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標題,馬上想到了我自己小時候和我娃二三年級的時候。
先說說我們小時候,基本就是一本優(yōu)秀作文選跟一本好詞好句然后大行“天下文章一大抄”。直到上了初中,老師帶著我們讀了很多大家的作品又實施一周一篇長文一天一篇日記的高壓政策終于可以信筆拈來了。
到了娃這,這套策略對一個完全不受支配的男孩子完全失效,經常周末一整天就坐在那里荒廢一天最后草草應付了事。到了四年級發(fā)現不能再繼續(xù)放任,終于下決心找了一家當時公眾號上推薦的作文機構試聽,老師活潑生動的授課方式一下子吸引了孩子,加上有要好的小同學一起,漸漸就把每周一次的作文課變成了一節(jié)快樂的吃吃喝喝暢聊課。孩子們每次都會圍繞當天的主題暢所欲言一個小時,然后再用一個小時“我筆寫我說”,有時天氣好老師也會直接把孩子們帶到戶外運動后再寫,有了感興趣的親身體驗孩子的寫作慢慢不再發(fā)愁了,居然越來越能“編”。
從上面的親身經歷中,我其實有兩點體會愿和大家分享:1.一定是先有輸入才能輸出,所以平時生活中孩子們的切身體驗是非常重要的;2.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智能,有人語言能力強,有人美術很棒,還有人運動能力強,要善于發(fā)揮每個孩子的不同智能,在采用有針對性的多元智能方式發(fā)揮每個孩子的特長,這樣才能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切入點。
總之不要把作文當作一項苦差去面對,而是盡量讓孩子感受寫作的樂趣。久而久之一定會有成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