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娃詞匯豐富“出口成章” 這樣積累才有效

2021-9-28 13:58 原創(chuàng) · 圖片3

西方心理學家和社會科學家經(jīng)過一系列研究證明,通過3歲孩子的語言水平,可以預(yù)測他入學前的學習水平;又發(fā)現(xiàn)一年級孩子的語言學習水平如果有限,到了四五年級很難再提升;之后又通過對數(shù)十年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的分析,發(fā)現(xiàn)10歲孩子的語言能力可以很好地預(yù)測他20歲時的學業(yè)、事業(yè)成就。

可以說,孩子早期的語言水平,和他將來的語言能力、學業(yè)成就呈正相關(guān)。而學業(yè)成就受語言能力左右,孩子學習成就的重要基礎(chǔ)就是擁有強大的詞匯量。

那么,如何積累豐富的詞匯呢?

一個重要的手段,也最為容易操作的手段就是——聊天。

在《父母的語言》這本書里,作者提出了一個“3000萬詞匯倡議”,這個倡議的來源是,研究發(fā)現(xiàn),生活在貧困家庭的孩子由于缺少與父母的溝通,在4歲前比生活在中產(chǎn)階級家庭的孩子少聽了3000萬詞匯。

圖片

“這個世界上沒有那么多天生聰穎的孩子,更多的聰慧源自其善于溝通的父母。”

這本書最重要的價值是告訴父母應(yīng)該怎樣和孩子對話,才能最大化地激發(fā)其大腦潛能。這也就是書中提到的“3T”原則法:

共情關(guān)注(Tune in):共情關(guān)注你的孩子在做什么。比如孩子在搭積木,那么這時候,家長要關(guān)注孩子所關(guān)注的東西,融入進去,而不是扯著他去讀繪本;

充分溝通(Talk more):與孩子討論時使用大量的描述性詞語。什么是描述性的詞語呢?就是把你看到的事物說出來。比如孩子收拾好了玩具,你可以說:我看到你把玩具都按照種類分別放在了對應(yīng)的盒子里,現(xiàn)在客廳干干凈凈,讓我心里真舒暢!謝謝你的努力,以后還這樣做!

輪流談話(Take turns):和孩子輪流參與談話。比如問答,孩子問的問題,我們要認真對待;我們問的問題,也要等著他慢慢說完,而不是搶先幫忙作答。

這本書會指導父母如何在和孩子的對話中,“塑造”孩子的大腦。

那么有人會說了,我自己的詞匯量也不太足夠啊,況且上面的這些原則,我自己也在慢慢學習實踐,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沒有什么馬上可以利用起來的方法呢?

首當其沖的就是閱讀。

我們家長和孩子日常對話的詞匯都帶有強烈的個人化烙印,如果父母詞匯匱乏,或者沒有掌握深入溝通的方法,有時候確實都“不會聊天”了。

這時候,閱讀就能幫上忙。

繪本涉及的知識方方面面,為我們家長提供了和孩子聊天的話題;而且繪本的書面語言、豐富的詞匯,也能給到孩子更好的語言刺激。

第二種就是“舉一反三”拓展詞匯法。這個方法利于孩子比較快的學會某些詞匯,讓孩子對某些詞產(chǎn)生深刻的印象。

所謂的“舉一反三”法,就是一次只聚焦一個詞匯或概念,不斷地對它作拓展。比如頭發(fā),爸爸的頭發(fā),媽媽的頭發(fā),長長的頭發(fā),亂蓬蓬的頭發(fā),柔順的頭發(fā),黑色的頭發(fā)……

簡單、整齊、統(tǒng)一的句式和孩子大量練習組詞和造句,更容易讓孩子聚焦在“頭發(fā)”這個核心詞匯上。

同樣的方法學習形容詞,比如顏色。不要一次性學習“赤橙黃綠青藍紫”,而是聚焦一個顏色,比如紅色,“我們來找找家里有哪些東西是紅色的吧?”孩子通過尋找各種各樣的紅色,對紅色的印象非常的深刻。

如果家長沒有有意識的拓展詞匯,孩子就容易詞匯匱乏,因為我們平時對話用的形容詞比較隨意,不刻意積累,孩子這方面詞匯的積累就特別慢。

這里也推薦兩套相關(guān)的書籍,

家長看,可以選《父母的語言》,學習如何與孩子溝通,用語言塑造孩子大腦;

親子共讀看,可以選五味太郎的《語言啟蒙第一課》,以及藍燈童畫編著的《語言表達啟蒙課》

圖片


圖片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感謝閱讀,如果你有什么好方法和心得,也歡迎留言分享。

也歡迎關(guān)注我的公眾號“原來是張小慢”


回應(yīng) 舉報
收藏3

推薦閱讀

原來是張小慢
原來是張小慢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