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個人下了班以后回家,是看電視還是看書,是陪孩子運動還是陪孩子學習,這些微小的習慣,在每天看來似乎差異不大。但五年到十年之后,兩種生活方式肯定迥然有異。
2極喜時莫與人物,極怒時莫與人書。
3泛愛眾,而親仁,是對內心的一種修煉。我們可以把“仁”理解成兩種意思:第一種是向外的,是對別人好,是“泛愛眾”;第二種是讓自己的內心達到更高更善的境界。
4人一生中交友的數(shù)量是有限的,我們應該在自我提升的同時,去與更多優(yōu)秀的靈魂對話。優(yōu)化朋友圈,并不意味著背叛朋友,人與人走著走著就散了,這也很正常,但是你要有意識的結識自己喜歡的人,與品德、情操、眼界、涵養(yǎng)都更好的人在一起。
5錯誤是學習的機會。當我們面對錯誤的時候,很容易產生的反應是生氣、遮掩、文過飾非,這樣,錯誤只會越來越大,你需要花更大的代價去彌補錯誤。
6是非審之于己,毀譽聽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數(shù)。
7我們要不斷的充實自我,隨順因緣。每一個人能做的事,是每天讓自己有正向的積累,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除此之外的很多事則要順其自然,因為沒有那么重要。
8孟子說過一句很有力度的話“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言必信行必果,是小人的行徑,小人中也有守信用的,但是惟義所在,就是你做事符不符合大義,才是評價一個人最重要的標準。
9凡夫畏果,菩薩畏因。對于結果我們無法掌控。我們只能在原因上下功夫,用心做事。
10如果一個人以批判的態(tài)度對待父母,總想管父母的事,家庭秩序就亂了。要成為一個孝順的人,就應該努力管好自己的生活,讓父母無須對自己的任何事情擔心。孝順的核心是能夠做到讓父母省心。
11我們判斷一個人,要看他在什么狀態(tài)下最舒適、最安閑,要看他跟什么樣的人在一起時最自在無礙,是選擇跟狐朋狗友喝酒吹牛、打麻將,還是選擇跟學習型的人一起研討、一起進步,共同成長。
12這世界上一切好的東西,都是慢慢得到的,如果不是慢慢得到的,你就等于沒有得到。(尼采)
13君子與小人,是我們體內的兩種狀態(tài)。我們不必去譴責別人是小人,也不必標榜自己是君子,我們要做的,是去抑制自己體內小人的成分,更多的喂養(yǎng)君子的成分。
14小人比而不周,比是兩個人互相拉扯。人與人相處時,缺乏獨立的人格,缺乏獨立的、完整的見解。君子周而不比,是人與人之間建立的那種和諧的狀態(tài),即互相獨立,又能平等對話。
15人和人之間如果沒有產生情感認同,就會下意識的用權利和規(guī)則與人打交道。
15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如果一個人內心沒有仁德,要那么大的名聲有什么用?看一個人的修為、修養(yǎng),絕不能只看他如何對待自己,還要觀察他怎么對待普通人、陌生人、以及最親近的家人。
造次必于是:匆忙、急迫的時候也是這樣。
顛沛必于是:顛沛流離的時候也是這樣。
哪怕遇到再緊急的事情,哪怕境遇再不好,甚至處于顛沛流離的狀態(tài),也應該自然的保持仁的狀態(tài)。仁是一種舒服、合適、愜意的狀態(tài)。
16我們總是將幸福寄托于外物。以為改善了外在的物質條件,就能夠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這是癡心妄想。從外界獲取的幸福感,永遠是稍縱即逝,是不可能持久的。
17有的人表面上好仁,實則愛物,他愛的是外在的頭銜,關注的是別人怎么評價自己,怕別人覺得自己沒有禮貌、沒有身份、沒有地位。他用盡全力追尋的,都是來自外界的認可與肯定,而不是真正的仁。(這于“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有沖突)
18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和小人只是體現(xiàn)格局和境界不同。要尊重每個人的夢想,有的夢想遠大,有的夢想微小。懷德的人四處開拓,懷土的人守護家園,并沒有孰高孰低、孰對孰錯之分。
19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20忠和恕,一個是指做事,一個是指做人。做事要秉公辦理,要盡心盡力,要忠心;待人要懂得理解和尊重,要以誠相待。
21家庭的秩序不能被打亂,一旦被打亂,整個家庭會變得不幸。
22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學也。在孔子看來,忠、信都不是很高的境界。一個老實巴交的人完全可以做到忠、信。但為什么他一生當中都沒有太大的變化?因為他有懶惰的一面。他也許非常勤勞,黎明即起,下地干活,忍受彎腰駝背、風吹日曬,但就是不愿學習,不愿意動腦子。要知道,學習、動腦子、改變,才是對自我人格的挑戰(zhàn)。
23當你自以為是個好人的時候,你往往并不是一個好人。如果不學習,你可能連個做好人的資格都沒有,因為你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好人;不學習,我們局限在自己人生的視線和格局之內,永遠沒法突破。
24認知失調導致了遷怒,遷怒導致失去解決問題的真正焦點,最后就是重復的犯錯。
25認知水平越低的人越頑固。
26讀再多的書,只有踐行才是最有意義的。
27我們無法逃離虛名的桎梏,更無法承受失去的痛苦,這種患得患失的心態(tài),正是我們人生壓力的根本來源。
28邪惡來源于想消滅邪惡。
29奪人志向的,往往不是痛苦,反而是眼前的幸福—因為擁有了金錢,擁有了舒適的生活,就遺忘了曾經的目標和信念。
30佛家三寶:佛、法、僧。道家三寶:慈、簡、謙。儒家三寶:智、仁、勇。何謂勇氣?勇氣就是明明怕的要死,該做的事還是要做。這就叫做“不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