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70年代末,有個有著清北大學夢的媽媽,在我童年的記憶里只有識字、做算術(shù)、聽寫還有看書。我不記得我媽從什么時候開始教我這些的,但我確實從讀書開始就成績遙遙領(lǐng)先,一直維持到初三,連中考都沒考直接簽約本校高中。
高中除了語文英語,其他成績是一落千丈,最后去了一所普通的二本院校。然后在那所大學里,我的成績在本專業(yè)是前幾的,因為以前的大學考試老師有劃重點。
我留給以前小前同學的印象是數(shù)學很好,留給所有同學的是記性超強。
因為縣里圖書館離我們家只有1千米的距離,我從小就讀了無數(shù)的書,但高中語文閱讀理解和作文分數(shù)都不理想。我語文成績的構(gòu)成都是基礎(chǔ)題滿分,閱讀分六成,作文分八成,但這樣在年級排名已經(jīng)是前幾了。英語在沒有聽力的情況下模擬考每次都接近滿分的。高考就靠這兩科拉了分,這兩科排名在所有考生前12%的。
英語我在大學入學時已經(jīng)達到六級考試水平,因為那時的聽力只占20分,作文10分,整個學院新生入學分班考試用的是四級題,只有我一個人考了七十多,其他人都不及格。但我們是要求大二才能報四六級,所以我是大二一起過的四六級,在完全吃老本的情況下,分數(shù)都是七十多,其實聽力我是完全聽不到的。
我一直自嘲我的學識像茶壺煮餃子,想倒倒不出來。
我們家老公是船廠子弟,小學初高中老師都是船廠工人,那些老師語文英語水平有限,但他們所有的理科知識都是做中學的。
我老公和我是大學同學,他高考成績和我差不多,但組成是和我的倒過來的。他跟我說他的東西都是從干活和看電視中學來的,他從來沒看過書,也不愛看書。
他現(xiàn)在和我在同一個單位,什么工作都能順手拈來,都能做得很有創(chuàng)意,這么多年來就像海綿吸水一樣,各方面在不斷提高。無論是在文章分析還是進修聽課分析方面,他都比我強很多,我是抓不到重點的(不過這幾年養(yǎng)娃進步了很多)。反觀我,不愛動腦子,拒絕接受新事物?,F(xiàn)在無論是看電視還是聽各種音頻,他記憶都比我好,看過聽過就能記住,而我是不入腦的。
生娃后,在看了無數(shù)的教育和心理學書后,我總結(jié)了一下,以上現(xiàn)象造成的原因是:
1、我在對文章沒有概念之前就以字為單位開始學習,對以后分析文章形成了障礙,因為我是以字為單位看文章而不是以塊為單位看文章的,這個對語文和英語都適用。所以我現(xiàn)在反對單獨去強化生字詞和英語單詞,認為自家娃閱讀力不夠的分析一下看是不是也屬于這種情況。
2、我在對具體的數(shù)字和數(shù)學的概念還沒形成之前就開始學做算術(shù),這時候大腦啟用的是記憶模式,后來小學的優(yōu)秀成績刺激我繼續(xù)強化這種模式。我到高中的記憶力達到了驚人的程度,就是白天上了英語課,晚上可以把老師講的所有東西包括板書,一字不漏地復原在筆記本上。
3、為了保護記憶的東西不忘,我會繼續(xù)強化并拒絕其他活動,因為怕形成干擾,所以機械記憶好的孩子不喜歡活動,也提不起對其他東西的熱情。我從來不看電視,到現(xiàn)在也不看電視,不喜歡一切娛樂的東西,心里總有一根弦繃著。
4、這樣的記憶方式?jīng)]辦法靈活應(yīng)變。
綜上,我認為在孩子對世界的認識沒有一定程度時開始以記憶的方式去學習,會抑制理解力的發(fā)展。
我對早認字的看法是,如果親子閱讀沒達到一定程度,孩子沒對文章形成總體概念前,確實不應(yīng)該開始認字,如果已經(jīng)達到,開始認字是沒問題的,如果沒達到這一點的,回去開始親子閱讀也是不遲的,不必過分擔心。
另一個佐證是我們家孩子從小沒刻意去背誦東西,英語也是三年級后才開始正式背誦的。但現(xiàn)在無論是對文章還是視頻,她都有很強的分析力而且反應(yīng)很快,看過的文章能記得七七八八并能立刻使用在作文上。
她小時候是在一家有著國際理念的幼兒園讀的,小學入學是一片白紙。三年級前成績和大多數(shù)同學接近,沒經(jīng)歷過任何困難,四年級稍有下降,五年級開始回升,目前語文還是會有錯字,數(shù)學還是會有計算錯,英語還是拿不了100分,但我們都覺得目前已經(jīng)很好,因為我們認為這些問題是孩子的手還跟不上腦子的運轉(zhuǎn)形成的,應(yīng)該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消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