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丁與木匠784人有 · 評價198 · 書評6[加] 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浙江人民出版社 / 2019-07 這一套理論研究可能因為太過理論化讀下來感覺不如很早以前的蒙氏教育理論。 園丁與木匠并不是對立的,教養(yǎng)不是塑造,人類天然的認知需求需要的環(huán)境也不可能永遠一成不變。 所以教養(yǎng)是天然存在于人類的學習過程中的,園丁也不僅僅是愛與陪伴。
塑造環(huán)境與養(yǎng)育手段是相輔相成的。
園丁與木匠這本書出來很久了,一直沒有去看,直到我做了一年的園丁。我們的人生中有很多這樣的情況,以為自己已經(jīng)明白懂得一個道理了,可是在遇到了某些事情以后會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的理解還是太膚淺。
很久很久以前,靜待花開的理念就在教育理念里成為一個流派分支,我和小米討論過,這個理念脫胎于人性本善,認為人天生有自我成長的向善的力量,所以作為父母無需干涉太多,只需要在旁邊靜靜的陪伴與等待。
在真正養(yǎng)了一年花以后突然有了不同的感想,于是我把這本書找來又看了一遍。
書本內(nèi)容不多,主要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了作者的主要觀點,教養(yǎng)是一種糟糕的現(xiàn)代發(fā)明,作者認為兒童就應該是混亂的狀態(tài),年輕的大腦天然就會探索,父母的主要作用是提供愛與保護。
第二部分分別從生物學和社會學兩個角度去解讀現(xiàn)代教育學科沒出現(xiàn)以前,人類是怎么成長與學習的。人類的進化機制決定了人就是要用大量的無序的探索與觀察來學習,人類的生長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愛。
第三部分通過邊看邊學,邊聽邊學,邊玩邊學,邊練邊學論證了脫離教育學以外的人類天然的學習方式和能力。以及人類在這種自然的學習過程中爆發(fā)出來的驚人的創(chuàng)造力和探索能力。我們所有的祖先都是通過這種學習能力才一步一步從遙遠的叢林世界走到今天的。
第四部分,未來終將是屬于孩子們的,父母眼光所到之處看不見孩子的未來。時代的車輪徐徐向前,而那遠方的鳴笛聲是父母永遠無法到達的未來。所以父母規(guī)劃不了孩子的未來,所能做的只能是把世界還給孩子,讓他們在無序中重建。
這本書之所以在西方世界非?;穑蚴撬菍ξ鞣缴鐣鹘y(tǒng)人性本惡的教育思想的反思,但是也正因為只是理念的反思,所以作者只是簡單對比了精雕細琢型父母和靜待花開型父母的區(qū)別,并沒有詳細闡述園丁型父母的具體操作。
但是如果單純只是比較精雕細琢與靜待花開,其實是不公平的,因為,園丁型的父母需要做的也并不僅僅是陪伴與等待。
去年,我做了一年的園丁,一盆花想要開花,需要陽光,雨露,土壤,營養(yǎng)的綜合作用,但是所有好的東西都不能過量,過量是致命的毒藥,并且除了這些還有一個非常重要,就是空氣,都說養(yǎng)花最難的是澆水,這里面的原因就是植物對空氣的依賴,或者說,植物根系對空氣的依賴。
如果說父母就像園丁的話,生命有自身生長的需求,給與足夠的愛就像給與土壤和水分一樣。但是要時刻注意植物的根系是需要空氣的,所以土壤要透氣,澆水要干濕循環(huán),見干見濕,都是為了讓植物的根系有機會接觸到空氣。孩子也是一樣,太緊密沒有空隙的愛會讓孩子窒息,沒有自由的孩子就像悶根的植物一樣,是沒有辦法吸收營養(yǎng)的。
父母的愛就像土壤的配比,而孩子的教養(yǎng)就像澆水和施肥,父母需要了解孩子身處在什么類型的環(huán)境之中,再根據(jù)環(huán)境決定澆水和施肥的濃度。并不是被動的給與愛與陪伴這么簡單。
所以,教養(yǎng)從來都不是什么糟糕的現(xiàn)代發(fā)明,他始終貫穿于人類的成長史,而園丁式的養(yǎng)育方式區(qū)別于木匠式的養(yǎng)育方式,也僅僅是給與部分的自由與空隙,他們所耗費的觀察,陪伴,干預以及愛其實是一樣的。