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篇日志里,我們講到稱贊孩子的一個萬能公式,那就是
基于前后事實和感受變化來描述事件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以及結(jié)果。
不知道大家學會了沒有,有沒有開始運用了。
我們都相信夸獎孩子可以讓孩子更自信,更有能力。
但是,有時候夸獎孩子卻可能會讓孩子產(chǎn)生更多不良行為。
比如當我們夸獎孩子:
你真是個好孩子。或者你真是個聰明的孩子。
孩子卻可能會生氣。因為孩子覺得我做得好,不是因為我聰明,而是因為我努力,剛才這件事情這么難,我都做到了,因為我付出了很多的努力。
所以你說我聰明,那就是否認我的努力。
我記得有一次我也是這么對我兒子說話,他搭了一個很特別的積木造型。我說了一句:真棒!然后他很生氣地說:哼!這個一點都不好玩。我當時莫名其妙,但是我馬上冷靜下來,可能是他在這個過程中付出了很多構(gòu)思和創(chuàng)意,而我只是用了“真棒!”就把他打發(fā)了,沒有看到他的努力。
后來,當他再拿自己的作品給我看,我就抱著好奇心,讓他認真仔細的跟我講他是怎么做到的。
所以“你是怎么做到的?”“你是怎么想到的?”
當我們這樣去跟孩子說的時候,就是在讓孩子做自我評價。
讓孩子通過“回顧”的方式去審視自己的行為。
每個孩子都有屬于自己的內(nèi)在評價系統(tǒng),當父母的評價與孩子自己的評價產(chǎn)生矛盾時,就會讓孩子的感受不好,不好的感受就會產(chǎn)生負面的行為。
比如從超市回來,孩子幫我們提東西,我們跟孩子說:
這個袋子很重,提起來很費勁。
孩子接受到的信息是:很重的東西我都搬得動,我很厲害。媽媽在肯定我的能力。就讓孩子產(chǎn)生“我能行”的信念。
所以孩子說:是的,這么重我都提的起來。我是不是很厲害。這個厲害的詞就是孩子自己總結(jié)出來的。
再比如:我們經(jīng)常跟女兒說:
帶弟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需要付出很大的耐心。
教弟弟學東西需要技巧和創(chuàng)意,你一直在思考。
謝謝你堅持為家人做早餐,這不是件容易的事。
歸納起來就是:表達中要充滿欣喜和贊賞,言辭中要傳達對孩子的努力的承認、尊重和理解。
每一個孩子都可以從我們的語言中獲取信息,有益的贊賞可以增強孩子的內(nèi)心力量,這遠比對品格的評價要有效得多。
我是恒媽,關(guān)注我,帶你穿越親子溝通的迷霧,在育兒的路上療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