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高級實用方法,不僅能讓孩子聽話,還能讓自己減少煩惱

2022-4-19 10:56 原創(chuàng) · 圖片9

我不知道你是什么人,但我知道,你一定是有著很多煩惱的人。
 

圖片

每個人的煩惱都不一樣。

但每個人的煩惱又都大致相同。

  01  

對于一個中年人,日常最為煩惱的事情大概可以分為兩種。

第一種,因為孩子不聽話而煩惱。

想要孩子好好做作業(yè),孩子偏偏不聽你的,要么在那磨洋工,要么在那亂寫一頓。

希望孩子學習上有進步,孩子卻根本沒這個想法,心里惦記的都是玩游戲,看漫畫。

孩子不聽話,這真的是每個家庭里必備的煩惱啊。

第二種,因為糾結的事情而煩惱。

在疫情時候,家里要囤貨,還是不囤貨?

對伴侶某一點很不滿,是吵一架,還是算了?

今天特別累,工作卻堆成山,是跟隨內心,還是逼自己一把?

和老人意見不一致,是懟回去,還是忍回去?

人到中年,哪天心里不糾結了,真有過大年的感覺。

煩惱如影隨形,想要情緒穩(wěn)定,難啊。

圖片

我常常覺得,雖然我們總是呼吁要關愛兒童,但中年人,同樣也需要關愛啊。

對孩子的愛護,可以從感情上著手,贊美,擁抱,親吻,就能讓孩子感覺到滿滿的幸福感。

而中年人的愛護,一方面需要感情的親近,另一方面,其實需要理性的思考。

  02  

而我最近用的一個方法,是通過理性思考,解決了大部分煩惱。

這個方法很簡單——辯論

辯論的第一步,正方發(fā)言。

辯論的第二步,反方發(fā)言。

辯論的第三步,找出共識和解決之道。

圖片

這個方法,是能解決很多問題的,高級方法。
 

和小學階段的孩子討論能不能看電視(某一期新聞思辨主題),我們用了這個方法。

孩子作為正方時,支持看電視。

兒童可以看電視,第一因為平常他們得做很多作業(yè),看電視可以放松一下,第二能從電視里學到一些東西,比如知道美食,聽故事,有故事有圖畫,學到知識和本領。(六的原話)

孩子作為反方時,則反對看電視。

左腦是死記硬背,右腦會發(fā)揮想象,所以記得更牢。左腦和右腦一起開工能更好地記憶。而看電視只能看故事,只看進去了好玩,30分鐘就差不多遺忘了。(六的原話)

最后,我們一起找了共識和方法:

一天限定1小時或者30分鐘。

多出去玩,而不是呆在家里。

看完電視說一說自己看到了什么,跟別人分享一下。

做眼保健操。

這些,都是娃說的,和我們父母無關。

她聽誰的話?聽自己的話。

圖片

和初中階段的小表姐討論要不要認真學寫作,我們用了這個方法。

讓小表姐自己辯論——

學寫作有什么好處,不學寫作有什么好處。

原先一直在推動小表姐寫作的事情,只不過孩子不愿意的時候,比推巨石上山還難。

結果小表姐在經過正方反方思考以后,自己決定了,學寫作很有用。

主動打電話過來,探討學寫作的方法。

這些都是她自己思考出來的,跟我們無關。

她聽誰的話?聽自己的話。

圖片

包括日常夫妻相處時,積攢了很多對對方的不滿意時,也用這個方法。

正方觀點:他是個糟糕的伴侶。

反方觀點:他是個好伴侶。

自我辯論了一番后,發(fā)現(xiàn)他就是一個有毛病也有優(yōu)點的伴侶,沒想象中那么糟糕,但離相處愉快還差點距離。

那么接下來就是第三步,找出共識和解決之道——怎么和對方友好相處,增加良性互動。

在建立這個思路的前提下,慢慢去嘗試溝通,嘗試增加彼此陪伴的時間。

圖片

  03  

用這三步來思考自己當下的煩惱,其實是大腦賜予人的智慧能力。
 

人的大腦有三重結構:本能腦、情緒腦和理智腦。

最里面一層是主管人體基本生理功能的“本能腦”,也叫“爬行腦”,主管人的吃喝拉撒本能行為;

中間一層是主管喜怒哀樂各種情緒的“情緒腦”,也叫“哺乳腦”;

最外面一層主管抽象邏輯思維的理智腦,主管人對自身,對世界萬物的認知。

圖片

應對一件事情,最簡單最容易的是使用本能腦,肚子餓了要吃,身體累了要睡,走不動了要坐要躺。

而情緒腦,指導我們不由自主地做出反應??吹胶⒆硬宦犜?,我們會很生氣,當自己表現(xiàn)不滿意,我們會很慚愧,當同事不配合我們,我們會感到憤怒。

對于生活中大多數(shù)問題,我們會通過本能和情緒來快速做出決定。

而自我辯論,則是屬于第三層大腦的功用。我們需要克制自己的情緒,而從理性的角度進行分析,最后提升認知,并找到方法。

用這樣自我辯論的方法,能幫助你拓寬自己的眼界,轉換思考的角度,提高自己的分析判斷能力。

自我辯論,其實也是一種自我檢視,仿佛是另一個自己在跟自己對話:

你現(xiàn)在想的就是事實嗎?

有沒有別的可能?

能不能想出更好的辦法?

當自己能夠和自己PK時,那些困擾我們的事情也許就不再作為一個煩惱而存在,而是轉換成了一個待處理的具體行動。

同時,從小培養(yǎng)孩子這樣的思辨能力,也能幫助孩子更加客觀地面對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執(zhí)著于自我的某一個觀點。

而從整個思維角度來看,我可以做出一個大膽的推測。

85%的人,永遠只有第一步,他們永遠只考慮自己的觀點,而從不尋找另一種可能。

10%的人,能有意識地進行左右手互搏,主動去尋找對立的可能,從而擺脫當下的執(zhí)念。

而最后,只有5%的人,會走完完整的三步,清楚自己當下的觀點,找到對立的可能,并找出自己內心深處真正想要的東西,集中智慧尋求出答案,讓自己的當下更好。

當我逐漸學會這樣的自我辯論方法后,我能感受到自己內心更容易平和。

當我能將這樣的方法和孩子以及更多孩子分享后,我能感受到,孩子思維上的成長。

從長遠來看,孩子會慢慢長大,他們會步入青春期,他們會有更多自己的想法,而那時,已經有良好思維習慣的他們,并不需要來反對父母,或者父母反對他們,而是——找到自己想要的,找到方法。

圖片

  04  

作為父母,總想把一切好的東西留給孩子。
 

其中,好的思維習慣思維方式,才是最好的成長禮物,它們能陪著孩子,從童年,到成年。

當他們遇到煩惱時,他們不是只停在第一步,而是能走到第二步,再走到第三步。

今天他們能做到的,以后也必然能夠做到。

今天我們在努力嘗試的,以后他們也會努力嘗試。

圖片

如果能把辯論和共識作為家庭的一種習慣,長期來說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都會受益良多。

當我們能夠自己做出正確決定,當我們不再執(zhí)著于對錯而是解決問題時,孩子能夠更好地把握好自己的成長,父母也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孩子的成長,要很多很多的愛,要很多很多的時間,也要很多很多的智慧。

我們自己的成長,亦是如此。

相關文章:

用這個思維方法,大部分的人生問題和育兒煩惱都能得到解決

這個清明節(jié),我陪孩子做四件事

這樣看紀錄片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思考,我將好看的紀錄片分成這幾類


回應2 舉報
贊6
收藏11
3年前
好贊,我怎么沒想到呢?我們總是要求孩子做這做那,從不考慮他自己的想法。。。
3年前
感謝分享,娃辯論得好有條理性
發(fā)布

推薦閱讀

夏林Shining
夏林Shining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