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游戲力讀書筆記,主要是作者的核心觀點梳理,今天的第二部分則是作者在書中各個角落提到的各種各樣的游戲。
- 各種假裝游戲
- 孩子在游戲中假扮強勢一方,例如醫(yī)生、老師、父母等。年幼者扮演更強勢的角色,幫助建立自信。
- 假裝不小心用夸張的方式摔一跤
- 夸張的說話表情
- 枕頭大戰(zhàn)
- 拔河游戲:爸爸和媽媽假裝搶孩子
- 孩子粘著不讓父母出門:假裝不出門了,躺在孩子身上打呼嚕睡覺。
- 過家家游戲:通過游戲學習家庭日常生活
- 用玩偶或布娃娃演:一個布娃娃說他不會自己吃飯,另一個布娃娃說他會自己吃飯;不會自己穿衣服等
- 用愛充電、愛之蛋游戲
- 巖漿游戲:假裝地上都是巖漿,只能站在床上
- 鏡子游戲:模仿孩子的動作和表情
- 愛之槍:假裝被槍打中了,就會愛上打槍的人
- 追逐、木頭人、捉迷藏、逃不出我的手掌心
- 假裝和毛絨玩具說話
- 擬人化表演
- 身體對抗的游戲:需要兼顧對抗和支持兩種角色
- 關于權力斗爭的游戲:讓孩子體驗到力量的游戲:話語權的力量和闖禁區(qū)的力量
- 和孩子玩涉及輸贏的游戲時,注意觀察孩子傳遞的信號:是想要挑戰(zhàn)還是希望能贏?(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制定不公平的規(guī)則)學會讓孩子既享受勝利也享受挑戰(zhàn)。
- 襪子游戲:每個人都要脫掉別人的襪子,但是要保護好自己的襪子
- 試著不笑:對視比賽,看誰先笑;嚴肅時刻(這是個嚴肅的時刻,擺出嚴肅的表情)
- 被孩子冒犯時,說謝謝,可能會引來大笑
- 叉子藏到背后去換成湯勺
- 緩和氣氛的游戲:假裝憤怒、假裝威脅(如果你再這樣,我就要把水倒在我頭上啦)
- 打鬧的游戲
- 咬人魚的游戲:爸媽當咬人魚,用手假裝魚嘴巴,用笨拙、可笑的方式去追趕孩子
- 自我安撫的游戲:深呼吸,過家家(假裝安撫生氣的娃娃,大人假扮煩躁的嬰兒)
- 專注力的游戲:重復性的律動游戲(快走,慢走,左腳,右腳),大聲唱歌和小聲唱歌切換
- 整體規(guī)劃、先后條理的游戲:障礙路線游戲、尋寶游戲、拍手歌和跳繩游戲
- 控制情緒沖動的游戲:假裝換衣服上學的游戲
- 接龍游戲:幸運的是。。。(編故事),不幸的是。。。
- 潦草的線:兩個人輪流畫畫,畫出潦草線條,最終畫成某樣東西
- 假裝自己是毯子,蓋在孩子身上;假裝沒看見孩子,把他當做沙發(fā)坐下去。
- 對于過度依賴問題的處理方法:角色置換。由大人拼命黏住孩子不放,由孩子成為可以最終決定走開的一方。粘人的孩子總在擔心可怕的分離,但是如果我們黏住他們,他們就可以決定何時分離。
- 編造一些好笑的“不行”,例如不可以笑,不可以雙腳站立,不可以呼吸。當孩子破壞了規(guī)則,家長假裝生氣的連路都看不清,抓孩子時總是摔倒。
- 說一些貌似威脅但實際傻乎乎的話,用假生氣來緩和緊張的氣氛,有效預防和解決沖突:“如果你再做一次,我就要唱一閃一閃亮晶晶了!”
喜歡請關注同名公眾號:牽只蝸牛散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