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等待吃飯的過程,婆婆問小外甥女小芽兒:你的單詞背完了嗎?沒背完就回房間去背吧。
小芽兒揚著手中的每周unit小結,說:背好了!
我突然想起前日里她母親問她單詞背得怎么樣,她回答:我努力地背了很久很久,但是還是背不下來。
我接過她的小結,說:背好了嗎?那來聽寫吧。
聽寫的時候,我是個完全不按常理出牌的“冒牌導師”,時而讀英語,時而讀中文,時而聽寫句型。
小芽兒抗議:不是講中文,是聽寫英語!
我假意思索人生,無奈地告訴她:沒辦法,我覺得句型很重要??!
小芽兒急急地說:句型不需要聽寫的!老師沒有要求。
我眉毛一挑:噢?老師沒有要求的,就不需要背嗎?
你要知道,學渣和學霸的區(qū)別,就是老師教1,學渣做到1,學霸做到2345。
02
時常會想起韓劇《大長今》的這一幕。
長今被安排在韓尚宮門下學習廚藝。韓尚宮卻沒有一開始教她如何做一個合格的廚師。
而是每天微笑地看著長今,說:請幫我拿水來。
第一次
韓尚宮說:拿喝的水給我。
長今想著的大概是口渴了,她用杯子裝了一杯冷開水過來。
韓尚宮:wrong。
第二次
韓尚宮說:明天早上,再拿喝的水給我。
長今想大概是因為拿涼水不對,那就拿滾燙的熱水吧。
韓尚宮:wrong。
第三次
韓尚宮說:晚上,再拿水來。
長今在洗碗的過程中看到浮在井水上面的樹葉,靈機一動,想起了一句諺語“柳葉水上漂”,就拿了水后放一片葉子在上面飄著,拿給韓尚宮。
韓尚宮:wrong。
第四次
長今想著也許是容器不對,就去拿了一個大臉盤,裝了一大盆水端進來。
韓尚宮:wrong。
第五次
韓尚宮說:拿水來。
長今覺得說什么都得問清楚了:您每天這樣讓我拿水,究竟是想要什么呢?熱水不對,冷水也不對,飄著樹葉的水也不對。
韓尚宮心里想:孺子可教。微笑道:你應該知道我要的是什么呀?(長今此刻內心應該是崩潰的。)
韓尚宮循循善誘:你是為什么要去煮下了土雨后的水呢?
長今:因為我媽媽是這樣做的。
韓尚宮繼續(xù)問道:她這樣做是為了什么呢?
長今回答:因為我娘怕我生病。
突然靈光一現(xiàn),長今問到:
您是否小腹疼痛?丨沒有呢。
您今日是否大解過了呢?丨解過了。
請問您是否喉嚨不舒服呢?丨是啊,時常都會很疼。
長今笑了:我明白了!
于是長今在水里加入了一點鹽巴,專門為韓尚宮制作了一杯水。還仔細叮囑:不要一口氣喝完,要像品茶一樣慢慢喝。
韓尚宮笑道:right。
你要做一個一般的廚師,自然循規(guī)蹈矩,從怎么用刀怎么烹調食材開始,學會一套操作流程,即可。
你要做一個優(yōu)秀的廚師,則不僅要精通廚藝,對食物有敬畏感,還要了解進食者的喜好,適合吃什么食物,即使對多小的食材,都保持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
你要做一個卓越的廚師,則不僅要做到上述,還要懂得一些跨領域的知識,懂得不同食材的藥用功能,搭配好,做出不僅好吃而且是對進食者有益處的食物。
老師教1,別人學到1,你則要凡事多想一步,學到2345,那個5,甚至可能是跨界的醫(yī)學。
03
清華大學的APP學堂在線最近更新了許多“與時俱進”的公開課,其中一個就是最近很紅的“李一諾”的專題課程。
看了李一諾的光鮮履歷,沒有被她開了掛的人生所吸引,卻被其中一句話撞到了心靈。
“當別人要求你做到1的時候,很多人就是做到1;而我,會要求自己做到2,甚至3,4,5。”
反思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也常常如此。
工作任務下來,只想著如何在最快的時間解決最多的任務,完成就是成就感,而完全沒有考慮的后續(xù)發(fā)展。偶爾同事問到一些細節(jié),只能錯愕地說道:麻煩你等一下,我查下文件。
一段時間內,我以為所有的專業(yè)知識都要刻意習得,才能記得更牢更加細,卻從沒有想過,專業(yè)知識的習得,其實是在每一次多想一步,多看一眼,多注意細節(jié)中“順勢”習得的。
以前接到文件撰寫的工作,常常就是上網(wǎng)找一下別的公司模板,對照著公司的實際情況刪刪減減,一個小時搞定,看著任務欄上滿滿的劃線,充滿泡沫的成就感。
嗯,領導說1,就做到1,就是這么回事。
李一諾在接到工作任務后,大約會把所有問題都遇見到,腦海中模擬客戶和自己的對話,客戶在哪里有什么問題,提前準備好答案。當所有問題都被預演過時,不管別人是臨時問出什么345的問題,都能如獨孤求敗一般,隨手化葉片為利刃,接招拆招。從容回應。
知乎上有個“律師是如何學習法律法規(guī)”的問題,點贊數(shù)最高的答案說道:
如果客戶問我為什么不能使用某種決策時,我告訴他國家XX年發(fā)布的X項政策的第X條規(guī)定,這樣需要繳納額外的稅費。比起說“你等我一下,我去查一下文件”,要顯得專業(yè)得多。
專業(yè),恰恰就是平時不斷地從不同維度,思考同一個領域的問題,熟到信手拈來所帶來的表觀感受。
04
有人問我:為什么大家都是閱讀一樣的書,所學所得卻不一樣?為什么大家在同一個班級里學習,同一個老師講授,甚至上的是一樣的補習班,所學所得還是不一樣?難道他們不是處于同樣的學習條件下嗎?
從外部條件來看,確實是屬于同樣的條件:同樣的老師,同樣的作業(yè),同樣的補習班。
但不同的是人和這個人背后的“冰山”資源。
聰明的家長不會只局限于老師所教導的1,他們會引導孩子,如何進行2345的拓展。
如徐長今,她入宮時不過六歲七歲,卻能解決大人都沒注意到手足無措的問題,她能夠在韓尚宮提示下詢問出帶有“診斷”意味的問題,這些,是她的同齡和大齡同伴,再多學三十年都不會有的成就。
因為長今,有個知識底蘊深厚的媽媽。她從來也沒有刻意教長今,卻因為自己是那樣喜歡刨根問底,凡事多想一步的做法,自然而然起到了言傳身教,建立了徐長今強大的知識體系。
可見,所謂起跑線,真的是存在的。
只可惜世人大多只注意到老師的1,專注于鞭策孩子把1吃透,而沒有讓孩子知道有2345的存在。對于孩子而言,學1懂1,就是學了100%;學5懂1,是學了20%。
當有80%的有趣領域等待他去探索時,他不會滿足于自己只懂20%。當他以5為目標的時候,那些以1為目標覺得特掙扎的東西,成為了入門磚,反而能更加容易解決。
許久以前,看到論壇有人吐槽中國的歷史考試,總是考些毫無意義的“哪一年發(fā)生”“賠了多少錢”“發(fā)生在什么地點”,讓學生記得苦不堪言又毫無意義。
縱觀各大世界名校的教授所講述的公開課,但凡引用事例,無一不是先時間地點背景講述,再鋪陳展開。
想想也是,1就是背誦這些信息,5是掌握整套信息。你做到1已經覺得苦不堪言,別人做到了2345.
這大約是別人在哈佛當教授,我們在公司當專員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