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2歲的兒童介于童年早期與青春期之間,是一生中至關重要的一個時期。孩子們開始展現(xiàn)自我并努力探究自我。他們看重自己的外表、與朋友的關系、在學校的表現(xiàn),并以此來評價自己。事實上,他們開始看重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了。
善于解決這些問題的孩子具有“我能行”的社會能力。他們覺得自己能有所作為,能更多將精力集中在功課上,能夠成功地與同齡人交往,抵制同伴壓力,也能迅速從失敗中恢復,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輕言放棄。
這些能力具體包括:
1,理解別人的感受和看法,能使孩子們認識到,對同一件事情,每個人的想法和感覺可能會不一樣。
2,理解別人的行為動機,能讓孩子們明白,人們可能會出于某些原因而在特定的時間做出某種行為,還有一些潛藏的原因造成了人們的某些一貫行為。
3,尋找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能鼓勵孩子們思考各種選擇。
4,考慮后果,能鼓勵孩子們在行動之前先考慮一下后果。
5,分步計劃,能鼓勵孩子們在制訂計劃時,要預見到可能的障礙并考慮時機——也就是說,要考慮到問題的解決需要時間,而且在某些時間采取行動比其他時間更好。
作為父母,這一時期對孩子的引導變得格外重要。因為這一時期的孩子仍然依戀父母,能夠接受父母的引導。幫助孩子學習解決問題的技能,可以讓他們在不久到來的青春期中,具備使自己感到安全所需要的能力。
區(qū)別于長篇大論的理論陳述,這本書通過一些簡單易行的小游戲,讓孩子親身體會“我能解決問題”技能的五方面。操作性強,不枯燥,可以在家里和孩子隨時實踐。在游戲中操練這些能力,更有助于孩子在真實情境中學習,從而建立正確的社會交往能力。
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看看這五方面:
技能一:理解別人的感受和看法
技能二:理解別人的行為動機
技能三:找到可替代的解決方法
技能四:考慮后果
技能五:分步計劃
理解別人的感受和看法
了解人們對于事情的感受,對于解決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xiàn)的問題非常重要。孩子的行為是以其感受為基礎的。在能夠理解別人的感受前必須先認真對待自己的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培養(yǎng)這種能力可以先從談論自己的感受做起,逐漸讓孩子理解并學會使用“傷心、生氣、害怕、驕傲、沮喪”這樣描述感受的詞匯。
父母可以經常問問孩子“什么事會讓你感到高興?什么事可能會使別人感到高興?”
有時候只要能夠明確一種感受,就有助于我們對待這種感受。
一旦孩子明確掌握了表達這些情緒的詞匯,就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讓孩子理解“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感受”了。
比如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生活中的例子“一個人對一件事會感到高興,而另一個人對同一件事會感到不高興”,孩子就更容易理解不同的人對于同一件事會有不同的感受,從而理解他人。另外孩子也更能理解一個人對于同一件事也會有不同的感受。
可以引導孩子在生活中練習表達情緒,當孩子做對一道題時,問問他是什么感受?當孩子纏著父母要買玩具時,可以問他:“讓你等到生日的那一天,你有什么感受?”孩子可能會回答:“不耐煩?!备改缚梢岳^續(xù)問:“當生日到來時,你認為自己會有什么感受?”“高興。”他會說。之后,他可能不再纏著父母要禮物,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高興的事情上,這樣可以幫助他克服不耐煩情緒。
反復練習并掌握了這些技能之后,在生活中,孩子就會思考他們對于一件事是否有相互矛盾的感受,思考對于一個沖突別人的感受和他們是相同還是不同,以及他們現(xiàn)在的感受和今后的感受可能會有哪些不同。
事情總是如表面那樣嗎
有時候不想清楚別人作出一個行為的原因,會造成誤解和問題。很多時候別人言行背后的原因與我們所認為的完全不同,事物并不總是像表面上看上去的那樣。當人們對一個人的動機得出匆忙、不準確的結論時,就會誤解那個人的意圖。另外,區(qū)分某一個人某一時間段的行為或一貫行為,也影響著我們與他人相處的方式。
某一時段的行為:“他為什么那么做?”
為了讓孩子認識到人的行為可能出于不止一種原因,可以和孩子玩“還有別的原因嗎”這個游戲。
假設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說不想一起玩時,可以試著寫出所有的可能:
他是不是累了
他是不是必須要回去做家庭作業(yè)
他是不是要去看醫(yī)生
他是不是不喜歡他的朋友了
當孩子形成習慣對別人的一個行為可以舉出幾種可能的解釋后,父母就可以把這個技能和上面討論的理解人的感受的技能結合起來,來談論具體的情境。
一貫行為:“為什么他會那樣?”
要理解一個人的長期行為,比確定一個人當時的意圖,需要更深層次的洞察力。要理解一個人為什么表現(xiàn)出一貫的行為,就需要理解其潛在動機。看透人的行為并認識到形成這種行為的一些潛在的、不明顯的動機,是一種有助于孩子與那些行為方式和自己不同的人相處的技能。理解潛在動機的目的,不是為了要證實這些解釋,而是為了承認人的一貫行為的背后常常會有許多隱藏的原因。
作者也同樣通過大量的游戲練習,讓孩子能夠理解什么是生活中的一貫行為及其背后可能有的各種不同的原因。在此之上,給孩子奠定一個解決問題的基礎。
尋找多種解決問題的辦法
社會能力強、情商高的孩子,能夠想出不同的辦法來解決問題,而不是做出沖動的反應,或者在第一次嘗試失敗后就放棄。
要鼓勵你的孩子想出一個問題的不同解決辦法,就要把這當成一個頭腦風暴活動。也就是說,對提出的辦法不要做評價,要提出各種可能的辦法,而不論這些辦法有多么牽強。其目的是對一個具體事情或問題,想出盡可能多的辦法:“我可以這么做,或那么做,或者甚至可以……”
剛開始的時候可以假設在虛擬的情境中運用這項技能,這樣孩子不會像考慮自己生活中的真實問題那樣焦慮。作者同樣是通過一系列的例子來展現(xiàn)如何在虛擬游戲中鍛煉這項能力。
當孩子能夠在游戲中熟練掌握這項技能后,就可以鼓勵孩子在生活中運用了。在生活中出現(xiàn)沖突是很正常的。通過解決沖突,孩子們學會了在人際交往中與人協(xié)商。要把沖突看做是一次學習的機會,而不是被迅速處理并忘卻的煩惱。
在孩子提出第一個解決辦法之后,不論是什么辦法,父母不需要去評價,而僅僅是鼓勵孩子繼續(xù)想出不同的解決辦法。正是這一連續(xù)的思考過程才能有助于解決問題。此時,思考本身要比孩子得到了什么更重要,也就是說稱贊“想得好”比“這是一個好主意”更重要。
在孩子能輕易通過頭腦風暴想出不同的解決辦法之后,要讓孩子考慮每一種解決辦法可能會使別人有什么感受。而根據(jù)別人可能會有的感受來考慮解決辦法,是教會孩子評估一個辦法是好還是不好的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學會考慮后果
孩子除了問“我還能做什么”之外,同樣重要的是問“如果我那樣做,接下來可能會怎么樣”。我們除了要幫助孩子們學會關注各種情感,還要學會考慮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其他可能后果。同樣可以先從虛構人物行為所造成的后果開始練習,之后再慢慢過渡到真實生活中。
接下來讓我們看一個例子。
西爾維和弗朗絲都是12歲,兩人在籌備一個晚會。西爾維想邀請自己的朋友安妮參加,但弗朗絲不想讓安妮來。弗朗絲解釋說,她和安妮無法相處,如果安妮在,她會感到不舒服。弗朗絲的媽媽和女兒談起了這件事。
媽媽:你認為那個女孩被排除在外會有什么感受?
弗朗絲:傷心。
媽媽:如果你因為這件事而讓西爾維為難,你認為她會有什么感受?
弗朗絲:生氣。
媽媽:你為什么不和西爾維商量一下這件事,也許你們倆能一起解決這個問題。
(弗朗絲決定邀請西爾維到自己家里來。)
弗朗絲:如果安妮來參加晚會,我真的會感覺不舒服,因為我和她無法相處。
西爾維:難道你不能離她遠點嗎?
弗朗絲:這很難,這只是個小型晚會。
西爾維:那么,這是我的家,安妮是我的朋友,我不想失去她。
西爾維的這番話讓弗朗絲很為難。她意識到,如果堅持不讓安妮來,她就可能會失去西爾維的友誼。
弗朗絲:好吧。我盡量離她遠點。
弗朗絲學到了很重要的一課。她認識到,她必須要考慮西爾維的感受,而不能只考慮自己的感受。因為她不想失去自己的朋友,就要把安妮來參加晚會這件事放到次要的位置。
考慮一個解決辦法所帶來的后果,與只考慮解決辦法相比,向前邁進了一步。但是,孩子們一定不能到此為止。對于弗朗絲來說,想到要堅持不讓另一個女孩來參加晚會,就可能會失去西爾維的友誼,是向解決問題邁出了第一步。但是,只屈從于西爾維的愿望,將無助于弗朗絲的感覺也好起來。只有當她能想出一個令人滿意的辦法時,問題才會得到解決。
總結一下就是:
1,要幫助你的孩子考慮自己和別人的感受,還要考慮自己言行可能造成的后果,既包括積極的后果,也包括消極的后果。
2,讓你的孩子自己根據(jù)可能的后果,來判斷他的主意是好還是不好。如果他的主意不好,就讓他再想出不同的辦法來解決問題。
3,當你通過把陳述句變?yōu)閱柧涞姆绞?,讓孩子們解決他們自己的問題時,你就是在向孩子們傳遞一個重要的信息:我相信你會作出好的決定,我尊重你對事情的看法和感受。
我的計劃是什么
有時候解決人和人之間的問題,需要一種更加復雜的技能,叫做手段-目標思考,或分步計劃。孩子們需要把幾項能力結合起來,才能制訂出好的分步計劃。
這需要孩子們學會思考:
要達到目標,我能采取哪些步驟?第一步要做什么,第二步要做什么……
有可能出現(xiàn)什么障礙,妨礙實現(xiàn)目標?
如果這個障礙是不可克服的,是否有其他可行的辦法?
什么時候是實施計劃的最佳時機?
完成計劃需要用多長時間?
要制訂一個分步計劃,需要一個孩子能夠制訂計劃,能夠意識到問題的解決并不總會一帆風順,并且必須能夠評估行動的有利時機。
以上就是本書的全部內容。之所以關注這本書,是因為9歲女兒最近總是會聊到朋友間的一些困惑,起初我無心聽聽,后來發(fā)現(xiàn)很多經常發(fā)生的問題已經影響到了她的情緒。在不知該如何安慰她的情況下才來求助這本書。讀后發(fā)現(xiàn)不僅解決了我們相當一部分困惑,還非常受啟發(fā),所以分享給大家。正如書中所說,我們寧可在最適合的時間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干預,也不要在危機過后進行補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