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例行的bedtime story,大概是讀到食草恐龍那章,我說:hey, he is vegetarian. 妞沒有接話,在我要翻頁的瞬間,"Well, actually he is a fruit-tarian." 她指了指恐龍嘴邊的漿果,篤定地望向我。
而我彼時內(nèi)心的os是:OMG. 3歲的小屁孩為什么會懂詞根這種事!老娘真是教不了你了!
于是一邊憤憤不平,一邊竊喜著掩門而出。估計這個心情你們都體會過。
整了個這么炫酷的開場,簡要介紹下人物背景。
3歲半的Alice, 我家老大,講真我不知道她的英文水平是什么,因為她沒有上過任何機構(gòu),包括早教。沒有一份卷子說“ 嘿 她認識哪幾個單詞 or 她會回答哪幾個疑問句 所以她的水平相當于blahblahblah”
她就是個中國小孩,大部分時間在國內(nèi)說著中文。如果有外國朋友的場合,她就是小型移動翻譯器,穿梭在金發(fā)碧眼和黑發(fā)同胞之間。不要試圖用“what ‘s this or 這個用英文怎么說“ 來逗她,我估計她多半會說:Are you kidding me?
Believe it or not, "Are u kidding me?" 是Alice說的第一句英文。那年她兩歲,歪著頭看我和她爸話家常。冷不丁就插了這么一句,嚴絲合縫,仿佛她聽懂每一個字。我和她爸迅速交換了眼色,確認對方都沒有想夸“寶寶好棒寶寶好聰明”,但內(nèi)心都明白:雙語小孩,上線了。
從此她的英文就開了掛。40多頁的 I can read 復述出來像玩一樣,今年暑假我們回Virginia,給她報了個Montessori summer camp, 接觸過的每位老師都來同我說:no extra attention is needed.
英文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帶她去看更大的世界,去認識更有趣的人。而語言誕生的原動力,不就是為了交換馬匹糧草,召喚不知所蹤的同類,求的是一個心意相通,各取所需。
你寫詩,我來讀。
這種原生的認知力,是任何機構(gòu)都沒法給予的。
機構(gòu)喜歡循序漸進,fair enough,主流思維還是覺得沒有詞匯積累,就沒法好好說話。Alice不屬于這類,因為我和她爸不玩這套。從開始讀英文繪本,我們給的就是成人的語速和句長。Baby Talk? 大概在小奶娃的時候有過一兩次,我覺得反而非常累贅。不信你試試”這個是Apple, 很好吃哦” 和“ u wanna a juicy apple", 哪個說起來更順?
Stop baby talking! 如果擔心娃沒有詞匯量聽不懂,那是你太小看孩子。我家胖二,一歲半,聽過三次:"drop it in trashcan, please" 就完全明白diaper換下來以后該丟去哪了。當你的句式足夠豐富且固定,詞匯的積累也在悄然開始。比如magic words, 飯桌上常用的"Could you please pass me+blahblahblah", salt/chopsticks/ broccoli /bowl/ketchup/bib.....and so on.
吃頓飯就有這么大的詞匯量,而互動會引發(fā)新一輪的句式和詞匯。還沒聽說過因為哪個單詞卡得說不下去吧?肢體比劃也能說清楚一二。
枝蔓繁盛的語言架構(gòu)有強大的生命力,并不會因為缺了幾節(jié)課就掉隊。生活的任何一個細部,都在為語言提供養(yǎng)分。
想起很久以前Alice說"Hey mom, u see the arch in the air?" "Amazing"她說。我一看,是彩虹。
是,即便你不會說rainbow,我們也沒有錯過它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