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給兒子發(fā)了一個499的紅包,錢雖不多,但也是兒子能自己支配的最大一筆錢。要說得到這筆錢的原因,還得從兒子的英語學習說起。
兒子從8個月上早教班時開始接觸英語,可惜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后來斷斷續(xù)續(xù)并沒有系統(tǒng)學習。
再大一點時,我們在手機上購買了兒童學英語app,他就開始自己在手機上學,沒有明確的任務要求,就當玩游戲看動畫片一樣。
有了一定英語基礎后,我們就開始給他找線下的英語培訓機構(gòu)。之所以考慮線下,一方面當時線上外教課還沒太發(fā)展起來,另外我們也覺得在初級階段,面對面學習更有利于通過觀察老師的表情動作來幫助理解語言內(nèi)容。
當時線下培訓機構(gòu)基本就兩類,一種是中外教混合一對多,另一種是純外教小班。前前后后跑了5、6家,最終定的是小班純外教一對二。兩類機構(gòu)主觀對比如下:
線下一對多:中外教混合,價格低,看似很熱鬧,但感覺真正學習到的東西不多,人多了老師精力也顧不過來。
線下一對二:純外教,價格適中,一對二聽說時間比例合適,有安靜的學習氛圍。
兒子一對二外教課的小伙伴是根據(jù)水平匹配的,最開始兩個人的上課狀態(tài)也確實差不多,但兒子每天堅持在app里讀20分鐘英語繪本,慢慢兩個人的差距就開始顯現(xiàn)出來,兒子能聽懂的更多,也偶爾會替小伙伴翻譯(雖然這是禁止的),老師也會有意放慢速度來平衡這種差異。
大概在這個階段兒子的第一款英語學習app學完了,后來又陸續(xù)買了兩款,但用一段時間發(fā)現(xiàn)兒子更多是在玩里邊的小游戲(讀繪本換積分買道具等),學習的比重太少,最后不得不放棄。最終又慎重挑選買了目前在用的某英語學習app(避免廣告嫌疑,隱去名稱)。
這款app是基于分級閱讀ReadingA-Z設計的,涵蓋了27個級別,共2000多本原版繪本。它很像一套百科全書,內(nèi)容連續(xù)性差,但覆蓋范圍很廣,所以兒子也很感興趣,遇到有意思的內(nèi)容也很愿意和我們分享。
閱讀時間仍然每天20分鐘,大概也就是讀2、3個繪本的樣子。先是聽原音,然后跟讀評分,分數(shù)不高的再聽再讀。最開始兒子還需要家長的監(jiān)督與陪伴,但后來慢慢就養(yǎng)成習慣每天自己讀。
讓孩子自己主動學習,盡可能減少家長的督促與陪伴也是我們家的育兒原則之一。
兒子從2019年10月2日開始讀aa級,到今年8月18號的321天里學習了319天,共5920分鐘,平均每天18.6分鐘,目前已經(jīng)讀到了第10級“I級”。
購買app時有個365天內(nèi)打卡299天就可以全部返還學費的活動(目前已經(jīng)結(jié)束),于是就跟兒子約定,要是能達成目標,返還的學費可以由他自己支配。而這,也是開篇給兒子發(fā)紅包的原因。
可以說這并不是一份獎勵,而是他自己堅持每天學習換來的。
由于疫情原因線下機構(gòu)停課已經(jīng)有一段時間了,期間兒子保持每天讀20分鐘英語繪本,早餐時看大概半小時動畫片。
眼看線下機構(gòu)一時半會復不了課,我們就商量給他報個線上機構(gòu)試試。當時還擔心兒子好久沒和外教老師對話,剛開始會不適應,但沒想到第一節(jié)課他就能自己拓展話題,編故事跟外教老師聊天。
那一刻突然覺得兒子這段時間的繪本沒有白讀,所有的付出都會得到回報。他自己體會了自由交流的樂趣,后邊也總是盼著上英語課。在課上也總是給老師介紹自己近期新搭的樂高玩具。
說了半天其實兒子目前的英語水平跟很多牛娃相比還差得很遠,但300余天的持續(xù)英語繪本閱讀,在他身上真的看到很多變化。
1、聽力提升:每次繪本跟讀要認真聽清才能讀出來,語音不準的地方評分就低。
2、詞匯量提升:ReadingA-Z繪本涵蓋“人與社會”、“生活”、“探索”、“科學”、“自然”等多個主題,涉及詞匯量很廣。
3、潛移默化學習語法:某次做手工的時候突然蹦出來一句what will we do
4、輸入帶動輸出:因為大腦里積累了足夠多的素材,開始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積累的詞匯量也支撐表達。
之前自己也曾經(jīng)在海尼曼,牛津樹,Raz,培生、蘭登等各種材料里邊不斷篩選,今天試試這個明天試試那個。后來才慢慢明白,其實像這些已經(jīng)過長時間檢驗的優(yōu)秀學習材料,選定一個堅持學就好。
很多時候我們都浪費了太多時間在選擇上,而忘記了開始并堅持做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搜索公眾號【王老師陪你讀書】后臺回復【英語】免費下載多年來幫兒子收集的109GB英語動畫片,希望今天的分享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