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語文朗讀,征集了小伙伴們的問題,通過整理匯總、合并同類項,歸納成以下四大類問題。
第一類問題
朗讀的目的、作用是什么?
孩子不愿意朗讀,默讀行不行?
每日朗讀的目的:形成習慣、培養(yǎng)語感,提高語文能力,不是培養(yǎng)播音員、主持人、朗誦家。
語感所包括的內容,要比朗誦包括的內容要多得多。朗誦重在“音調”,語感重在“思維”。不是讓孩子像朗誦家一樣去進行呼吸、共鳴、表達等等屬于“發(fā)音”技巧層面的訓練。
語感,是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是語文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對語言文字分析、理解、體會、吸收全過程的高度濃縮。語感能力具備了相當的水平,在實際應用中表現為一接觸語言文字,即產生正確的全方位的豐富的直感;在閱讀時,不僅能快速、敏銳地抓住語言文字所表達的真實信息,感知語義,體味感情,領會意境,而且能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語感是一種經驗色彩很濃的能力,其中牽涉到學習經驗、生活經驗、心理經驗、情感經驗,包含著理解能力、判斷能力、聯(lián)想能力等諸多因素。語感并不是不可捉摸的虛無飄渺的東西,也不是與生俱來的,是靠長期反復實踐得來的。在長期接觸語言材料的過程中潛移默化,語感會提高;而有意識地加強科學的訓練,能促使語感的進一步形成。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朗讀的時候,對于探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p>
一篇文學作品如果不經過認真的閱讀和理解,就是沒有生命的、死的語言材料。沒有閱讀和理解的基礎,沒有語感和文感的鋪墊,直接給孩子講寫作技法和理論,可能效果也不會明顯,孩子并沒有真正內化、理解、接受。那么,我們可以借助“朗讀”這一手段,在“讀”的過程中去理解、感悟寫作思路、技巧、方法,去體會文章意義。請注意,我們所說的“朗讀”重在體會文章的立意、結構、語言、情感;不是讓孩子像朗誦家一樣去進行“發(fā)音”技巧層面的訓練。
不用去報專門教孩子朗誦的課外輔導班,不要刻意去學聲情并茂。文字是有情感的,文字中蘊涵的情感,來自于對文字內容的理解,而不是浮于表面的拿腔拿調,裝腔作勢的抑揚頓措。
孩子不愿意朗讀怎么辦?我覺得這個問題不應該問,我也沒法回答。就跟孩子不愛吃青菜一樣,家長想辦法吧。學習中,哪兒有那么多資本去談論“不愿意”?
如果你真正了解的朗讀的目的和意義,你就會發(fā)現,朗讀,不是默讀、不是聽讀、不是閱讀,朗讀就是朗讀,誰也無法取代誰。
第二類問題
朗讀材料如何選擇?
朗讀課本可以嗎?
選擇朗讀材料時,要考慮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韻律感、節(jié)奏感特別強的。
比如,《笠翁對韻》《聲律啟蒙》、兒歌、唐詩等等,適合學齡前和小低年級。
二是文章結構工整、邏輯推理清晰的。
比如,我們的《朗讀手冊》里選的文章。
三是情感表達色彩濃烈的。
比如,朱自清的《春》《背影》等等。
小低年級的朗讀材料,可以從冰心、金波等等作家作品或者簡短的童話/散文、簡單的詩歌中選擇。
一句話,就是文字的優(yōu)雅和情感的真摯并存。
朗讀材料盡量選擇獨立的文章,中長篇小說顯然不適合朗讀。
關于語文課文,老師就會布置朗讀和背誦任務,按照老師要求做即可。另外,課文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從擴大孩子視野的角度講,建議每日朗讀還是要有課外內容。
一些熱點時事文章也可以讀,主題如下: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中國優(yōu)秀革命文化
★文化自信與文化自強
★改革開放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美麗中國
★人類命運共同體與全球化、大國責任與合作共贏
★時代變局與傳統(tǒng)堅守與腳踏實地
★青年力量,新時代與夢想、初心與奮斗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為人處世、核心素養(yǎng)
★優(yōu)秀文化節(jié)目的解說詞
★中外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融合與理解、包容、學習、創(chuàng)新
★中學生的人文底蘊、哲學素養(yǎng)與理性思辨意識
★互聯(lián)網+與大數據、人工智能與核心技術
第三類問題
每日讀什么?讀多長時間?是不是晨讀更好?
讀到什么程度可更換下一篇?需要背過嗎?需要定期復習嗎?
朗讀時丟字落字,當時需要打斷提醒嗎?
朗讀,是要雙線并行的,一條線是古詩文,一條線是現代文。也就是說,每日朗讀內容是古詩文+現代文。
正常語速情況下,每日朗讀控制在20分鐘左右為宜。可以是1篇現代文+1篇文言文+1首古詩詞,如果一篇文章篇幅過長,可以分解成幾部分,每天讀一部分。讀到滾瓜爛熟,換下一篇。一般就是每天讀3遍,讀5-7天左右,這個根據孩子實際情況來,沒必要完全按照這個標準,要靈活調整。
每日朗讀是培養(yǎng)語感、養(yǎng)心性的事兒,是保持對文字親密接觸的一種狀態(tài),其實是可以很隨性的。晨讀、午讀、晚讀,效果是一樣的,孩子想什么時候讀就什么時候讀。寒暑假,我們會安排晨讀;學期中會晚讀,根據自己的學習任務靈活調整。不用刻意要求背過,“背”只是個結果,“讀”的過程更重要。至于要不要復盤、重復,我個人覺得沒必要,在已經讀的滾瓜爛熟的基礎上,朗讀的量很重要,接觸到的文章越多越好。
如果孩子剛開始朗讀的時候磕磕巴巴、丟字漏字,當時不要糾正、不要打斷。先讓孩子讀下來,然后,家長和孩子需要把讀錯、漏字的地方標記出來,哪兒多了,重點反復讀幾遍,讓孩子重點注意,下次朗讀的時候要改正。
第四類問題
朗讀時,文章需要分析嗎?字詞需要解釋嗎?
朗讀中碰到的好詞好句,需要摘抄做積累嗎?
孩子朗讀毫無感情,像念經,怎么辦?
朗讀一篇文章,可以先把生字詞標音,不需要解釋,如果孩子很好奇一個詞的意義,可以作解釋,靈活掌握吧。朗讀文章不用做分析,有一本我們的《朗讀手冊》做“精讀”足矣。
朗讀中碰到的好詞好句,不用刻意做摘抄積累。如果一篇文章承載了太多功能,比如朗讀、分析、摘抄、仿寫......放心,用不了多久,孩子就會磨沒了耐心。
孩子朗讀的時候毫無感情,很正常,萬事開頭難,不要希望孩子一上手就感情充沛、抑揚頓挫,我娃到現在也沒修煉成這樣,但這并不妨礙語感的培養(yǎng)和形成。剛開始要把目標定低一些:只要能堅持,就是勝利。先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朗讀的習慣,再說其他。如果孩子像念經一樣,首要的是讓孩子把語速降下來,慢一點,日復一日的朗讀,總會有收獲。
關于文言文的朗讀材料及朗讀手冊,查看公眾號文章:
古詩文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自身獨特的韻味,兼具語言和文學典范價值,是很好的語文學習范本。我們重溫那些代代相傳的詩詞文本,重點不是因為它們漸行漸遠,也不是因為我們憂思古人,而是因為他們承載著中華民族所特有的語言魅力、精神追求、人文素養(yǎng)和智慧力量,是滋養(yǎng)著我們走向復興、走向遠方的的文化支撐。
但是,古詩文的表達方式、遣詞用句和現代文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我要強調的是,在每日朗讀的基礎上,古詩文必須要加入精讀和審美鑒賞的內容。理解了古詩文的美,就會理解現代文的美,理解寫文章的美,理解現代名篇的高級寫作手法。
小學生文言文的學習,必須得早做準備。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所有的在高中階段文言文好的孩子,他的基礎都是在初中甚至在小學打下的。文言文要想最后省勁兒,需要長久的積累,從小開始一個字一個字的積累,一句話一句話的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