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娃目前有同樣的問題,輸出越來越少,兩歲前后還經常冒短句,現在幾乎不再主動輸出英文了。所以我最近也在思考這件事。
我分析主要原因是我平時跟她的日常對話英文太少,家里沒有英文語境,而孩子認知發(fā)展太快,英文輸出已經跟不上她的思維進度,也跟她的日常生活脫軌,也就是說孩子已經形成中文思維,那么她脫口而出的肯定是中文。
其次英文輸入太雜。兩歲前我們英文在大量重復,每一本分級看過二三十遍,還是開口神奇海尼曼,而兩歲孩子的輸出需求很簡單,所以她輸出比較多?,F在我們看了幾百本分級,每一本也就看五六遍,涉及的句型和表達太多,重復又少,所以孩子消化不了,說不出口。
關于解決方案我也在考慮。我不贊成強迫孩子跟讀或背誦,畢竟還是小娃,我們從小娃開始學英語本來就是為了保護興趣和自然習得的(主要是我家孩子也不吃強迫那一套。。。)。繼續(xù)大量重復的老路我也否定了。當初是重復還是拓展閱讀我也分析了半天,得出的結論是積累了初步詞匯量后大量泛讀是非常關鍵的。而且這大半年來的泛讀收獲很大,孩子聽力理解力提升非???,超出我的預期。而且孩子的發(fā)音更清晰準確了,可以復述出比較長的句子。所以我理解孩子目前處于階段性沉默期,需要把她腦子里接受的這一大堆表達消化的差不多,可能會進入下一個爆發(fā)期。同時我發(fā)現孩子在適當的刺激下還是愿意輸出的,比如早教課時假裝火箭發(fā)射用的新的英文表達blast off,邊動作邊說她就會很有興趣,反復問我,也會主動重復。所以我打算注意下面幾件事,刺激下她的輸出。
一是泛讀基礎上必須加上精讀。精讀的書加大重復量,聽多了孩子自然就背過了。把不同書中相同的表達湊在一起,一起拿給孩子讀,不同情景下的重復能加深理解。同時找出精讀書里的重點表達,在日常運用起來。一定要把書里的表達搬出書外,孩子才容易在生活中說出來。
二是加入英文游戲時間,規(guī)劃下每日學習,生活中有針對性的引導輸出,別貪多。比如今天重點學pick up,就結合生活邊收拾邊說英文表達,和孩子玩相關游戲,鼓勵她在英文游戲時間也多用英文表達。一天一個表達就不少,多了反而沒有重點記不住。當然日常多英文對話更好,奈何我口語沒那么自信外加沒時間去備課。再就是我覺得沒必要學單詞,關鍵是學表達,我們這代人英文弱項就是表達。
三是重學兒歌,精講sss 鵝媽媽。孩子會的兒歌非常多,但我一直忽略精講和表演,也不知道她理解不理解意思。這些兒歌既然她都會了,多在生活中演一演,大概容易形成輸出。
還有個附加想法要不要報線下班提高下興趣。因為帶她試聽過,回來后當天輸出比較多,她自己也挺喜歡上課。其實課堂做的和我打算在家做的都是一回事,所以還沒想好。線上視頻課她不喜歡看,我們就作罷了。
最后一招,等待。我真覺得不輸出也沒什么,沉默期是為了爆發(fā)期的到來,中文也是有一個個爆發(fā)期的,英文當然同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