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也快到的能背詩的年紀了,這不也快雙十一了,又要剁手買書了。
挑著挑著,發(fā)現(xiàn)版本太難選,又跑去研究版本,還有如何正確開啟古詩詞,
這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還有假的《唐詩三百首》。。。
看來無論做什么都先系統(tǒng)的做下功課比較好,省得走彎路。
下面是黃曉丹在一次直播課上講唐詩的文字搞,我從中有很多收獲,分享給你們
----------------------
黃教授是古典文學博士,現(xiàn)在在大學里教“中文系”的中國古代文學課,同時也教“小學教育系”的兒童文學課。
也就是說,她是國學的專業(yè)從業(yè)人員,并且還了解幼兒的國學啟蒙。正是我想要找的人。
作者在“小學教育系”的專業(yè)課上,總會見到幾個全職媽媽,每周組團去蹭課,下課就會跑過去和作者聊自己的孩子(很佩服她們,也很羨慕她們能有這么好的資源)。
她接觸太多不得法,卻想國學啟蒙的家長們,她用
我就是從這里開始,找出一些國學啟蒙思路。
國學啟蒙相關文章點這里
另外,短指媽發(fā)現(xiàn),國學的啟蒙,臺灣做的比我們好一些,很多視頻資料都是臺灣的,以后也慢慢分享吧。
------------------------------------
大家都知道有一句話叫作“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怎么會知道這句話的呢?小時候老師叫背《唐詩三百首》時說的。老師說:“要是把這本書都能背出來,你們就都會寫詩了,考試的詩詞欣賞題就不會錯了?!钡谴蠹覐膩頉]有想過這個問題,到底是先有這句話,還是先有這本書。學古詩是不是就得從這本書開始,別的書都不行。
如果你手里恰好有一本《唐詩三百首》,把它打開,看一下前面有沒有一篇文章叫作《蘅塘退士原序》。如果連這篇文章都沒有的話,你可能買了一本假書。有一次我在一個家長群里問誰手頭有《唐詩三百首》,把目錄拍給我看一下。刷刷刷就拍上來十幾本,里面有三分之一是假書。怎么叫假書呢?就是它雖然名字叫《唐詩三百首》,可里面的詩跟真書里的詩不一樣。
這個葡塘退士,就是真書《唐詩三百首》的編者,他是一個清代的人,康熙五十年出生在無錫,學問還不錯,乾隆年向中過舉人。他在自序里說,他也聽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峰也會吟”,所以他才要編一本恰好三百首唐詩的書。
一般人看到這個序也就過去了。但我們鉆一鉆牛角尖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幾個問題:首先,看來這句話產生在這本書之前,所以要會吟詩啊,只要多讀唐詩就好了,不一定要讀蘅塘退士等的這本恰巧叫作《唐詩三百首》的書。其次,為什么是三百首不是四百首或者二百首???因為蘅塘退士是想編一本像《詩經)那么偉大的書,而《詩經》又叫《詩三百》。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事實上《詩經》是三百零五篇.《唐詩三百首》是三百一十首,不是因為兩個編者數(shù)學都不大好。而是因為“三百”本身就是個大致的數(shù)。鉆牛角尖的人又要問了:“為什么要不會吟詩也會吟啊,不會吟就不會吟好了?!边@是一個好問題。乾隆年間的科舉考試是要考作詩的。因為蘅塘退士這本書選得又精簡、又正能量、又符合應試需要,所以編成之后就很流行了。一直到現(xiàn)在,我們都認為這是一個很棒的選本。
我上中學的時候,語文老師有個偉大的計劃,想讓我們按照《唐詩三百首》的順序,一天背一首詩,這個計劃不到一周就破產了,因為大家都背不出來。那可能因為我們都是普通孩子吧??墒怯袝r候我們會聽說某家有個孩子,把整本《唐詩三百首》都背出來了,爸爸媽媽就大受打擊,覺得為啥我家的孩子就沒那個慧根啊。但我覺得,這個打擊是沒必要受的。背三百首唐詩其實很容易,但偏要去背蘅塘退士選的那個三百首唐詩就沒那么容易了。
現(xiàn)存唐詩的總量是五萬二千六百多首,清代彭定求等編、現(xiàn)代人陳尚君補輯、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的《全唐詩(增訂本))定價九百九十八元,就收錄了這五萬多首詩。《唐詩三百首》只是其中的千分之五。那這個千分之五是怎么選出來的呢?蘅塘退土其實有三個標準:第一當然是有名;第二,符合康乾時代官方的價值觀,比如忠君的詩一定要選幾首,教育女性恪守婦道的也一定要選幾首,那些風格不太溫柔敦厚的詩,比如被稱為“詩鬼”的李賀的詩就不選進去了;第三,因為《唐詩三百首》是選來指導寫應試詩的,所以很重視體裁,把各種古體、近體、律詩、絕句都選了一些。
這樣的選擇給今天的人就帶來了一些問題,尤其對于小朋友來說,問題就更大。首先,那些表揚皇帝圣明、教育女性恪守婦道的詩,本來就不應該給現(xiàn)在的小朋友學;其次,還有一些詩,是小朋友不可理解的。
我記得小時候背《唐詩三百首》,那本書上第一首就是張九齡的《感遇》:“蘭葉春敲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jié)。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這個詩寫得多好啊,我現(xiàn)在給大學生講唐代文學就特別喜歡講這首詩,可是小時候完全不懂,背得眼淚汪汪都背不出來。為什么呢?因為這首詩寫君子的人格。這首詩是從陳子昂的另一首詩中引發(fā)出來的。陳子昂的那首詩也叫《感遇》,是這么寫的:“華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遲遲白日晚裊裊秋風生。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而陳子昂的《感遇)又是從晉代阮籍的那組《詠懷》詩中引發(fā)出來的。他們花了幾百年,一個接著一個寫,都在回答一個問題:“如果一個君子,生活在一個糟糕的時代,他的才華不能被君主認可,那么他的人生價值還能不能實現(xiàn)?”陳子昂認為“君主不認可我,我的人生價值就不能實現(xiàn)了,所以我很難過”,而張九齡就說“君子的人生價值是否能實現(xiàn),在于其人格的本質是什么,而不在于是否被君主欣賞”。但是呢,因為在中國的詩歌傳統(tǒng)中,這種話都不直接說,而是借花花草草來說,把君子比喻為幽蘭,把君主比喻為美人,這個傳統(tǒng)是從屈原的《離騷》來的。所以《唐詩三百首》一開始就選了這首《感遇》。
你讓一個小學生或者初中生去理解這個皇帝賞不賞識、人格是否君子的問題,實在是強人所難,所以我們當時背得眼淚汪汪都背不出來也就很正常了。我現(xiàn)在甚至很懷疑,當時讓我們背詩的老師,他自己知不知道這首詩在寫什么,還是他以為這其實是一首寫花花草草的詩,就是“秋風送爽、丹桂飄香,我們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秋季運動會”這種?
我的那個中學老師想讓全班同學按順序每天背一首唐詩,結果連一周都沒堅持下來,大部分同學買的書也就扔在那里荒廢了??墒悄兀^了一兩個月,我有一天閑著無聊胡亂翻書,從最后一頁翻起,忽然覺得“這首詩很好理解也很好背啊”,這首詩是什么呢?就是《金縷衣》:“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ㄩ_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笔紫人?,其次它的意思很清楚,就是說金銀財寶不稀罕,少年的時光才稀罕,為什么呢?少年時代就像春天的花枝那么美好又短暫,你現(xiàn)在躊躇著不去盡情歡樂,那等到沒有歡樂的時候你要上哪里去找歡樂呢。而且我當時正好在歷史課本上看到了“金縷玉衣”的圖片,對“金縷衣”有點形象上的概念,就覺得更好理解了。當然長大后知道“金縷衣”和“金縷玉衣”完全是兩回事,那都是后話了。不管怎么說,當時我就看進去了,然后從后往前翻,看到有趣的詩就抄下來,不知不覺就把《唐詩三百首》翻了一遍。
為什么倒著讀比順著讀容易呢?這和《唐詩三百首》的編撰體例有關系。你如果去翻目錄,會發(fā)現(xiàn)它是以“五言古詩”“七言古詩”“五律”“七律”“五絕”“七絕”這個順序安排的。也就是古詩在前,律詩、絕甸在后。事實上絕句也是一種袖珍版的律詩。律詩和古詩有什么區(qū)別呢?首先,從時間上來說,古詩是漢魏時代就產生的舊體詩,律詩是隋唐時代產生的新體詩。其次,從格律上來說,律詩規(guī)范,古詩自由,律詩有一定的格律,就是所謂的“平平平仄仄,厭仄厭平平”,而古詩沒有。最后,從內
容上來說,古詩的傳統(tǒng),特別是五言古詩的傳統(tǒng),就是要講仁人君子最深刻的情感和最高尚的追求,所以它比較厚重;而律詩響的絕句則短小輕盈,只是寫生活中的一個片段。因為《唐詩三百首》古詩在前,律詩在后,所以你順著讀,就是從深往淺讀,從難往容易讀,從不好把握往好把握讀。這雖然符合文學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卻不符合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 《唐詩三百首》對兒童來說怎么讀最好呢?有能力、有條件的,就自己刪改,由淺入深、由短到長、由感受到思考地重新進行編輯。最成功的就是現(xiàn)代文學家俞平伯的父親俞陛云,他教孫子孫女背唐詩,就自己編了一本《詩境淺說》,先學“摘句”,就是不學整首詩,先學十個字或者十四個字的一聯(lián);再學絕句和律詩;古詩先不學。普通的讀者如果無法摘句,手里又只有一本《唐詩三百首》信得過的話,也應該先學“五絕”“七絕”,再學“五律”“七律”,最后慢慢地往“古詩”走。在這個基礎上,刪去不符合現(xiàn)代人價值觀的忠君詩、貞女詩,比如《楊氏女》;跳過太長的樂府古詩,比如《丹青引贈曹將軍霸》《賊退示官吏》;先擱下繞幾個彎子需要一堆背景知識才能懂的有寄托的詩,比如《感遇》;剩下的一百首左右的詩,能很容易被孩子理解和背誦。
至于這個一百首到底是哪一百首,九十九首行不行,我只能給個大致的操作建議,具體還是要把選擇權交給家長和孩子。
我建議,家長拿到《唐詩三百首》,先看一遍七絕和五絕,總共有八十多首,把這些詩像小和尚念經一樣念一遍,覺得不需要看注釋大致知道是什么意思的,先勾出來,看了注釋還覺得意思費解的,就先放過。然后你可以要求小朋友從這部分勾出來的絕句學起,又短又簡單,音律又有規(guī)律,小和尚念經念著念著,就很容易上手。絕句部分學完后,小朋友已經有一定的詩歌素養(yǎng)了,這時候可以把書給他,再讓他看律詩部分,挑喜歡的詩往下學,暫時不喜歡的就跳過。等有了一部分律詩的積累,他才能對《唐詩三百首》前半部分的古詩產生理解的基礎。一般來說,到了初高中階段,有一定詩歌素養(yǎng)的孩子自然會愛上那些很長很長的樂府古詩,比如《桃源行》《洛陽女兒行》《夢游天姥吟留別》,因為這些詩脫離了律詩的格律要求,寫得情緒飽滿、一瀉千里、設色華美,讓人目眩神迷,但這都要等到擁有青春期那種激烈敏感的心理狀態(tài)后才會癡迷。
所以我的觀點是,不要求全背、全懂、按順序。唐詩五萬多首,你背了三百首也只是滄海一粟而已。重要的是找到感覺、找到興趣。民國時候,清華大學有一個學生名叫浦薛鳳,后來留學哈佛,當過臺灣省政府秘書長、臺灣商務印書館總編輯,老了之后在美國當教授,他在二十歲時就自己選了一本《白話唐人七絕百首》。他才不在乎什么《唐詩三百首》,他從《全唐詩》中自已選,覺得有趣的、有感覺的就選進去,北大校長蔡元培給作的序,當時連印了十幾版,是暢銷書。這才是學詩的樂趣。如果你的孩子有機會從《唐詩三百首》中自己選一個“唐詩一百首”或者“唐詩五十首”,那他的理解力、選擇眼光,都會比生吞活利背了三百首不知要高到哪里去。
最后談一談《唐詩三百首》的插畫問題。這個問題是我在收集不同版本的《唐詩三百首》時發(fā)現(xiàn)的。有個家長問我,為什么他給孩子買了一本《唐詩三百首》,孩子當成繪本看,對著畫開始自言自語講起了故事,這些故事跟旁邊的詩一點關系都沒有。我把他的書拿來一看就明白了,這些畫不是專門為詩配的。古時候有專門為某首詩配的畫,叫作“唐人詩意圖”,比如把“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明月、清泉、蒼松、白石都畫出來。但問題是,不是所有詩都有現(xiàn)成的畫配,書商出書時,也不愿意花成本去找畫家一首首照著詩畫,所以就找了很多似是而非的圖印在書上,《登幽州臺歌》配了一個人呈45度角仰望星空,《滕王閣詩》又是這個人呈45度角仰望星空,《望月懷遠》還是這個人呈45度角仰望星空,看起來花花綠綠很好看,其實和詩沒有任何關系,甚至會干擾對詩的理解。兒童和成人不一樣,他們首先讀圖,然后再讀文字,在他看來,他首先獲取的是圖的信息,再獲取詩的信息,而這兩個信息是錯位的,他當然拒絕這首詩了。所以爸爸媽媽在買《唐詩三百首》時,要自己認真看幾幅圖,看看它就是做個樣子,還是真的從詩意中引發(fā)出來。如果沒有判別的能力,寧可買不配畫的。
《唐詩三百首》的問題就講到這里。歸納一下這一課的重點:第一,檢查一下你買的是不是本假書;第二,從絕句開始學,不會的就跳過去;第三,父母帶進門,然后把選擇權交給孩子;最后,靠譜的插圖本不好找,不要看到花花綠綠就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