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也是一瞬間的事情。
五年級下冊的習作《那一刻,我長大了》,面對這類成長作文,我們該怎么寫?
我們分析一下這里的成長,很顯然不是生理上的成長,而是思想的成長、心靈的成長和精神的成長。
所以在選擇素材的時候,一定要選擇讓自己有所觸動的一件事,把長大的瞬間寫具體。
下面兩個素材,是杜老師上課跟大家分享的自己小時候的故事,請同學來猜測,哪個素材更好寫?
1、辦了屬于自己的存折
這是杜老師小時候發(fā)生的事情,對應到現(xiàn)在的孩子,可以是有了自己的身份證、微信號、手機等等,這些是我們慢慢成長的一個證明。
2、不再為潑掉的墨水難過
我們的生活中可能會因為事情不如自己的預期發(fā)展而難過,比如錢丟了、心愛的玩具壞了……這種難過的心理往往能引發(fā)很多內(nèi)心的糾結(jié),而放下這些糾結(jié)也是一種成長。
賣個關子,上面兩個素材,你覺得哪個能寫得更出彩呢?
雖然乍一看,好像是第一個素材更適合,但其實不然。這個素材其實很容易流于表面,無法深刻表達成長的概念。
第二個素材更好,能夠更多地寫出內(nèi)心的糾葛,從小事中發(fā)現(xiàn)“成長”的點,使得感情表達深厚、細膩、感人。通過看似平凡的小事突出人物的性格,從而揭示成長,讓成長達到深化的效果。
這就是以小見大的手法手法。
所謂“以小見大”,就是能從生活中細小之事、微小之物中挖掘出其不尋常的內(nèi)涵,拓展、延伸到整件大事,表現(xiàn)大的主題。
比如莫頓·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通過我被困懸崖,在父親的鼓勵下,爬下了懸崖,這一件小事,來說明未來無論遇到怎樣的困難,我都不會害怕了。
原文:
突然,我向下邁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亂的巖石,撲進了爸爸強壯的臂彎里,抽噎了一下,然后令人驚訝的是,我有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和類似驕傲的感覺。
這里的“小”,指的是我在父親的指導下,一步一步地爬下懸崖。
而“大”指的是,我在懸崖上學到的經(jīng)驗:只要著眼于最初的那一小步,走完一步再走下一步。無論遇到,怎么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拆分成一小塊,然后一步一步地,去解決小困難,最后就能戰(zhàn)勝,最大的困難。
原文:
此后,我生命中有很多時刻,每當我遇到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或者一個令人畏懼的情境,當我感到驚慌失措時,我都能夠輕松應對——因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懸崖上的那一課。
看這個結(jié)尾,我們能發(fā)現(xiàn),他從這一件小事,拓展到了生活當中的其他事情。
這就是以小見大的寫作規(guī)律:
不是直白地地說出我領悟了一個什么道理,而是可以用類似這樣的句式把小事擴大:此后,每當……,我總是會回想起……那次經(jīng)歷……
也該長大了
汪弈貝·六年級·西苑小學
看著黑板一角寫著的那個數(shù)字“36”,有一種窒息的感覺。它意味著相處六年的同學,再過36天就要分開了。
以前也覺得沒什么,但是為什么真的快要分開時有這么不舍呢?要上初中了,14歲也該長大了。父母們的操心,老師的苦口婆心,都在告訴我——你真的該長大了。
六年級的上半學期,似乎是被我混掉的,而新學期里我卻仍然沒有要認真的意思。
幾天前,班主任邢老師做了一件讓我敬佩的事情,她告訴我們,從今天開始,每節(jié)課下課她都會坐在教室里,幫助那些學習能力不是很好的同學講解題目。那一整天,除了吃午飯,她都在改作業(yè)。邢老師完全把我們當做她自己的孩子。明明是我要上初中,為什么、憑什么是老師比學生更認真呢?
那天過后,我回去想了很久,家里一個人都沒有,沙發(fā)上空空的。我一個人坐在書桌前,父母很忙,那都是為了讓我上更好的初中、高中、大學。又是為什么父母比我更努力呢?
“你已經(jīng)不是那個一年級的小朋友了!”老師對我說,媽媽對我說,唯獨我自己還沒有意識到。六年級了,是時候放下那些“筆是否好看?”“糖是否好吃”的想法,認真想想到底什么是該做的。
看著黑板上日漸減少的數(shù)字,看著窗外陰雨連綿,潮濕的空氣中有那么一點讓人安靜的氣味。那個下午,我似乎瞬間長大,我突然明白成長并為自己的人生負責,這并不是一件難事,只是看自己到底想不想罷了。
---【老師點評】---
①黑板上的數(shù)字是和同學們即將分離的日子,讓人感到窒息與悲傷。情感真摯,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②這一篇文章是思想和心靈上的成長,長大了就思考更多了,老師與家長為我們付出了很多。
③結(jié)尾的環(huán)境描寫有一絲畢業(yè)的悲傷,又有成長的釋然。
兩張紙
孫驍然·五年級·東苑小學
曾經(jīng)我總是被事物的外表所蒙蔽,而忽略了內(nèi)在的真實,直到上了那節(jié)作文課我才明白一切并非如此。
那天老師來上作文課,本來大家一聽見“作文”兩個字,個個都垂頭喪氣??衫蠋熒衩氐卣f,有禮物!同學們瞬間都兩眼放光。
老師從文件夾里抽出一張純白的紙,說這張紙象征著內(nèi)心純潔,“誰要?”老師的話音剛落,其他同學便如同潮水般的叫喊著:“我!我!我!”我也加入其中,高舉著雙手。畢竟這么好的一張紙,誰不想要呢?既能畫畫又能打草稿,還是老師送的禮物。
最后,我的同桌成了幸運兒,得到了老師的白紙,她寶貝似的小心折好,放進了書桌的抽屜里。
這時,老師又從不可回收垃圾桶里,撿起了一張放著臭氣的紙,那張紙被人折的皺巴巴的,亂七八糟的線條像是傷疤一樣刻在它泛灰的身體上,老師還嚇我們說,這張紙可是用來打過蟑螂的!這次老師又問:“誰要?”班里立刻沉寂了下來,大家眼神黯淡了下來,沒有人要那張紙。我當然也不想要,光是看到就讓人想吐。老師隨手一揚,紙飛到了一位同學的手上,他慌忙扔給了我的前桌,前桌又把紙推到了我桌上,我立刻甩到地上。
老師看見了這副場景,連連搖頭。他當著我們的面撿起紙,打開一看,天哪!這回輪到大家吃驚了,這居然是今天寫的景作文的提綱。我心中立刻后悔不已,如果我能穿越回過去,即使那張紙再臭氣熏天,我也要把它搶下來。
從那以后,每每想起那次寫的作文,我都會感覺到內(nèi)心某個地方在無聲的成長,我明白了不能以貌取人,物也好人也好,哪怕外表丑陋,也可能會藏著美麗的內(nèi)在,就像那天下午,老師送給我們的那兩張紙。
---【老師點評】---
①通過老師的一節(jié)課,明白了一些道理,事物的內(nèi)外往往會被精美的或者丑陋的外表蒙蔽。整篇文章首尾呼應,并且用了以小見大的手法,來說明這個道理。
②整篇文章對于老師和同學們的神態(tài)描寫都很細致,畫面感很強烈。
那一刻,我長大了
林睿軒·五年級·南苑小學
看著窗外,不知干點什么才好,忽然,一陣聲響驚動了我,往外一瞧,一個年輕小伙子推著一輪椅,上面坐著個老太太,在那嘮嗑,怎么看著看著,就像另一個人了呢!
那天,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我們坐著老爸的車,去看望身在養(yǎng)老院的太婆。到了門前,一開,見是我們的太婆立刻對我叨叨起來:“考試過沒過啊,考的怎么樣啊?!薄鞍??”我愣住了。原本太婆慈祥的臉變得嚴肅起來:“問你話呢,快說!”“八十九?!薄鞍パ?,怎么連九十分都考不起來呀,多考一分有這么難嗎?沒用的東西?!蔽也唤采饸鈦?,本來是想來和太婆好好說兩句的,沒想到啊,沒想到,她一上來就這樣。看到她那滿是皺紋的臉,和那瞪的大大的眼睛,心中愈發(fā)生氣了,眼一閉,不理她了。
晚上,我飯也沒吃,衣服一脫就上了床。過了幾天,都是平平無奇,沒什么事情。
直到四天后,一個消息傳來,她得了重病,現(xiàn)在正在重癥病房中治療。開車到了醫(yī)院,走進了那個病房,我雙腿一叉,毫不在意地往旁邊一站,毫不在意地靠在墻上,一臉不情愿。這時,我感覺到一只皺巴巴的手握住了我的手,我往旁邊一看,發(fā)現(xiàn)太婆用那滿是皺紋的臉,勉強笑著看著我,臉上毫無之前那種生氣的表情。
那一刻,我長大了,我終于明白了太婆的用心良苦。雖然她已經(jīng)不再人世了,但那句話仍時刻回蕩在我的耳邊,令我永生難忘,祝她老人家一路走好。在之后的生活中,每當我停滯不前的時候,耳邊總能響起太婆的絮語,是呀,我應該能做的更好!
---【老師點評】---
①我因為太婆說我成績的事情,心里不開心,導致她重病了,我都還是不以為然,吊兒郎當?shù)?,但是,當蒼老的手握住我的時候,我開始明白了這些良苦用心。
②尤其是結(jié)尾延伸了太婆的教誨,升華了整篇文章,以小見大的手法用的很到位哦!
更多寫作方法關注 杜老師魔法寫作課 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