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溝通那些事兒

2018-10-27 15:07 原創(chuàng) · 圖片2


家校溝通的目的是啥?

往大了說,是為了教育能夠更有效和順暢;往小了說,是為了自己的小孩兒能得到更好的教育。

所以,家校溝通的手段,從老師的角度來看,是如何讓老師布置的任務(wù)和學校的各種教學和活動安排順利執(zhí)行,從家長角度來看,則是希望發(fā)韌于自家孩子卻又有益于大家的意愿能夠得到老師首肯和支持,最終作用于自己的小孩兒,也順帶普惠大家,并形式上達到家長和老師認為的成才目的。

如此,家校互動和溝通是十分必要和必需的!這個邏輯其實也是現(xiàn)代教育的基本訴求,其實無需贅述。

但問題是,理想和現(xiàn)實始終是有距離的,聽上去順理成章的事,在實際運行中,就會出現(xiàn)各種情況和問題,看了小花生發(fā)起了幾個TOPIC,我也是一一體驗過,且把自己的經(jīng)歷和思考,整理一下,羅織成文,是以記之。

群究竟能干啥?

群是個松散的集體,談不上組織。大家因為孩子在同一個班級,共同學習,才會聚在一起。所以,班級群一般是用來老師發(fā)通知、作業(yè),告知學校里和學習有關(guān)的相應(yīng)事宜,家長群則是家長們可以一起就需要商定的事宜討論溝通的群。這是我對這兩個群的理解。

一般班級群,還是聽老師的發(fā)布為準,通知發(fā)布,可以@大家,不必回復“收到”,影響對通知的接收。不關(guān)心關(guān)注班級群,說自己沒有看到通知的,往往就是對孩子關(guān)注不夠,是家長的問題。一般班級群要設(shè)提醒,以防止遺漏通知。

家長群里,大家可以暢所欲言,就是為了解決問題,所以在這個群里大家可以提出問題、討論、找尋最佳辦法,愿意參與就積極參與,不愿意參與則可以取消提醒,有時間就看看,沒時間可忽略。如果想要進一步交流,自然會電話、點對點微信,此群應(yīng)不怕遺漏信息,就看話題和自己的相關(guān)性,以及家長關(guān)心和參與的程度了。
 

此外,群的設(shè)立,本來就是為大家提供交流溝通的方便,因為共同需要才設(shè)立,變成打擾就不好了。

我的群體驗是:小丫是班級英語課代表,因為有一次要就英語材料收費,而且不是人人都繳費。我就在班級群發(fā)了通知,然后請有意向的家長加群,我另建了一個收費群,把群的二維碼放在班級群里,這樣可以不至于把班級群攪亂,也不影響不需要的其他人。后來老師覺得這樣挺好,干脆就把我這個臨時建立起來的收費群,變成了班級收繳各項費用的群,專群專用,很方便,也少了許多打擾和麻煩。

群的弊端,目前看有兩種:

其一,老師發(fā)完通知或者提醒,包括一些對班級情況的匯報和說明,家長們會紛紛表示“收到”或者“老師辛苦了”等感謝的話語。對老師的禮貌、尊敬和感激固然沒錯,但是全班四五十個家長都寫,確實把有用信息就給沖沒了。但是大家都說,自己不說一聲,貌似不好;

其二,學校常常借班級群發(fā)一些八竿子打不著的信息,給學校拉票,給所在地區(qū)的某些行政行為拉票,非常討厭。尤其是還要截圖上傳。非常煩人。老師無奈,學校大概也無奈。

至于“太平”這種效果,全在自我調(diào)節(jié),學校、老師的統(tǒng)一安排和布置,通知收到,盡力做到,就是太平;有不平事宜,上有上策,下有對策,知道自己如何做,如何自處,不影響和傷害他人為宜,也就沒有什么可以太過計較的。

在一些原則問題上,也不能做和事佬,該不太平的時候,也不能太平。如果涉及到廣泛利益,就和大多數(shù)家長達成共識,統(tǒng)一行動,目的就是保護孩子,為孩子們爭取利益的最大化。

像孩子午飯發(fā)霉這樣的涉及到公共健康的問題,就不能容忍,就得積極反映,可以尋找媒體,讓問題暴露出來,爭取輿論,或者在有證據(jù)的情況下,向有關(guān)部門反映……一切為了孩子,為了未來。

家委會都干啥?

四年級前一直是家委,沒給老師送過一分禮,但是積極為班級事務(wù)工作和忙碌。自認為是個難得的好家委,和老師關(guān)系融洽。對于不聲不響地小丫來說,既不受到過分關(guān)注,也沒有被排擠打壓。這大概是一個小孩兒可以自由自在生長的最好狀態(tài)吧。

這位老師人不錯,起碼在我的觀察中,人品靠譜。會有某些積極的家長跟老師有較為親近的接觸,孩子由此得到了額外的照顧,個人感覺不見得是好事。

我是個出力的家委。小一時,班級需要布置和裝飾,我設(shè)計的班級后面的墻面。平時學校布置的各種文字工作,我基本負責。老師為此請我吃飯。感覺不送禮,還讓老師請吃飯的家長沒幾個,我覺得這樣的老師也沒幾個。

其他家委也各展神通,還不都是為了孩子。有專門幫老師收各種費用的,運動會、大合唱、出游……各種活動,很多家長都出錢出力,也有樂得啥也不管,只給錢的。小學家委不過如此。

好處大概也是有的。因為我對老師沒要求,就是希望能給孩子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什么三好學生,各種出頭露面的事兒,統(tǒng)統(tǒng)隨機隨緣,孩子有興趣就參與,沒有興趣就隨她。

小丫看書的專注,老師注意到了,也很好地給予她保護。有一次,老師說,有次自習時,其他同學在寫作業(yè),小丫在看書,老師也想提醒她寫作業(yè),但是看她看得專注,就怕自己貿(mào)然提醒,嚇到她,哈哈,等到感覺她好像看完了一張,才走過去,提醒她。這份體貼也屬難得。

四年級的老師也是如此。

五六年級的老師……一言難盡了。讓孩子吃了一些苦頭。前任家委全部換掉,完全以利益聚集起來的家委,相互之間失去信任不說,搞得班級雞犬不寧,事情一波接一波,那位老師自己焦頭爛額,又拿學生出氣。一個好好的班級四分五裂,孩子們備受摧殘和折磨。我們也算是見識了。

但人生不過如此,守得云開見月明。孩子也由此歷練了心智和性情,反倒是一種獲得。

如今初中老師的寬厚讓孩子尤其覺得放松與安慰。班級氛圍非常好。一個人品好的班主任是一個班級班風的必要保證。群也好,家長關(guān)系也好,全靠班主任的引領(lǐng)。現(xiàn)在我應(yīng)該不是家委會的,但是有需要時伸手,沒有需要的時候不添亂,也挺好。如此而已。

做好自己,無論是孩子,還是家長,也是對老師的一種配合吧。

問題焦點:家長是作業(yè)批改機么?

小學時,應(yīng)老師要求,是需要參與批改的。但是中學以后,老師雖然有要求,但我確實基本脫手了。一方面作業(yè)很多,我的時間有限;另一方面,孩子也大了,如果事事還要家長親力親為,何時長大呢?

對于小丫這樣的孩子,習慣已成,有些參與,可能就是干涉和阻礙,用她的話說,就是干擾和搗亂。我乖乖退后,偶爾需要我配合,考考小科,也會被各種挑揀,考得不對。所以,丫頭,你能做的,別找我,嫌我考得多,題目刁鉆,就自己復習好了。

但是,對于一些不自覺又不自立的孩子,大概還是要跟一跟,主要是幫助孩子形成好的學習習慣,所以批不批作業(yè),還是要根據(jù)孩子對學習的自覺程度來定啊。

心得:家校溝通的家長理解和自我定位

家委會、家長群、班級群,都是家校溝通的手段,但像家長該不該給孩子批作業(yè)的問題仍然會成為大家討論的焦點,可見關(guān)于這樣的問題仍然有待進一步溝通,或者說,還沒有商量明白。

我始終覺得教育是個個性化問題。不能一刀切,但從學校管理來說,要有基本的規(guī)定,班級也要有班級的一些管理和方法。關(guān)于孩子的個別問題最好家長和老師個別溝通和調(diào)整,但是關(guān)于大家的問題,則要有基本的方法。

就拿批改作業(yè)來說,孩子自覺有良好的習慣,那就可以自主批改,如果不自覺,也沒有好習慣,家長難道就放任下去么?老師提出家長批改的目的和初衷是好的,了解自己的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被關(guān)注和重視,也在孩子尚不能自立自理的時候,必要的約束,這本身沒有錯。

家長完全可以根據(jù)孩子的情況進行不同程度的自我調(diào)整和執(zhí)行。只要孩子能夠完成學校的要求,成績達標,不就是皆大歡喜的事么?

家長抱怨老師讓自己批改作業(yè)是推卸責任,老師抱怨家長對孩子不管不顧不負責任,但仿佛大家忘了,其實最該負起責任的是孩子,學習說到底是他的事,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不能替代。

所以,溝通不是教育者間的相互指責,還是應(yīng)該相互協(xié)作,如何激發(fā)孩子才是重點。

在小丫的問題上,我們經(jīng)常聊天,我要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老師和同學們的行為方式和情況,關(guān)注班級群信息,需要回復及時回應(yīng)和回復,不需要時則避免打擾。

讓老師知道家長對孩子的關(guān)注,也讓老師感受到家長的配合,這是個態(tài)度問題。家長對老師的態(tài)度,也會影響老師對孩子的態(tài)度。這股合力會對孩子產(chǎn)生積極還是消極的影響,真是看溝通互動的效果啊。


回應(yīng)2 舉報
贊6
收藏16
5年前
好久沒看見親發(fā)文章了,孩子中考完啦?
5年前
米樂米 好久沒看見親發(fā)文章了,孩子中考完啦?
還沒,但馬上了,就在這個周末。我今年各種忙碌,一直想記也沒時間記。一回想各種需要記下來的事,再不記下來就要變成補記了??
發(fā)布

推薦閱讀

自然的孩子
自然的孩子
作者熱門日志
初中閱讀書目參考  贊110 · 收藏959 · 評論30
非虛構(gòu)類閱讀培養(yǎng)書單  贊46 · 收藏480 · 評論16
《新概念》學習之體驗與觀察  贊60 · 收藏375 · 評論48
最終要走應(yīng)試路線的原版娃  贊77 · 收藏244 · 評論76
慢慢放開她的手——高一實感(一)  贊76 · 收藏85 · 評論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