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孩子口口聲聲的愛,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期待!

2020-5-26 10:51 原創(chuàng) · 圖片14

這兩天看了一本又棒又喪的書——《無聲告白》。

這是華裔女作家伍琦詩的處女作,剛一出版就征服了歐美文壇,一舉擊敗很多大牌作家,成為當(dāng)年美國亞馬遜年度最佳圖書,并且橫掃各項歐美榜單。

這本書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世紀70年代美國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等方面的社會問題。

而本質(zhì)上,這是一個家庭故事,是一個父母對子女過載的期待而導(dǎo)致的家庭悲劇,用作者自己的話說,本書的核心是:

父母無意識間施加給子女的壓力或期望,子女無意識間產(chǎn)生的想要滿足父母期望的迫切感——或者覺得有必要擺脫父母的壓力,以及這些東西相互拉扯碰撞的過程。

這是一個發(fā)生在中國移民和美國白人組合而成的混血家庭里的悲劇。

“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边@是故事的開頭。很快我們就知道,莉迪亞是這個家庭中的一個女兒,“他們”就是這個家庭中的其他成員:父親詹姆斯、母親瑪麗琳,哥哥內(nèi)斯和妹妹漢娜,而最主要的還是指她的父親和母親。

因為,我們慢慢會知道,是父母的愛與期望,殺死了莉迪亞,而他們完全不自知。

對于中國讀者來講,這樣的故事太過熟悉,有太多的人都活在這樣的故事里,結(jié)局雖并不一定走向死亡,但是越來越多的人在父母的期待中失去自我。

因此,《無聲告白》書封上的那句話才如此動人心魄——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如同任何事一樣,根源在父母。

家中最受寵的女兒死了,為什么會這樣呢?

“如同任何事一樣,根源在父母。因為莉迪亞的父母,因為她父母的父母。

莉迪亞的母親瑪麗琳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里,瑪麗琳的父親在她三歲的時候就離開了家庭,之后,她的母親成為了一名家政課老師。

“每一位年輕女士,都需要管理住宅?!?/span>

“一位好妻子,應(yīng)該掌握蛋的六種基本烹飪方式?!?/span>

她對瑪麗琳設(shè)計的人生軌跡是:丈夫、孩子、房子。而這正是她想要而不可得的生活。

然而瑪麗琳渴望出類拔萃和與眾不同。她對自己發(fā)誓,絕不能活成母親這樣,她的理想是當(dāng)醫(yī)生,即便會遭遇嘲諷和歧視——在當(dāng)時,女醫(yī)生還是很少見的,因為

“做醫(yī)生是她能想象得到的最能與母親的生活方式拉開距離的職業(yè)”。

可是,瑪麗琳的醫(yī)生夢并沒有實現(xiàn)。而且諷刺的是,她逐漸過成了母親所期待的那樣,大學(xué)還沒畢業(yè)就嫁給了詹姆斯——一個華裔男人,一個看上去足夠與眾不同的的人,并且很快有了孩子。

或許瑪麗琳是因為詹姆斯的與眾不同而愛上他的,而詹姆斯愛上瑪麗琳,恰恰是因為她的普通。

詹姆斯出生在第一代移民家庭里,父母經(jīng)濟拮據(jù),地位卑微,他自小就與周圍的環(huán)境格格不入。他最大的理想是能夠融入人群,避免與眾不同。

在瑪麗琳這個美國白人女孩面前,他覺得從容自信,他感到被接納,像是美利堅這個國家向他敞開懷抱。也因為如此,他甚至害怕有一天瑪麗琳會突然從他身邊消失。

也許,人一輩子都不會忘記最初的夢想?,旣惲针m然過起了“丈夫、孩子、房子”的生活,但是當(dāng)母親去世,她回到母親的房子里時,她想到了母親孤老終身的可憐人生,想起了母親對她的期待,心中的夢想再次翻騰,她提醒自己:

“你不想要這樣的生活,你的人生不止如此?!?/strong>

因此,即便十分放不下孩子們,她依然痛下決心,一個人默默離家,去繼續(xù)八年前的夢想,重新去拿學(xué)位,去申報醫(yī)學(xué)院。

可是她的宏偉計劃只持續(xù)了九個星期,因為她懷上了第三個孩子。她不得不再次放棄,回到舒適溫暖,但壓抑憋悶的舊生活中。

瑪麗琳是一個自我覺醒的勇敢的女人,只是,她在努力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時候,卻不知道自己的離開給家庭成員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詹姆斯最害怕的事情真的發(fā)生了,他被那種無法融入、不被接納的感覺深深占據(jù),以至于“交朋友”成為他今后對孩子們的最深的期待。

而影響最大的是五歲的女兒莉迪亞,她突然領(lǐng)悟到了一件事情:一定是她和內(nèi)斯做錯了什么惹母親生氣了,他們沒有滿足她的期待。于是,她默默許諾:

只要母親能夠回家,她會實現(xiàn)母親每一個意愿。

因此,當(dāng)母親奇跡般地回來后,她決定遵守諾言。也是自此,莉迪亞開始背負起維護這個家庭的沉重包袱。

是過去塑造了現(xiàn)在。詹姆斯和瑪麗琳各自的原生家庭對他們造成的影響,在不知不覺中又影響了他們的孩子。

看似無私的愛里藏著非常自私的一面

對夢想徹底絕望的瑪麗琳回到家后,女兒的表現(xiàn)讓她重新燃起了希望,她的生活又有了新目標。

瑪麗琳不會與她的母親一樣,把女兒限制在丈夫和家庭的禁錮之內(nèi),過一輩子平淡麻木的生活。她會幫助莉迪亞實現(xiàn)她力所能及的目標,她將傾盡余生指引莉迪亞,庇護她,像培育觀賞玫瑰一樣,幫助它成長,用木棍支撐它,把她的莖稈塑造成完美的形狀?!?/p>

這是一位有夢想的母親的自我覺醒,她一生都在努力擺脫母親對她的期待,并且努力不成為母親那樣的母親。但是,當(dāng)她以為自己做得比母親更好的時候,卻正在犯和母親一樣的錯誤,在擺脫母親那樣的期待的同時,卻給了女兒另一種更大更深的期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們比較容易做到自己不需要的東西不去強加給別人,卻常常忘了,己所欲者,也同樣勿施于人。

自己曾經(jīng)缺失的東西,希望孩子能夠擁有,這幾乎是每一個愛孩子的父母都會有的心理。可是,在這種愛的給予里,人們很少會問自己夢寐以求的東西是否也是孩子需要的。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會或多或少地借助自己的孩子來彌補自己的人生缺憾,甚至走在大街上,都能輕易聽到一位母親對孩子苦口婆心地說教:你應(yīng)該珍惜現(xiàn)在什么都能學(xué)的機會,我小時候想學(xué)都沒得學(xué)……你應(yīng)該去上比我更好的大學(xué),這樣才能有更多機會……你應(yīng)該……你應(yīng)該……

家長們以一種過來人的姿態(tài),告訴孩子你應(yīng)該去做什么,你應(yīng)該去擁有什么,但是絕大多數(shù)時候,這些東西其實都是家長自己想要的。

那些看似“傾其所有也要為你”的大愛里其實有著非常自私的一面,因為當(dāng)家長們理所當(dāng)然地認為這些東西孩子應(yīng)該擁有的時候,卻恰恰忽視了作為一個孩子的真正的需求。

當(dāng)瑪麗琳對莉迪亞說“別讓人生從你身旁溜走”的時候,這樣的“人生”是瑪麗琳想要的人生;當(dāng)詹姆斯告訴孩子們“朋友永遠不嫌多”的時候,這也是他自己想要的。

因為渴望被愛,所以選擇順從。

父母對于子女的要求和期待,子女往往難以輕易拒絕,因為這是以愛的名義來給予的,不接受父母的期待,往往需要失去愛為代價。

莉迪亞需要父母的愛,她不想再失去母親,也不想看到父親失落的眼神。因此,她努力滿足著父母的所有期待,回答父母的總是“是的,是的,是的……

母親覺得她需要學(xué)數(shù)學(xué),她就順從母親一整天都在做算數(shù),每答對一道題,母親就會有愛的表示。一天下來,她默默計算,母親一共給了她十個吻、五個擁抱,叫了她三次“我聰明的女兒”,每當(dāng)她答對題,她就能看到母親的笑容……而母親會對她說“明天,我們……”

母親為她安排了明天的學(xué)習(xí)內(nèi)容,而對莉迪亞而言,就像是得到了一個承諾:明天,她會陪在她的身邊

她一直活在恐懼中,害怕母親會再次離開,父親會因此崩潰,全家會再次瓦解,幸福會粉身碎骨。她需要愛,所以她選擇順從。

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愛,而有時候,孩子的順從恰恰是為了愛。許多家長以為自己對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其實不是。

“你考試考100分,我就帶你去吃冰激淋。”

“你乖乖聽話,我就帶去去游樂場?!?/span>

“旅行只能取消了,因為你考試沒考好?!?/span>

“我現(xiàn)在不想理你,因為你作業(yè)還沒完成。”

……

當(dāng)孩子“表現(xiàn)好”的時候,你興高采烈,給他擁抱,給他夸贊;當(dāng)孩子“表現(xiàn)不好”的時候,你冷落責(zé)備,所有這些在你看來也許是“為你好”的言行里,對孩子而言可能是另一種意思:“我沒有滿足媽媽的期待,她不愛我了?!?/strong>

因此,那些聽話順從的孩子,往往是非常渴望被愛的孩子。他們會為了讓父母開心,為了得到父母的肯定而滿足父母的意愿,換來“好孩子”的名聲。

莉迪亞知道父母不顧一切地想要得到什么——盡管他們沒有說出來。“她發(fā)現(xiàn),似乎只要微不足道的小事就能換取他們的快樂?!?/strong>因此,她讓自己整天忙個不停,不停學(xué)習(xí)母親希望她學(xué)習(xí)的課程,為當(dāng)一名醫(yī)生而努力,穿上爸爸送的連衣裙去參加舞蹈班,因為爸爸認為這樣對交朋友有幫助。

漸漸地,“她成了全家人的宇宙中心,每天都擔(dān)負著團結(jié)全家的重任,被迫承載父母的夢想”,而那些越來越多的愛,也漸漸變成越來越重的負擔(dān)。

你沒那么了解你的孩子

瑪麗琳和詹姆斯傾注了所有的愛在莉迪亞身上,而莉迪亞的表現(xiàn)讓他們引以為傲?!拔业呐畠?,是個天才?!爆旣惲諏︵従犹f。

她自信地認為女兒熱愛學(xué)習(xí),熱愛科學(xué),她成績優(yōu)異,她從小就表現(xiàn)出了很高的天賦,高一在上高二的課,她堅信女兒可以成為一名出色的醫(yī)生。她以為她了解女兒的全部,就像可以掌控女兒的人生一樣。

父母們總是自信了解自己的孩子,而事實上絕大多數(shù)都不了解,你看到的孩子也許并不是真實的孩子,尤其是那些聽話的孩子。

聽話順從的孩子早早學(xué)會了偽裝,學(xué)會了去揣摩父母的心思,當(dāng)他們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會考慮“別人會怎么看”,久而久之變成一種習(xí)慣,忘了自己真實的需求,甚至把父母的需求當(dāng)成了自己的需求,讓任何人都覺得他們原本就是這樣。

所以,當(dāng)莉迪亞不見了,瑪麗琳不愿意相信這樣的事實:“她不會自己溜出去的。你難道覺得我不了解自己的女兒嗎?”

她聽著女兒說“是的”,就以為女兒真的需要,她看見女兒的笑容,就以為女兒是真的開心,卻忘了自己曾經(jīng)也總是對自己的母親假笑。

直到莉迪亞死了,瑪麗琳才知道莉迪亞一點都不喜歡科學(xué),才知道她過得并不開心,她的笑容全都是假的;直到莉迪亞死了,詹姆斯才知道她沒朋友,他看到的莉迪亞拿著聽筒打電話的場景也不過是莉迪亞為了讓他開心而假裝而已。

最后,他們終于明白,是他們的愛與期待把莉迪亞拖到了湖底。

可是,有一些真相,作為父母的他們可能永遠都不會知道了。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許許多多的孩子,因為活在父母的期待里,漸漸沒了自我。

可是做自己又是那么重要,或早或遲,人終究需要做回自己。

微博上有一個熱門話題:

“很聽話的孩子后來過得怎樣”。我隨便翻了幾頁,看到許多令人心酸的回答。





這這個話題里,我們看到了許多人的覺醒,但是,這樣的覺醒是要付出很大代價的,許多人,當(dāng)他們終于意識到應(yīng)該做自己的時候,卻仍然感到無所適從。失去自己太久了,竟不知道要如何找回自己。

有一天,莉迪亞終于覺醒了。

至少我不用別人來告訴我,我想要什么?!辽傥抑牢沂钦l,我想要什么?!?/strong>有一天,鄰居男生杰克這樣對莉迪亞說。

一開始,莉迪亞以為她知道她要什么,比如當(dāng)醫(yī)生,比如受歡迎,可是最后她突然發(fā)現(xiàn)這些都不是。

“你覺得你需要,但是你不需要?!?/strong>

她終于發(fā)現(xiàn):“繼承父母的夢想是多么艱難,如此被愛是多么令人窒息。

她終于明白:“如果你不愿意笑,就別笑。”

只是,最終,她的覺醒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雖然,聽話并非好事,但是在生活中,家長們?nèi)匀幌M幸粋€乖巧懂事的孩子,那些別人的家的孩子總是令人羨慕。

但是,不管我們曾經(jīng)怎樣背負著父母的期待,如今又怎樣不可避免地對孩子有所期待,都不要忘了: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回應(yīng)1 舉報
贊4
收藏5
5年前
我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主義,不被別人左右,可是這個很難做到。
發(fā)布

推薦閱讀

一葦_啾媽
一葦_啾媽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