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兒熟悉數字,喜歡數字以后,媽媽幾次嘗試引入加減法的概念,前幾次效果并不是很好。有一次是10個甜甜圈的加減法,小朋友有點蒙圈,媽媽假裝吃掉一個教減法,小朋友也不高興。還有一次是教娃兒放五只猴子蹦蹦跳的英文兒歌,娃兒也不感興趣,說關掉關掉。
媽媽只好另辟蹊徑,從生活中想辦法。有了這個念頭,發(fā)現生活中處處是加減法,信手拈來,每天都可以變換花樣教娃,再考考他。
媽媽和外婆一起遛娃,外婆和鄰居聊天,媽媽就跟娃兒說,我們兩個先走,娃兒說,要等外婆,我們三個人一起走。看樣子小朋友對于人數已經有清晰概念了。媽媽靈機一動,開始引入加法概念。
你,我,外婆是幾個人呀?3個。
再加外公呢?4個。
再加爸爸呢?5個。
再加奶奶呢?6個。
再加爺爺呢?7個。
也會用教具。是娃兒喜歡熟悉的小貓咪。貼6只磁鐵小貓在冰箱上,然后隨口遍點故事,說喵,有只小貓跑掉了然后,讓小朋友數數還剩下幾只。先感受下數量的變化,不會要求直接給答案。然后再編故事,讓小貓們回來,熟悉加法。媽媽說了幾次,小朋友自己已經能預測,自己講故事,媽媽還沒開口,小朋友自己先說,喵,又跑掉一只貓。
媽媽現在想想,這樣的故事,和五只猴子蹦蹦跳,鴨媽媽找小鴨子的兒歌,結構都很像,都是從生活中取材,教小朋友簡單的加減法。
為什么直接教現成的兒歌,效果不好,自己編的效果反而很好呢?方法固然重要,每個小朋友發(fā)展程度不一樣,興趣不一樣,切入點也就不一樣哦。作為媽媽,幫自己的小朋友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大概是最合適人選了吧?,F成的兒歌,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不一定要照搬,改編以后效果杠杠的。
敲黑板,劃重點。
觀察小朋友的程度,觀察小朋友的興趣,選擇切入點,適當改編。
可以數數今天一共看幾本書,每看一本,就問問看了幾本,還有幾本沒看。
可以數數牛仔背心一共有幾粒紐扣,已經扣了幾粒,還有幾粒沒扣。
爸爸教的數學里面說,這個階段的孩子,主要是熟悉數字,了解規(guī)律,再培養(yǎng)數學思維。
深以為然。從一開始的數學啟蒙,就要幫助小朋友把生活中的事物,轉換為加減法,培養(yǎng)數學思維。實例多了,再啟發(fā)小朋友自己找規(guī)律。
打基礎的時候放慢一點,快樂一點,牢固一點,以后的學習會更快,更主動,更扎實。
媽媽更加堅定了,數學啟蒙,就是要不慌不忙。
2018.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