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起床,照例看文章醒盹兒,正好翻到小花生小溪發(fā)的一個問答,關于一本書《三十六歲,人生半熟》的討論。
我看了看,大概是因為小花生是雞娃圣地,所以回答里的媽媽們,不管是回顧36,展望36,還是正值36,大概都分為以下幾類:(絕對沒有優(yōu)先級排序哈?。?/strong>
1、全職帶娃,雖然辛苦,但是不后悔;有的還在看娃之余努力充實自己;
2、事業(yè)有成,卻后悔沒有在娃小的時候給予更多地陪伴,讓娃對習慣的養(yǎng)成等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些許遺憾;
3、為了拼事業(yè),減少了對娃的陪伴,但是事業(yè)卻沒有按照如期的發(fā)展(應該是對自己要求太高啦哈哈,其實也應該是歸類為第2類呢)
4、不過所有的媽媽們狀態(tài)都還不錯,不管是后悔還是遺憾,都沒有失去坦然,和那份自知、自省和自足。
5、照顧娃比較多,自己現(xiàn)在想更多的的工作了;
6、……
我總結的不太好,因為我現(xiàn)在滿腦子都是疑惑,所以對信息的抓取就很有限。
關注點都在孩子、工作和自我的博弈上。難免有些狹窄,看不到媽媽們其他的真知灼見。
說說自己,我就很矛盾。和5差不多。但是又不由自主去陪娃……
我沒娃前,妥妥的咸魚一個。工作按部就班,該加班加班該跳槽跳槽,周末睡到自然醒+追劇,資深死宅。
有娃后,想著養(yǎng)育一個孩子,突然不想讓自己的天花板太低,限制了她的眼界,于是從英語啟蒙開始,從自我性格療愈開始,慢慢去了解孩子,去感受孩子,去調動孩子。很辛苦,也是很快樂。
但是由于自己本身就很咸魚,加上生娃對體力和精力的影響,再者是時間和心思大都花在“前期屎尿屁,后期語數(shù)外”上,導致我的工作就……
所以目前看來,我對娃的陪伴,沒有怨言,而且全是快樂,就過程而言很滿足;就結果來說也蠻開心。
畢竟普媽普娃,娃“語數(shù)外+運動+生活(姥姥姥爺伺候的)”的各方面發(fā)展都讓我能天天不知天高地厚的曬曬曬,還是很滿意啦~
那么這算是“為了娃,失去了自己而后悔”嗎?
要不是為了娃,我還渾渾噩噩呢,可也因為娃,我沒有精進自己的工作能力?;钤摏]有升職加薪。那些人到老年的,后悔忙于工作沒有多陪伴家庭的,真的沒有后悔陪伴家庭太多而沒多工作掙錢的嗎?
我的疑惑好像把工作和娃放在了對立面,這樣不對,人家第1類的媽媽,全職還都搞好了工作(雖然暫時沒找工作,但隨時保持優(yōu)秀的工作能力),真的太佩服了。
我怎么才能做到呢,我真的可以嗎。
——————更新
小花生這點真的愛了,發(fā)完的文還可以更新和修改,嘿嘿。不像公眾號不能改都~
昨天和老伴聊天的時候發(fā)現(xiàn)他們公司一個大神,把微軟公司(他用的技術)文檔的API都吃得透透的,工作中熟練應用,把各個場景下怎么組合調用API用得爐火純青,這點很有感觸。
就像給孩子英語啟蒙,什么年齡該用什么方法,怎么選材,兒歌、口語、閱讀、音頻聽力、視頻動畫片、語法、自拼,都怎么安排怎么分配,分級選什么難度,如何晉級,繪本選什么難度和題材等,都需要把各自的特點摸透,把自家孩子的水平、喜好了解后,“輾轉騰挪”,互相搭配,方能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延伸到其他領域也是如此:
買保險需要制定合理的保額,根據(jù)家庭收支決定合理的保費;
買房需要綜合考慮父母的工作、收入,孩子的情況;
做飯,奧不,美食,需要知道各種食材在不同火候的味道、口感,顏色搭配等;
……
把底層的、核心的“知識點”弄透,搞清,然后根據(jù)實際情況把“需求”實現(xiàn),一點一點把各個模塊建立起來,最后綜合到整體,發(fā)揮出巨大的作用。
呀,文字真是好東西,寫出來,捋一捋,清晰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