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得”孩子與“贏了”孩子之間的區(qū)別是什么?
所謂“贏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懲罰的手段戰(zhàn)勝了孩子;而“贏得”孩子則是指大人維護孩子的尊嚴,以尊重孩子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和善而堅定),相信孩子有能力與大人合作并貢獻他們的一份力量。這需要大人給予孩子大量的鼓勵,并要花時間訓練孩子的基本人生技能。
“贏了”孩子,是孩子成為失敗者。而失敗通常會導致孩子反叛或盲目順從。這兩種品格都非我們所愿。而“贏得”孩子則意味著獲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當孩子們覺得你理解他們的觀點時,他們就會受到鼓勵。一旦他們覺得被理解了,就會更愿意聽取你的觀點,并努力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什么是“贏得合作的四個步驟”?
1、 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實你的理解是對的。
2、 表達出對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寬恕。同情并不表示你認同或者寬恕孩子的行為,而只是意味著你理解孩子的感受。這時,你如果告訴孩子,你也曾經有過類似的感受或行為,效果會更好。
3、 告訴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誠而友善地進行了前面兩個步驟,孩子此時就會更愿意聽你說了。
4、 讓孩子關注與解決問題。問孩子對于避免將來再出現(xiàn)這類問題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沒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議,知道你們打成共識。
你必須具備哪些重要態(tài)度才能有效地進行正面管教?
我們言行背后的感覺比我們做了什么或說了什么更重要。我們說話的語氣往往能最準確地表達出我們言語背后的感覺。羞辱的語氣違背了相互尊重的基本原則,還會把本來的“邏輯后果”變成無法達到長期積極效果的懲罰。
如果一個孩子把牛奶灑到了地板上,期邏輯后果(或解決辦法)應該是讓她清理干凈。問孩子而不是告訴孩子是最有效的正面管教方法之一。告訴孩子怎么做會引起孩子的抗拒和反叛。以尊重的態(tài)度讓孩子參與,則能使孩子感受到自己有能力以一種有益的方式運用自己的力量。
當大人不用和善而堅定的語氣說話或夾帶著羞辱時,請求就變成了懲罰,比如,“你怎么這么笨呢?馬上清潔干凈。從現(xiàn)在開始讓我倒牛奶,因為看來你倒不好?!睕]有鼓勵、理解和尊重的態(tài)度,就會喪失基本觀念。如果我們不理解這些態(tài)度,則學到的方法就會淪為對孩子的不尊重的操縱。如果我們能時刻問自己,“我這樣做是在給予孩子力量,還是在挫傷他們?”我們在對待孩子是就會更有效。
成為一個“社會人”是什么意思?
人的行為取決于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孩子對自己的看法以及如何行事,是以他們怎樣看待自己與他人的關系,以及他們認為被人怎樣看待他們?yōu)榛A的。記住,孩子隨時隨地都在做著決定,并形成這對自己、對世界以及對應該做什么才能求存或成長的信念。
引導所有行為的首要目的是什么?
行為是以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想要達到的目的為基礎的。首要的目的就是歸屬。孩子對想要達到的目的并沒有清醒的意識。
為什么孩子的行為和他們想要達到的首要目的常常背道而馳?
有時候,他們對如何達到自己的目的的想法是錯誤的,并且其行為方式所達到的效果往往與其目的背道而馳。德雷克斯解釋說:“孩子們的察覺能力很強,但解釋能力卻很差?!焙⒆拥氖滓康氖亲非髿w屬感和價值感。
行為不當的孩子以其不當行為想告訴我們的是什么?
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在試圖告訴我們:“我感受不到歸屬或自我價值,而且我對如何得到它們抱有錯誤的想法?!?/p>
如果我們牢記孩子不良行為背后的信息,我們的行為將會有些什么變化?
如果你能夠牢記,在不良行為的背后,是一個僅僅想要歸屬并且不知道該怎樣以一種恰當、有效的方式來達到這一目的的孩子,你對不良行為就會有不同的感覺。
什么是社會責任感?為什么讓孩子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很重要?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另一個貢獻是他提出的“Gemeinschaftsgefuhl”概念,這是阿德勒創(chuàng)造的一個優(yōu)美的德文單詞。它是指一個人真心關心同伴,并且真誠地想為社會作出貢獻(“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孩子的社會責任感是極其重要的。第一步,是要教導孩子依靠自己。然后,他們才能為幫助他人做好準備,并在幫助別人的時候感到自己特別能干。在另一個極端,是一些父母和老師太過忙碌,沒有時間教孩子為培養(yǎng)好的品格而學習社會和人生技能。正面管教通過促進深灰責任感,能幫助大人和孩子走出這一惡性循環(huán)。
阿德勒所說的平等是什么意思?
是指所有的人對“尊嚴”和“尊重”有同等的要求。
什么是“矯正錯誤的三個R”?
1、 承認(Recognize)——“啊哈!我犯了一個錯誤!”
2、 和好(Reconcile)——“我向你道歉。”
3、 解決(Resolve)——“讓我們一起來解決問題?!?/p>
向陽媽媽 2019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