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潘展樂、張雨霏的采訪,別再相信什么“快樂教育”了……

2024-9-5 09:43 原創(chuàng) · 圖片8

巴黎奧運會結束,但這場狂歡的熱度還在持續(xù)。

特別是央媽《面對面》的系列采訪,高質量的輸出,精彩異常。

關于“天才天賦”、“努力”、“吃苦”、“心態(tài)”、“責任與擔當”,這些頂尖的運動員們的回答引人思考,讓人動容。

自律來自于他律

學習真的不“快樂”

這些運動員都是自己所在領域的王者,我以為他們是從小特別熱愛自己的運動,有興趣,家人、老師培養(yǎng),做出成績。

其實只有一部分運動員是這樣——這種屬實幸運。

而還有一部分,則是“被迫”來學習的。

比如潘展樂,被問及是什么機緣開始走上游泳運動員的道路的,他說是家里人要求。

在《面對面》的采訪中更是說,小時候如果自己不游泳,爸爸媽媽會不高興。

圖片

“蝶后”張雨霏,更是坦言自己“討厭游泳?!?/strong>

從小就不喜歡游泳的她,取得如今的成就,她解釋為“當然現(xiàn)在回頭看,我很感謝我媽媽的堅持?!?/span>
 

圖片

(越來越喜歡現(xiàn)在年輕人的精神狀態(tài),沒有偽裝,只有坦誠。)
 

人在做自己擅長、感興趣的事情時,會有所謂的“心流體驗”,

相信這些有著某些天賦的運動員,他們在從事這項運動的時候,一定會有這種體驗時刻。

但它不是常態(tài)。

即使有天賦的人,他想成為領域內的頂尖,日復一日,不斷挑戰(zhàn)極限的過程,也一定有更多的時候不那么“快樂”。

快樂學習的理念可以用在興趣上、愛好上,但不可以用在主科、主業(yè)的學習上。
 

這種類型的學習是必須,而不是遵從自己的意愿。

它無關快樂,而是必須執(zhí)行。

而最開始,這種自律的想法是不會有的,而要靠“他律”來約束。比如來自父母、來自老師、來自同學。
 

就著天賦,再說說“天才”。

“天才”

和超出常人的“辛苦”并存

14歲,東京奧運會,以三個滿分驚艷了世界的全紅嬋,讓大眾見識了“水花消失術”,被譽為“天才少女”。

在全紅嬋的采訪中,有一段對話是這樣的:

圖片

主持人問:你覺得你自己是不是天才?

圖片


圖片


圖片

全紅嬋回答說:

“把訓練做好了那一刻才是天才。

天才也沒有那么……也沒有他們所說的這么簡單。

其實這里每個運動員都很刻苦,我也可以稱他們每一位都是天才?!?/span>

后面主持人又問到跳207C這個高難度動作時的感受,全紅嬋說自己每次跳這個動作,其實都很害怕,害怕跳不好。

主持人說:你是天才運動員啊,還會害怕嗎?

全紅嬋:說我天才,那是他們不知道我們是怎么訓練的。

同樣的“天才少女”孫穎莎,在面對“天才”這樣的評價時,這樣說:

圖片

孫穎莎:“真要到頂尖,肯定是努力加天賦,努力是第一位的。

因為身擔三項,她訓練要別人更辛苦,正常7:30早操,她6:30開始,大家晚上21:00結束,她要再加練半小時,回去后還要吃飯和治療,早早休息為第二天的訓練做準備。

主持人:“為什么要壓榨自己?”
莎莎回答:“因為你想成為比一般人更優(yōu)秀的人,你一直在追自己目標的時候,我感覺挺幸福的?!?/span>

女網冠軍鄭欽文,多年來不吃零食、不喝飲料,吃雞胸肉、西蘭花,每天凌晨4點半起床訓練,永遠是第一個到球場。

圖片

她的父親說:我的孩子這么多年,沒有過過年、沒過過節(jié),這十幾年我們最多的是在機場見面,擁抱一個后,她媽媽就帶著她,拖著箱子飛走了。
 

所以哪里有什么天才啊,我們都太愿意相信爽文,喜歡輕而易舉、一路披荊斬棘奪得冠軍的故事,期待勢如破竹的大獲全勝,那才夠爽,夠給勁兒。

但這樣的“天才”,就像偶像劇里驚天動地的愛情一樣,稀少,難得,甚至是不可能。

正因為世間少有,才會出現(xiàn)在虛構的劇本里,供人們想象。

正因為人間難得,人們才愿意“造神”。
 

學神、學霸,咱們哪個人同時代不都有那么幾個人?

他們真的輕松嗎?
 

別因為輕輕松松的一句天才,就泯滅了他們的努力與辛苦。

成功的路,就是艱難的。

教孩子享受更高級的快樂

通過奧運健兒們的經歷,再想想我們的教育。

“快樂教育”不是一昧“鼓勵式教育”和“自由生長”,舍不得孩子吃苦。

人性就是趨利避害、貪圖安逸享樂的,如果放縱孩子們享受什么快樂童年,刷手機、玩游戲、睡懶覺、不喜歡學就躺平……最終的結果會是什么?

“快樂教育”真正的內涵也許是:家長幫助、引導孩子,讓他在成長中學會專注,形成內驅力,去追逐自己的目標與夢想。而這個過程,其實從都不快樂。

運健兒們的童年根本不符合“快樂”的定義,而今天,他們所享受的是他們曾經舍掉的快樂,夢想成真的時刻。

用跳水運動員陳芋汐的話說:這是更高級的快樂。

愿我們,都能通過自己的努力,享受到這種快樂。


回應 舉報
收藏

推薦閱讀

原來是張小慢
原來是張小慢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