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小花生聊到了內驅力話題http://www.nydsk.cn/roundtable/28756
沒聊過癮,趁熱打鐵再侃侃。
自驅力不會無緣無故形成,要么正向,要么逆向,正向就是不斷正反饋后繼續(xù)要做的欲望,逆向就是為了打破負反饋(殘忍現(xiàn)狀)的欲望。
自律,克服懶惰等等這些事,人類很難堅持,都是碳基生物,誰比誰物種高級?
面對負面反饋大多人都會擺爛,因此想制造負面反饋去刺激在認知初期很難行得通。也見識過孩子有了一定是非金錢觀后哭窮扮慘父母的教育案例,孩子也確確實實在這種情況下努力考上了不錯的大學,但是要注意,這樣的“演“是長年累月的,是一舉一動,稍有不慎在三觀上是會被孩子質疑的,另外是否和家庭的生活觀、消費觀相悖?
反過來說,正反饋機制更加容易去建立,更多的是一些話術和鼓勵,善意的謊言總比長期演戲沒那么矯揉造作,教育的普適性也要高得多。
建立正反饋機制是為了幫助孩子逐漸形成一個自我學習習慣:克服漫長的學習周期,形成內驅力,自學進步。
一段時間的枯燥努力-給予正反饋(某個階段性節(jié)點)-繼續(xù)一段時間的枯燥努力-取得一定成果(某個階段性節(jié)點)-……
當覺得成果或者正反饋是通過努力得來的,在下一個階段的枯燥周期就容易堅持和給自己信念要繼續(xù)努力。
不停的重復不停的重復這樣的過程,當體會到努力帶來了進步,或者很深刻的認識到努力確實有用,內驅力就緩慢形成了。
如果小的時候告訴孩子是因為聰明才取得成績,那么在下一個枯燥周期遇到困難很容易就想放棄,因為覺得自己不夠聰明解決更難的問題了,努力就沒用。
下意識的經常說“你真聰明”實際上對未來漫長的學習周期是有害的。
所以一定讓孩子認識到成果是通過自己努力取得的,哪怕初期并不完全是這樣甚至大部分是父母助力帶來成績,也要說“你看,你的努力取得了**進步”類似的話。
正反饋建立的關鍵:
1.孩子自己有興趣的學科或者事情,有興趣,那么去堅持枯燥周期比一般事情的枯燥周期可以長很多,更容易經受得住長期的枯燥考驗,更容易找到 努力帶來一定成果的感受,所以哪怕看起來興趣和學習沒有強相關,但是這種良性的機制建立對孩子有巨大的幫助,孩子逐漸長大有些能力是下意識能觸類旁通的。
2.家長擅長的學科,對學科的分解,難度的遞進都很容易把握(類似于項目管理的目標拆分,階段性目標,大目標,小目標),家長也能輕松將進度分解成不同的階段,或者根據(jù)孩子學習狀態(tài)去設置正反饋節(jié)點。
3.優(yōu)先拉起一門擅長的學科、運動或者特長,對孩子在學校取得成就感至關重要,自己就能建立起來自老師同學夸獎的正反饋而不需要家長再很廢心思。
因此不管優(yōu)生,差生,策略其實都是一樣,先把一門學科或者一個方面打出來,不論是自信,還是嘗到了正反饋的甜頭,都對遷移到其他學科和整體學習有幫助。“既然努力這么有用,其他事情我也能行啊“這種心態(tài)是孩子們急需的。
從外界的外驅(外界給的正反饋)到建立內驅(自己的強烈欲望)是有漫長過程的。
在做任何事的初期或者不那么擅長的階段,正反饋至關重要。
追一個女生,3個月沒反應,基本上都放棄了。
放在學習上,或者學習相關事上,正反饋大致是老師的夸獎,同齡人的慕強,家長的鼓勵。
在中期階段,對一門學科,對一項事物積累了一定成就感,對自己能力從模糊到明確有了一定認知,比如我數(shù)學就是班里數(shù)一數(shù)二,比如我的地理知識遠超爸爸媽媽,比如我的某項能力在一個圈子里都被認可,那么外界的夸獎鼓勵作用仍然存在,但沒有初期那么大了。我很擅長,我有興趣,自己就會去鉆研。
到后期階段,形成熱愛,外界的阻力甚至都是動力了,才是真正真正的完全內驅。(目前社會,教育方面較大的問題,對學習有強烈熱愛的孩子太少了,大多是家長逼著學到大學就放羊了)
學生時代,或者小學時代的內驅還是在初期和初中級階段,家庭,家長,環(huán)境的長期影響巨大。
家長還需要思考如何有“間隔性“的幫助孩子獲取正反饋,當孩子某方面在學校已收獲到,那就不需要再額外表揚,比如考100分。 反而在孩子缺少學校,外界正反饋的學科方面多給予鼓勵和正反饋。 間隔性是第二個緯度,小學,小低通過努力取得進步是很容易的,但是到了初中,高中可能半年都看不到進步。
努力-取得階段成果-努力-取得階段成果-努力-,這個不斷循環(huán)的努力枯燥周期被拉長了,那么小學在取得一定成績后就減少過度獎勵,讓孩子逐漸適應長期的努力而沒什么外界的正反饋,減少外驅的作用。
用古人話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