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的自由在于,我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
無論怎樣,我都以自我喜好和感受為選擇基準,而不是“應該”如何;無論怎樣,我都可以獲得他人的尊重,都會被欣賞。
關于這一點,怎么講給孩子呢?會不會因為“不像女孩”,而被排斥呢?
《貝貝熊系列繪本》里就有這樣的故事……
這一系列的繪本里,主角是小熊哥哥和小熊妹妹。
小熊妹妹是一個每天都穿粉紅色背帶褲、扎著粉紅色蝴蝶結的小姑娘,她喜歡和洋娃娃玩過家家。
如果在一部長達幾十冊的繪本故事里,小熊妹妹始終以這樣的“性別刻板印象”出現(xiàn),那就不值得一看了。
《女孩靠邊》的故事塑造了一個充滿活力的小熊妹妹,她喜歡跟在哥哥那幫男孩子一起瘋跑、爬樹、打彈子。
可是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她跑得比男孩子們更快、爬得比男孩子們更高,甚至把哥哥們的玻璃珠全都贏了過來。
對此,熊爸爸很得意,而熊媽媽則有些擔心——那群孩子中只有她一個女孩。熊爸爸反駁說:“是男孩還是女孩有什么重要?關鍵是玩得怎么樣。”
看到這兒,我很想幫熊爸爸再補充一句: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都有享受運動的權利啊!
可是,小熊妹妹這個“贏家”顯然不那么友好,每次獲勝,她都手舞足蹈、打側手翻,還發(fā)出刺耳的歡呼聲,這讓男孩們很受傷。
于是,男孩們偷偷建了一座秘密俱樂部小屋,還掛出了牌子——“女孩靠邊”。
看到這兒,你是不是像熊爸爸一樣氣憤,想要命令男孩們讓小熊妹妹加入俱樂部,要不然“就把那座小屋撕成碎片”?
在女孩成長的路上,有一位處處呵護她的父親,真是太幸運了。
當面對性別之爭的時候,如果說母親是女兒天然的同盟,那么爸爸則決定了女兒的心態(tài)。
只有父親不把這些“不公”理解為想當然,女兒才能樹立“我應當被尊重”的自信,她才可以不去“捍衛(wèi)”,而是從容地做自己。
我們回到故事里來。
熊媽媽一語道破問題的關鍵:熊爸爸能把小屋撕成碎片,可是卻“不能強迫別人跟你玩”。
這句話拉回了憤憤不平的父女倆。小熊妹妹決定成立一個俱樂部,而熊爸爸則幫她們建了一棟樹屋。
樹屋里傳出的烤蜂巢的香味把男孩們吸引了過來。女孩們和男孩們達成了和解,男孩俱樂部的牌子變成了“歡迎女孩”。
你看,有時并不需要用“誰對誰錯”來解決問題,孩子們需要的是互相尊重。
值得一提的是,男孩們站在樹下請求上來的時候,女孩子們是通過表決的形式來做出決定的——如果男孩挑戰(zhàn)的是女孩群體,那么結果就是女孩子們更加抱團,并用團體力量來解決問題。
“女孩喜歡穿粉色的衣服”本質上和“女生長大了就該結婚、生孩子”沒有任何區(qū)別。
女孩可以穿粉色的衣服,只要她喜歡;
女孩可以不穿粉色的衣服,只要她喜歡。
女孩可以結婚,做全職媽媽,只要她喜歡;
女孩可以不結婚、不要小孩,只要她喜歡。
在《受人冷落》的故事里,奎妮是一個穿著中性的女孩,她嘲笑小熊妹妹穿著粉色的衣服太可笑了,這讓小熊妹妹又羞又氣,傷心極了。
我不知道哪種攻擊比對外貌、衣著的攻擊更糟糕——那是最傷人自尊的羞辱。
后來,熊媽媽為小熊妹妹買來了時髦的牛仔褲、T恤衫,還有一條束發(fā)帶,不僅如此,這些還統(tǒng)統(tǒng)是綠色的。
小熊妹妹很喜歡這套綠衣服,可是當她換上新衣服后,卻覺得“這不是我了!我還是喜歡原來的我?!彼f,“我不會為奎妮那些人而改變自己的!”
小時候,我們常常尋求父母的認同。長大了,我們并沒有放下父母的評價標準,卻又開始尋求同性、異性的認同。
說到底,是不夠自信,不夠愛自己。
在《女生怎樣活?》一書中,上野千鶴子說,“女孩的養(yǎng)育方法很簡單:就是別去妨礙和剝奪她們與生俱來的、自己振翅高飛的能力?!?/p>
每一位媽媽,曾經都是女孩。
希望每一位小公主都能成長為不被定義的自己。
END
文中提到的繪本均出自《貝貝熊系列叢書》,這是一套適合男孩也適合女孩讀的好書,推薦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