心的有點遠了,暖暖才兩歲),基本應付高考是肯定沒有問題了

那按照原版路線啟蒙的孩子(年級可能在小中年級--初中),下面該做什么,

  • 做題保持手感嗎?
  • 繼續(xù)考筆譯、口譯證書嗎?

答案已經明確了

是的,讀經典文學作品

6.學英語要背嗎?

你問這個問題,很可能源于我們國學的學習方式,是背

國內的做法

語音語感在日常口語中,完全可以掌握。 而經典,語意語用比較深,受益終身的,小孩子時也未必能理解,在記憶力最好的兒童時期,刻在腦子里,在人生路上不斷地被調出理解內化,所以需要背。

那么看一下地道的美國學校安排

  • 小學:有感情地+流利地閱讀

因為文本本身的含義并不深刻,只是在閱讀中掌握語音,語感,語意,語用;日后忘記文本本身內容是沒有問題的。

所以答案就是,不用背,但要有感情的流利朗讀!

  • 初高中:對文學作品的深入理解+分析

討論作品的主題、背景、修辭手法和寫作意圖,并通過寫作練習來深化對作品的理解?。

是的,也沒有背,是要理解和分析,工具就是寫作。

但對于單詞和語法,初高中的確是需要背了,有一項作業(yè)就是在Membean的背單詞網站背單詞,并考試。目的是增加寫作的詞匯量(書面語)。

Membean的背單詞網站主頁

7.國外小學:“有感情地+流利地閱讀”是怎

安妮鮮花提到,加拿大小學1年級有120篇 Poems, Songs, Rhymes ,就是當作課堂學習的課文,老師強調的是,讓孩子讀,體會

語言的流動性(Flow)

直到能讀到絲滑般(smmoothly)的流利(fluently)

并且提醒,讀的要有趣 (make reading fun)

有感情流利閱讀 = 

①前期聽力積累 ②流利閱讀 + ③快速閱讀理解 + ④朗讀訓練

 

我一直在和大家強調韻律節(jié)奏的問題,但是似乎很多人不那么理解和重視。尤其是有感情流利閱讀,似乎從未被考慮過。

 

短指媽的理解是☆

前期聽力積累就是語感方面的訓練,這才是流利閱讀和開口的根本,而自然拼讀法(phonic)只是解決單詞的拼讀問題。

流利閱讀是使用自然拼讀法(phonic)這個工具,達到見詞能拼,是閱讀理解的基礎,兩者不是一回事

快速閱讀理解,中國人認為的閱讀理解就是認識單詞、搞清句子翻譯出整句話的意思,讀完文章后做題,而國外是通過前期聽力積累的這個環(huán)節(jié),則是更高層面的對閱讀內容全局的理解(就是把見到的事情和大腦中的生活情景記憶去對應,建立了關聯,我們的大腦就知道書上說的是怎么回事了,第一個工具是聯想法connection,讓讀過的內容,在生活中出現時,哪怕是一小片碎片,都能馬上聯想在一起,輔助更好的理解書籍;第二個工具是目的法purpose,先書時先看圖再看文字,帶著問題閱讀,先把生活經歷回顧一遍,然后去對比書中是怎么講的)

朗讀訓練重在重復性,恰恰是我們最容易忽略的一環(huán),就是家長過于看重讀書要有明確的目的,讀書后能夠學到多少東西很多材料磕磕巴巴一遍過,沒有重復,那怎么能叫訓練呢?

加拿大的朗讀訓練,和中國語文課上的朗讀課文如出一轍,只不過量還要更大些。包括不限于

  • 孩子聽別人讀Listening to reading,  
  • 自己給自己讀Read to self,
  • 自己給同學讀Read to someone,
  • 孩子單獨給老師讀(一對一)
  • 老師給全班同學讀
  • 學校邀請家長到學校去聽孩子讀
  • 圖書館老師的閱讀課
  • 每月至少有一次的校長讀書時間

8.國外讀分級還是繪本?

語感的獲得,和語音一樣,來自于大量+豐富的語料的輸入。

但關于輸入,安妮鮮花(大女兒在美國讀幼兒園和小學)提到一個,可能被很多媽媽誤解的輸入材料

分級閱讀

RAZ AA內頁

在此截取了兩段安妮鮮花的原話

 

每當看到有的孩子從分級入手,拾階而上,對接橋梁書、章節(jié)書的時候,我都忍不住有點惋惜,因為失去從聽力獲取大量豐富多變的語料的機會。

 

 

英語國家的孩子,大部分四歲以前都有親子閱讀經歷,繪本是親子閱讀的主要素材。

近幾年,國內也興起了分級讀物熱。實際上,分級讀 物是國外用來訓練孩子自主閱讀的素材。在自主閱讀之前,大量的儲備(不管是韻律節(jié)奏方面,還是觀察力、想象力方面,尤其是對閱讀興趣培養(yǎng)方面)基本都是通過繪本完成的。

因此,我們國內的孩子,在自主閱讀之前的這段時間內,一樣應該大量地讀繪本,而不應該讓很小的孩子就拿分級讀物當繪本看,兩者的“營養(yǎng)”還是有區(qū)別的。

 

短指媽理解的是,分級好處是很多

  • 認詞多
  • 句型學的快
  • 符合舒適區(qū)跳一跳就能夠得到的學習理論

但這個路徑,依舊是傳統(tǒng)的中國人,學習外語的方式(重詞匯、重句型)。

分級為主(繪本為輔),按級反復刷、平行刷,就意味著原版材料

  • 量不夠大
  • 內容不豐富

也許,這也是很多中國家庭,在資源(無法提供親子口語)不足的情況下,妥協(xié)的方案,但如果你能關注到本文,那肯定是你已經過了親子口語這一關。有沒有想過

適當調整分級和繪本的比例

也許更適合我們。

9.如何分析+理解經典文學作品?

這不光關系到閱讀理解,還關系到寫作,這個問題太大,再發(fā)一篇吧。

 

若孩子的英文字匯僅來自口語會話或教科書,對字匯的用法很容易流于僵化;

但若從大量文學作品或知識性讀本中學習,就很容易從故事閱讀的情境來推斷詞意、理解片語,擴大字匯的廣度,學習最恰當的語言使用方式。

 

二、語法實操

0-3歲小童素材

內容簡單、韻律節(jié)奏非常明顯就可以

  • 詩歌
  • 互動游戲
  • 兒歌
  • 童謠
  • 動作歌謠

3-6歲親子閱讀

用一位溫哥華蒙氏幼兒園的教育專家,給家長答疑的話,來對親子閱讀做一個描述,也可以理解成對家長的要求:

1.親子第一位(平行坐在孩子身邊,一手持書,一手摟著孩子):

2.用其它元素吸引孩子,遮蓋發(fā)音瑕疵(不要在乎發(fā)音是否標準,充滿感情、表情、語氣夸張地讀)

3.重視孩子的興趣(讓孩子給你翻書頁,如果孩子在讀到一半時就翻過去了,或者未讀就翻過去了,也無妨——不要在乎每頁的詞是否讀完,是否每頁都讀到了);

4.保證每日總量(每天讀三本書,包括一些書的重復);

5.理解第一(可以用母語解釋)

親子閱讀重點是“情境對應”

英文親子閱讀最關鍵的不是,而是引導孩子發(fā)現書中的樂趣

看圖、

品圖、

評圖、

展開想象、

把書讀厚。

在此基礎上的情境對應是英語閱讀的重點,而發(fā)音等問題則完全可以揚長避短地去解決。

讀多少遍

每遍有每遍的目的,當孩子對一本書感興趣時,就可以引導孩子進行以下程序,但孩子不感興趣時,不要強迫

 

讀繪本與其說是讀文字,不如說是鍛煉孩子的思維能力。對于剛接觸原版繪本的孩子來說,親子閱讀需要預熱。

第一步,用中文輔助理解圖片,讓孩子找到圖片中的樂趣,把圖講透,才能讓孩子消除對英文的戒備。 

第二步,孩子喜歡上了這本書,讀過幾次后,媽媽找機會把英文詞句和圖畫進行情境對應。 

最后一步才是讀全文,至于讀到什么程度還要看文字的難度。

 

分級?還是繪本?

繪本如詩歌,分級讀物如教材

一個具有欣賞性,一個具有學習性

兩者各有優(yōu)缺。所以,也有兩種不同的方案。

1.分級為主,繪本為輔

這個方案被采用的最多,特別適合無法提供親子口語的家庭。

所以“教材類型”的分級,以字,詞為主,句型重復的特點,特別適用于中國媽媽,因為口語不好,也是在不斷學習中。

此時,繪本只是輔助。因為繪本詞匯不一定具有高頻特征,和生活貼近度也不易掌握,拓展也是媽媽們很大的硬傷。

 

對于中國孩子英語啟蒙而言,需要從身邊最常用、最基本的詞學起。最好這些詞還有一定的復現性,不要出現一次就再也不見了,否則就不利于記憶。句式的由淺入深、由簡入繁也很重要。等語言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欣賞詩歌。

 

2.繪本為主,分級為輔

適合于家長有一定的口語基礎,比上一個方案好太多。只有吃的飽了,有一定的基礎,才能談怎么吃的好。

因為經典的繪本語言,不只是傳遞物品名稱,動作指令,它是具有極高的文學性的,一定的文化背景,是語言不可或缺的元素。

 

對于中國孩子英語啟蒙而言,需要從身邊最常用、最基本的詞學起。最好這些詞還有一定的復現性,不要出現一次就再也不見了,否則就不利于記憶。句式的由淺入深、由簡入繁也很重要。等語言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欣賞詩歌。

 

要讀“經過時間檢驗”的好書。

3-6歲就是繪本(國外也叫圖片書,的確是國外之方面做的更好一些)

小學基本就是經典的初章高章(神奇校車)

再大一點還是要回到歷史經典上

而不是僅僅停留在fiction故事書和nofiction(科普)上,這也是很多考過了FCE的家庭,困擾和疑慮的問題

就像背作文,是讀《作文范文800例》,還是讀“經典文學作品”,一目了然。閱讀內容的深度,就是孩子的上限。

如何讀繪本,是否做拓展

這個不是本文的話題,但是實操又繞不開,曾困擾短指媽很久,現在我總結我購買的一些繪本精講課,和具體實操經驗,結合起來回答這個問題

專業(yè)做繪本精講的課程(蝸牛)

1.第一遍(或者是前兩遍):

目標:讀懂

只讀英文文字,做中文的故事解釋和預告(不是所有的繪本都要精講,都要拓展)

對于家長不會太難,對于孩子,剛接觸一本書,最大的是能感興趣.

本階段的硬傷主要是家長不熟悉故事情節(jié),眼睛會放在文字上,此時讀的語氣是生硬的.第二遍以后就會好很多,如果能提前看一遍那就太好了.

2.讀過一兩遍后,故事情節(jié)已清楚了:

目標:發(fā)掘并拓展興趣點

家長只讀圖,忽略文字,讓自己站在孩子的角度,觀察圖片細節(jié)。

加入音效,表情,肢體動作等,關注孩子感

興趣的點,趁機拓展。不感興趣的頁面,不用強迫講讀。

本階段的硬傷主要是家長的口語水平,所以對孩子特別喜歡的幾本繪本,需要提前做功課,把能用上的句子準備好。

3.細節(jié)都讀差不多后

目標:應用,內化,將生活和繪本結合。

讀繪本時用毛絨玩具表演

在生活中,使用繪本語言或者口氣

最后,我建議從專業(yè)人士那里學習“怎么講繪本”,但不是直接購買繪本精講課,放視頻給孩子聽!

PS:以上選哪些繪本精讀做拓展,選擇權在孩子,孩子愿意再次拿起這本書,才能有后面的第二遍,第三遍,如果不愿意再看這本,那就權當做泛讀。孩子長大一點后有可能再次拿起,就再啟動精讀,如果以后不再碰,那這本書就過掉。

生詞要不要查

其實這個問題和上個問題的答案是重復的。

如果現在的目的是閱讀的流利性,那只要孩子能 Phonics把音拼讀準,那就沒必要查。鼓勵孩子邊讀邊猜,和書中的圖片、上下文結合起來,孩子印象更深。實在是有必要查,那就最后再查。這樣,對流利閱讀也沒有影響。后查的方法,可以避免孩子陷入一定要查明白什么意思才敢讀出來的誤區(qū)。

同樣一本書,每一遍讀的目的也可以不一樣。國外閱讀實際上是把的兩個步驟(能讀,能懂)在一本書中,是分解成兩個步驟的。

家長英語不好,親子共讀中,中英文一起用有

把書讀厚(拓展)這個過程,家長沒辦法全英,用中文解釋,會不會讓孩子進入中文先入為主,就喪失了英語思維呢?
 

可能沒有理解

中文,英文,圖片,三者之間的關系
 

英語思維指的是在當下的環(huán)境場景下,下意識想到并脫口而出的英文。這個行為是建立在對當下場景的充分理解后,再加上對英文的熟練度。所以,

理解是第一位

理解后再引入英文,讓英文和圖片(或當下環(huán)境場景)一一對應,銜接后,中文就可以去掉了,就具備了英語思維了。

親子共讀時怎么將中式英語的不良影響降到最

夸張的肢體動作和表情,搞怪的語氣詞

會把發(fā)音不準的問題弱化,孩子更多的是關注圖畫書本身。后期再用聽音頻矯正。

剛開始把圖畫書講透;

接著孩子聽音頻矯正,或者朗讀;
 

慢慢地在生活場景中應用,內化;

生活中熟悉的主題,搬到繪本上時,孩子會愛上這本書;

繪本上的主題,當生活中出現時,會加深這個主題的理解;

所以繪本親子口語是相互成就,缺了誰都會不完美!

需要達到什么程度

中文啟蒙很重要的一個工具就是背,從小背經典,而英語國家的早期語言教育重讀,學齡前,一直到小學2年級,給老師讀,給家長讀,給同學讀,各種變著花樣的讀,所以當下,流利閱讀都是我們的訓練重點。

讀到事先不用準備,一次讀出來就能直接能把停頓、情感處理得很好。

在這個場景下,這句英文,已形成肌肉記憶,就像好多年都不騎自行車,但只要手摸到把手上,所有的動作都會一氣呵成,不會回憶。
 

聽力和閱讀材料難度

1.適中,不讓孩子產生排斥;
 

2.逐漸提升,才能有進步。

心理學洛克定律:跳一跳,夠得著的目標最好

誤區(qū):體制內教育的“字”和“詞”學習方法

答案是否定的。

因為,字和詞只能在某個特定的句子中才有意思,句子只能在特定的段落中才有意思,段落只能在特定的文章中才有意思,而文章只能在整本書中才能表達其明確的意思。

現在中文閱讀也提倡整本閱讀和對比閱讀了,孤立的學習字和詞的確是不太明智。

音頻的正確使用

正在學習 Phonics 的孩子,不能用Phonics的練拼讀的材料來當音頻聽,當聽到熟的背下來了都,那再去拼的時候,就不是拼出來的,是背著順下來的了;

小學前不推薦背誦音頻,國外的地道做法是朗讀,流利并且有感情

別讓語法偷走語感

中國人學英語的三大法寶

在英語國家,小孩子是沒有語法這一說的,先是大量的聽,聽多了后學自然拼讀,每個組合有固定的發(fā)音,孩子會認為,單詞只有這么寫,才能發(fā)出腦子里原有的那個音。僅此而已。
 

我們一直是語法先入為主,死摳語法,忘記吸收原版聽力素材!這恰恰剝奪了我們體會英語語感的機會。

那語法是不是就不用學了呢?

在國內,原版路線的孩子走的聽音,辨音時長,語感積累的比較好。但語感是種感覺,不是條條框框的規(guī)則,在小學后要經歷各種考試(KET PET FCE),會遇到相同的障礙,那就是沒有系統(tǒng)訓練過,語法不規(guī)范。這是原版路線孩子的通病。

所以,應付考試也好,總結歸納也好,還是要單純拎出來,薄弱項強化學,系統(tǒng)的梳理一遍。將孩子已經內化的感覺拎出來,歸類整理,化成規(guī)則。

原版教材thinks, wonder up, unlock學語法已經漸漸取代了新概念

三、最后的話

只有跑(親子口語)起來,才會追求跑步姿勢(親子口語)的正確和規(guī)范(地道),如果連跑都沒開始,那所謂的規(guī)范,也只是空中樓閣,希望能退回到第一步,能開口了再說,不要舍本逐末。

語言學習,是一件與時間作伴的事,兩點最重要!

最正確的開啟方式

長久的堅持

到后面的階段,你會發(fā)現無論怎么調整,語言都提升很慢,那么恭喜你!

已經滿級了!

因為語言是思想的承載工具,制約你的,是背后的認知!


回應 舉報
收藏2

推薦閱讀

短指媽
短指媽
2022
本文目錄
01/ 一、語法怎么解決
02/ 1.問題出在英語思維上嗎?
03/ 2.問題出在語感上嗎?
04/ 3.那我們現在以母語者為本,分析他們說的地
05/ 4.我們還缺的就是“雅致”
06/ 5.讀文學作品,那是選經典名著嗎?
07/ 6.學英語要背嗎?
08/ 7.國外小學:“有感情地+流利地閱讀”是怎
09/ 8.國外讀分級還是繪本?
10/ 9.如何分析+理解經典文學作品?
11/ 二、語法實操
12/ 0-3歲小童素材
13/ 3-6歲親子閱讀
14/ 讀多少遍
15/ 分級?還是繪本?
16/ 如何讀繪本,是否做拓展
17/ 生詞要不要查
18/ 家長英語不好,親子共讀中,中英文一起用有
19/ 親子共讀時怎么將中式英語的不良影響降到最
20/ 需要達到什么程度
21/ 聽力和閱讀材料難度
22/ 誤區(qū):體制內教育的“字”和“詞”學習方法
23/ 音頻的正確使用
24/ 別讓語法偷走語感
25/ 那語法是不是就不用學了呢?
26/ 三、最后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