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總是讓我哭,是誰的錯?

2019-7-9 20:23 原創(chuàng) · 圖片1


photo by httpsunsplash.com

一、有一個惡魔在控制著我

周五晚上,一位平時沒什么聯(lián)系的同事突然給Charles先生發(fā)微信,說有事想和我們聊一聊。剛一落座,我還沒說幾句話,她的眼淚就撲簌簌地落下來,把我們嚇得不輕。

聊了一會,才知道她因為辦公室一位同事對她說話的語氣很生硬而感到難受,每天情緒都很緊張,經(jīng)常難過地哭。我們很納悶,那位同事并沒有她形容得這么霸道,為什么她的反應(yīng)這么強烈?

聊到動情處,她哽咽著說,“你們知道嗎?每次他和我說話的語氣,都讓我想起來小時候我媽挑剔我的時候的樣子,我真的忍受不了了!”

我倆恍然大悟,原來如此,真正讓她難過的不是同事的挑剔和霸道,而是她兒時記憶中的惡魔。

在和她繼續(xù)聊天的過程中,我知道小時候她媽媽對她非常嚴厲,幾乎沒有表揚過她,凡事打擊凡事高要求,造成她一邊想證明自己一邊厭惡這種挑剔,一邊想掙脫母親的束縛一邊無能為力。

我問她,“是不是同事對你說一兩句看似無關(guān)緊要的話,你的反抗性立馬就警覺起來,瞬間變成了小時候特別無助的樣子,不知道怎么面對這樣的狀況?”

她嗯嗯嗯地直點頭,說經(jīng)常會下意識的聽同事的腳步聲,緊張地等他下一句的回復,甚至等著他找自己的麻煩……這種情緒上的失控已經(jīng)完全影響了她的正常生活,因為知道Charles先生有心理咨詢師的證書,所以想和我們聊一聊。

二、真正的惡魔不是別人,是深藏在內(nèi)心的恐懼和無助

《不成熟的父母》這本書中,把情感不成熟的父母分成四種類型,分別是:情緒性父母、驅(qū)動型父母、消極性父母、拒絕型父母
 

按照這些分類,這位同事的母親大致屬于驅(qū)動型父母。這類父母總是會追求完美,挑剔孩子。孩子從驅(qū)動型父母那里無法獲得“無條件的支持”,無法感到安全地按照自己的心意探索和獲取成就。

同事說了一件小事,她小學時候有一次考了一百分,非常非常高興,開心得向母親展示自己的考試成果并且覺得終于可以得到表揚了,結(jié)果母親只是冷冷地說了一句——你能保證下次還考一百分嗎?這有什么值得驕傲的?

她說,當時心頓時就涼了,感覺被潑了一盆冷水似的從頭涼到腳。這件事對她的影響一定非常大,否則不會到現(xiàn)在都無法釋懷。

書中說,“無論和哪一類父母相處,孩子最終都會忘記最真實的自己,因為他們的需求和興趣不如那些對父母有益的東西重要。

孩子天然的依賴父母成長,所以天然的會討好養(yǎng)育者,這一方面由嬰兒對生存的需求決定,一方面也由嬰兒的依戀行為決定。這些就是很多成年人總是不明白自己會有某些反應(yīng)的原因,我們很多的下意識反應(yīng)和行為是在完全沒有認知的嬰兒期形成的,這些反應(yīng)受兒時養(yǎng)育者的態(tài)度影響,在成年后很難被覺知和改變。

我的同事,在三十多年后,在逃離了家庭和母親的掌控,婚后融入一個很民主很有愛的家庭后,仍然在與另一個人的交流中感受到巨大的壓力和失控。

我說,這還真不是那位同事的錯,是你自己內(nèi)心的問題。你需要做的,是區(qū)分開父母和同事的關(guān)系,不要把與父母的相處方式帶入工作中,客觀地看待同事,換一種方式去溝通,不要總把自己當做受害者。童年的你雖然不知道如何面對父母,但是現(xiàn)在你已經(jīng)是個成年人了,要相信自己可以做到童年沒做到的事。

不知道她能否聽得進我的話,我也是從類似這樣的陰影中走出來。要完全擺脫童年的影響不太可能,但是我們可以用全新的角度看待自己,追求想要的更好的人生,而不是一直活在無助和恐懼中。

三、所有的問題都有根源,所有的困境都有解決方法

我跟同事說,和Charles先生戀愛的第一年,我基本上都在哭,他惹沒惹我我都會哭。那時候并不明白,我所有的眼淚不是因為受了他的委屈,而是積攢了太多年的憤怒和難過。那段日子,就是釋放自我的開始。

在讀完《原生家庭》和《不成熟的父母》之后,我才意識到當年的眼淚是一種救贖。我用眼淚沖刷掉太多的自憐自怨自艾,慢慢形成一種新的與父母交往的模式。這個過程很難,內(nèi)疚和反復會時刻侵蝕內(nèi)心,但是這一段路絕對值得。

《不成熟的父母》中給出三個步驟,能夠讓人從與不成熟的父母的關(guān)系中掙脫出來,分別是:

1,獨立觀察——保持情緒的客觀冷靜,觀察他人的行為舉止,這是一個非常積極的過程,也是脫離情感糾葛的捷徑。

2,成熟的意識——有三種方式:表達之后就不再把事情放心上;專注于結(jié)果,而非關(guān)系;不要與對方建立密切關(guān)系,要善于控制。

3,擺脫角色型自我——在與父母的交流過程中,要學會掌控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被情緒驅(qū)使陷入解釋或爭執(zhí)。

《原生家庭》中也給出兩個方法,教會人們學會自我界定,維護自己的權(quán)利。這兩種方法是:

1,非辯護性回應(yīng)——回應(yīng)不是反應(yīng),回應(yīng)的同時,人也在思考。能意識到自己的感受,但不會任憑它們驅(qū)使自己沖動行事。

2,表明立場——不要說“我不能”,而是說“我還沒有”。不或不能隱含著確定的意思,給人一種沒有選擇余地的感覺,這會使人們陷入糾結(jié)煩擾的混亂狀態(tài)。

《原生家庭》里有這樣一段話,重讀時我感觸頗深。

雖然以下的話我說過很多遍,但這個道理怎樣強調(diào)都不為過,因為它十分重要,同時將它內(nèi)化于心又十分艱難——你必須卸下為童年不幸遭遇而承擔的責任,歸還給應(yīng)承擔責任的人。

我至今還會害怕冷冷臉色的領(lǐng)導,犯了一點小錯都嚇得胃疼,聽到咳嗽吐痰的聲音都很不舒服,雖然給我造成這些陰影的老爸,現(xiàn)在變成了在千里之外思念我等待我給他打電話的老人。

我也會為現(xiàn)在還抱怨他埋怨他感到內(nèi)疚和自責,也知道他的成長過程有許多不如意,但是我的某些下意識反應(yīng),知道它們從何而來,也知道克服起來有多么困難。所以再次讀到上面那段話的時候,我還是哭了,我知道卸下一個又一個心靈負擔,是多么多么艱難。

《不成熟的父母》中說,“每個人都會內(nèi)化父母的聲音,這便是我們被社會化的方式。”如何把曾經(jīng)內(nèi)化的不正確不客觀的聲音清除掉,是一個追求更好的人生的人最難的成長過程。

Charles先生時不時會特別動情地和我說,“你身上一定有什么天生的不可磨滅的東西,指引你在過去那么多年那么落后封閉壓抑的環(huán)境中,仍然長成一個完全與眾不同的人。這個東西是什么,我還沒發(fā)現(xiàn),但是它一定存在?!?/span>

這個東西是什么,我至今也沒想明白?;蛟S是我愛幻想,才有力量,或許是愛讀書,才有思考,或許是倔強,才有堅持,或許是相信,才有希望。

希望每一個內(nèi)心有思索有反省的人,都能找到心中的亮光。但愿每顆落下的淚,都能清洗內(nèi)心的傷。


回應(yīng) 舉報
贊2
收藏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